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革命:中国内需不能仿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号:一个是中国经济发展一定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另一个是,透支消费型的美国扩大内需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其成功经验难以移植,失败教训却值得借鉴。
  
  美式消费为何繁荣
  
  美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信用消费,国家财政赤字和广大居民借贷,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大规模消费。即使在次贷风暴愈演愈烈的2008年1季度,美国GDP构成中,居民消费仍然占70.83%,政府采购占19.92%,投资占14.45%,净出口为-5.2%,居民消费和政府采购占美国GDP之比合计高达90.75%。
  这种消费模式的产生,源自美国在第二次工业科技革命中领先一步。19世纪末,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大规模工业生产为大规模消费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只有大规模需求才能够匹配大规模生产。
  从一国内部来看,国内需求只有两个出路,一个是国家消费,一个是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的组织和拉动,比国家消费困难,投入成本高,培养周期长。所以最初出现的产能过剩,选择了国家消费的方式进行消化。国家消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例如罗斯福新政),另一种是军事工业,这也是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原因之一。
  二战过后,美国靠军事工业的净收益(日本和欧洲是负收益)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超级大国。此时全球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国家消费相对稳定,产能过剩就只剩下一个出路,那就是居民个人的消费需求。但问题是,居民消费需求的自然增长速度,远低于科技飞速进步背景下大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于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全民透支的美国内需模式应运而生,带来了20世纪下半叶全球一浪又一浪的经济繁荣:20世纪五十年代是西欧,六七十年代是日本,八十年代是亚洲四小龙,九十年代是新兴经济体,中国加入WTO(2001年)以后,对美出口也开始大幅度增长。占世界消费总额1/3的美国国内消费需求,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原动力和风向标。
  
  透支经济利弊互现
  
  消费是一种自然的经济现象,挣钱之后花钱,从居民个人的经济实力出发,形成有效消费需求,是经济循环的起点,无利弊可言。我们要讨论的是美国过度信用透支型消费模式,有利弊两面之别,且利就是弊。
  透支消费模式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透支消费模式为大规模生产提供相匹配的载体,消化产能,是产品升级、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从静态角度说,工业生产数量和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自然消费增长速度,如果不人为放大消费增长速度(即不透支消费),将导致工业生产效率的需求下降,从而使得与生产效率相关联的科技进步需求也相对下降。从动态角度说,只有大需求才能够对应多产品。如果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消费产品的丰富性需求将下降。
  2. 透支消费模式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证明。
  传统经济理论曾经认为,生产可以自动创造需求,并且供给和需求动态均衡(相等)。如今经济理论虽然有很多分支,但大都否认这一点。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提出新经济理论,其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基本解决方法是扩大国家消费。当基础建设投资和国家举债依然不能完全跟上生产增长速度的时候,美国的居民消费开始寅吃卯粮。所以,有效需求是可以过度创造出来的,且只有创造了过度的有效需求,才能够匹配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3. 透支消费模式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支撑。
  直到今天,全球的理论界乃至普通消费者,都认为透支消费当然是一种金融行为。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开始,全球生产资料价格暴涨,美国国内需求锐减,全球出现滞胀,美国式透支消费似乎遇到了大挫折。因此,美国将透支消费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简单借贷,发展成为更复杂难解的金融创新,推出花样翻新的衍生工具,将消费需求多重打包、层层放大,又一次换来了美国经济从里根算起的20年牛市。
  透支消费模式的弊端同样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透支消费带来20年美国经济牛市,造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脱节,即笔者多次强调的“货”“币”分离。有数据显示,1997年美国金融产业的杠杆化是GDP的70%,2002年是100%,2007年则是137%。以次级债为典型案例的消费打包型金融产品,已经发展到了非专业人士也觉得可笑的程度。透支消费为原动力的金融创新,是一条不归路。优良资产被打包后,依然不能支撑实体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接下来就只能鱼龙混杂。
  2.通过人为制造消费需求来解决供给与有效需求不匹配的经济实践,已经走到极致并宣告失败,同时也证明,凯恩斯主义等学派修补传统经济理论的尝试,即将全部破产。供给与需求(或者说生产与消费),不能自然平衡。采用金融创新掩盖这一事实,只能强撑出一种虚假的消费繁荣,肥皂泡一触即破。
  3.透支消费模式将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的理论之争,推向极致,结果很可能是双输。本轮次贷风暴,本来是金融创新、消费自主的纯自由市场的行为模式,最终却引发了必须进行国家被动干预的后果。这是悖论,市场行为造成了必然的非市场后果。虽然自由资本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目前看,国家干预也很难成为“救市主”。
  两方都忽略的事实是,过度消费和虚假繁荣,造成了生产企业和产品的优胜劣汰法则发生扭曲,因为消费需求的非自然扩大,该破产的企业没有破产,该淘汰的产品没有淘汰。同理,由于金融创新的爆发和扩张,金融企业的优胜劣汰法则也被扭曲了。也就是说,虚拟创造的需求是假需求,从根源上不利于市场竞争。
  
  美国经验无法复制
  
  美国之所以能够透支消费,虚拟创造国内需求,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从全球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看,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家信用具有无法撼动的地位。2007年美国GDP总额占全球的28.5%,全球2/3以上的储备货币是美元。所以美国的虚拟经济不会破产,虚拟经济发生问题时,由全世界埋单。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美国控制着定价话语权,主要体现在美国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和知识产权产品。为什么中国的8亿件衬衣,才能够换1架波音飞机,为什么不是2亿件甚至5000万件?为什么中国DVD厂家每生产一台DVD机就要缴纳十几美元知识产权费用?为什么一套家庭普通版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首次面市时售价达2060元人民币?这种实体经济中标准和技术的国际输出,是另一种形式的虚拟经济,为美国的高消费和过度消费,提供了全球无理可讲、不能不服的秩序和规则。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看,美国建国历史不长,又是移民国家,没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真正土生土长的哲学思想是实用主义。相对于过去欧洲清教主义思想强调的清心寡欲、克制勤俭,美国消费文化以透支消费和超前消费为主,也是“美国梦”的一个经济表现。
  所以对中国而言,照搬美国虚拟带动实体的内需模式,是走不通的。
  表面上看,中国也产能过剩。貌似有极强的以透支消费创造有效需求的必要性,但是实际上,如果没有寅吃卯粮的日后解决办法,即,不能让全球或某些国家为中国透支消费产生的坏账埋单的话,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
  同时,中国出口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不具备核心技术和软实力。顺差只是表面现象。我们下游产品出口堆积的过剩产能,远远超过美国,将这些产能全部转向内需市场,用透支消费的方式相匹配,既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何况,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先挣钱,后花钱,量入为出。我们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还没有完全到位,尤其是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不确定的预期,使得老百姓不愿意选择过度透支的消费方式。
  现在,扩大消费需求,是我们上下一致的共识。所谓扩大消费需求,就是改变消费需求的自然增长方式。而美国式的扩大需求方式,又被证明不可行,也不适合中国,那么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内需之路?敬请关注下期专栏文章《需求的解放之二:理论的革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24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