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即将完成的今天,对已经走过利率市场化之路的其他国家的分析与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美国、日本、联邦德国、韩国、阿根廷、智利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经历,再对照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为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适时可行的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前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将其划分为激进派改革与渐进派改革(见表1)。
  渐进派改革的代表有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市场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70年,通货膨胀率一度升高,直至1982年才得到抑制,此后一直处于温和平稳状态,实际利率水平下降,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没有给经济带来过大的冲击。在此期间最大特点是社区银行的诞生,相比目标客户为大企业的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以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尤其是社会企业和小企业,由于对本地经济发展和市场情况更加熟悉,对客户资金来源用途更加了解,对当地的风险评估能力较高,保持稳定的客户源,并获得了居民的支持。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日本金融结构原先存在的“借款过多、超额贷款、资金偏向、间接贷款优势”的问题,更使日本银行脱离困境。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重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改良甄选办法、固定担保费率,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科学的融资保障。
  激进派改革的代表为联邦德国,它是唯一一个采用激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国家,当时国内金融形势较为平缓,经济相对不景气,同时德国银行混业经营,不依靠存贷业务盈利,而是多元化业务共同发展,竞争意识较高,而存贷款利率及产品定价更接近市场水平,这些特点与同样采用激进式改革的其他国家完全不同,也是德国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智利是激进派改革失败的典型国家,在改革前五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胀大幅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扶正,但1976-1982年超高利率的出现引发市场秩序混乱,爆发金融危机,央行不得不对利率重新管制。
  韩国和阿根廷均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激进式改革,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获得了成功。韩国在进行第一次利率市场化尝试后通货膨胀率升高,利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央行不得已重新进行利率管制政策。阿根廷第一次改革完成后,GDP增长率大幅提高但不久便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通货膨胀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利率上升,国内资金供不应求使得资金需求者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还贷而倒闭,最终冲击到银行导致银行破产。
  二、各国改革的异同点
  改革开始的背景异同。利率市场化失败的国家无一例外,均是在宏观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选择改革,而成功的国家是在金融监管体系合理运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改革。
  改革政策的异同。改革失败的国家政策出台过于集中,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往往只需要1-2年的时间,此外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同时进行,往往造成货币对外升值,利率同时高企,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加大,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融资却较为困难的窘境,因此经济环境波动不断,这样的实体经济压力反过来冲击金融体系。
  改革获得的效果异同。改革失败的国家在利率完全放开后,GDP波动较大,利率高企,通胀率上升,资金需求增加,而改革成功的国家坚持实行低利率政策,金融配套体系合理发展。
  三、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政府在创造一个平稳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需要建立金融业的退出与担保机制,对内对外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升值,并加强资本账户监管,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发展。同时政企分离,产权明晰,鼓励社区银行的建立与发挥作用。
  加强基准利率建设。我国基准利率的缺失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力度不足,利率引导能力较弱,因此加快培育基准利率、完善利率调控机制是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同时建设金融监管审慎监管,可有效避免金融机构忽视风险高息揽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在基准利率缺失的情况下,市场没有一个合理定价基础,存款和贷款尚且不能按照市场化的内在机制合理定价。商业银行需要迅速转型,选择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模式,迎接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济波动。
  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我国今年宣布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设立了50万元人民币的偿付额,约为GDP的12倍,远高于美国的25万美元即美国GDP的5倍和中国香港的50万港元即中国香港GDP的1.7倍,是金融配套措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但这项制度的作用只能在银行出现危机后显现,届时损失已经造成,容易引起金融恐慌。因此,仍需完善当前金融监管制度和手段,加强各部门协调能力,提高机构效率,强化金融工具的监控与分析,控制利率等风险的形成。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498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