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常态下农信社盈利模式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也带来了金融领域的新变化。农信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金融服务主体之一,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应积极寻求盈利模式转型之路。本文首先剖析了新常态下农信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新常态下农信社盈利模式转变的方向和途径,以期对农信社今后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 农信社 挑战 机遇 盈利模式 转变
  当前,中国经济驶入了“新常态”,银行业面临的市场机制和经营环境也势必随之变化,业务增长乏力、风险多发、利差持续收窄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不可回避的挑战。农信机构作为传统地方性金融机构,应加快转型步伐,以适应新常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点,而农信社始终以服务“三农”为企业发展宗旨,具有巨大的企业优势和社会责任。农信社应不断调整盈利模式,以更少的资本消耗、灵巧的应变能力和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实现长期高效发展和利润最大化。
  一、新常态下农信社盈利模式面临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带来了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变化,对转型中的农信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农信机构势必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经营风险隐患增大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县域产业结构往往比较单一,例如以单一的钢铁业或纺织业为支柱产业,那么在新常态影响下,上下游产业链均会牵涉其中,加之房地产行业逐渐疲软,企业经营压力骤增,因此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农信机构的传统盈利模式以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市场竞争内外交困
  从行业内部看,金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以临清市为例,仅仅作为县级城市,就同时存在9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同城竞争。从外部看,随着市场准入的放松,互联网金融、民间融资公司等新的金融业态正在重塑。跨市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竞争日趋激烈,而农信社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对农信社长久发展造成的压力极大。
  (三)利润空间逐步缩水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金融领域逐渐深化,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也不断提高,使各银行类金融机构拥有了更多的存款利率定价权。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贷款利率的下降和存款利率的上浮,银行利差大幅缩小,从而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被压缩,这对于利息收入在收入结构中占很大份额的农信机构来说,会造成主营业务盈利水平的明显降低。
  (四)客户多元需求难以应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财富积累的不断增多,客户对银行产品的种类和业务流程都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希望获得更丰富的金融产品选择和更灵活的互动合作方式,以期带来资金的保值或增值,而农信机构现经营的业务产品种类丰富度较弱,尚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长此以往不利于保留客户群体。
  二、新常态下农信社面临的发展机遇
  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意味着商业银行单一却高收益的传统盈利模式已一去不返。新常态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方式转变和增长动力转换,又给农信机构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契机。
  (一)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加快,经济质量更优。以临清市为例,2014年末,临清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示范田、林果示范基地、养殖小区数量明显增多;服务业实现提速提质发展,新兴服务业产值稳步增长。这意味着农信机构信贷拓展和融资创新的增长前景依然广阔。
  (二)社会财富有效积累
  据预测,未来10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3.5亿人,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消费革命方兴未艾。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临清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170元、11093元,分别增长9.2%、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7.3亿元,增长12.3%。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农信机构进一步拓展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等业务增强了动力。
  (三)经营环境全面升级
  近年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支持农信社商行改制,指导农信机构引进新的优质股东,以产权改革来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利率市场化后,农信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优化配置信贷资产,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农信社盈利模式转变的方向和途径
  能否应对新常态带来的挑战,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机遇,是农信机构的强化转型深度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关键。我们认为,新常态下,农信机构转变盈利模式,应紧紧把握以下五个着力点:
  (一)着力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管理转型
  适应新常态,农信机构必须推进管理转型。一是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树立“低成本运营”的理念,强化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确保资产和负债在总量、价格和期限上合理匹配,有效控制利息成本,切实保障经营利润。同时,通过升级会计系统,加强各项开支预算管控,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和非生产性财务资源占用,不断提高财务开支效益,逐步扭转重投入、轻产出的传统模式。二是打造轻型组织架构。注重顶层设计,按照客户、产品、渠道等维度稳步推进部门、岗位改革,进一步厘清各部门、岗位的职责边界,合理配置、优化分工。三是优化员工队伍。转变盈利模式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农信机构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选拔任用管理人员,使金融、财务、法律、科技等各专业人才,达到岗位匹配、能力匹配、工资匹配、发展匹配。不断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全面试行员工成长积分制,为建立后备人才库提供依据。通过动态化管理、职业化培训等方式,提高人才队伍对业务经营的智力支撑。   (二)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
  适应新常态,创新是企业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信机构必须毫不迟疑地在创新上狠下工夫。一是开拓中间业务。农信社要从主要依赖存贷息差向收入多元化转变,积极拓展“代收、代付、代理”业务,争取与电信、广电、水务等部门签订协议,全面代理电话费、电视费、水费等便民业务,在巩固开展银行卡、代收代付、网上银行、理财等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集成挖掘,有计划地开展咨询、评估、推介、租赁、保管等高技术、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产品。二是深化“互联网+金融”。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机遇,全力打造移动金融服务体系,注重服务由“柜台型”向“离合型”转变,积极打造社区银行,充分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功能,将线下交易搬到线上,为客户提供支付、融资、现金管理等系列良好体验的金融服务,使之成为农信社创收增收的主渠道。三是突破分业局限。混业经营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发展要求。对于农信机构来讲,应未雨绸缪,在符合监管政策要求下,逐步摆脱传统银行的业务束缚,设置高附加值的新金融业务产品试验点,审慎开展跨界经营。
  (三)着力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教育培训
  适应新常态,农信机构必须努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一是知识苦练技能,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将优质服务作为自觉行动,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在办理业务时做到认真、熟练、快捷、准确。二是加强形象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规范营业网点设计,打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完善营业室内部设施,饮水机、雨具、花镜等便门设施摆放齐全,员工统一着装,挂牌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三是狠抓内部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文明优质规范化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贵在坚持,常抓不懈,完善规章制度,把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和客户服务水平纳入考核指标,加大文明优质服务检查力度,高度重视文明优质服务建设工作,同时在网点设立意见簿,虚心征求客户好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服务监督。
  参考文献
  [1]刘卫红.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与应对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6:13-15.
  [2]钟红涛.“新常态”呼唤农信社加快转型步伐[J].中国农村金融,2014,21:22-23.
  [3]安刚刚.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发展路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2:15-16.
  [4]王浩平.浅析“新常态”下农信社的稳健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21:56.
  作者简介:王怀瑞(1967-),男,汉族,山东东阿人,现任山东省临清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13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