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谈萧红与绘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善于表现自己艺术风格的女作家之一。她是一个敢于向传统小说创作规范进行挑战并善于建立自己独特的“小说学”的作家,她的创作突破了一般作品的传统模式,她以画家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绘画的构图技法和想象力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用于作品的结构布局、形象描写、表现主旨等方面,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呈现出语言淳朴的独特美感,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本文就是从初显天分、改变命运、为民呐喊、展露才华、钟爱绘画五个方面来探讨萧红与绘画的。
  
  一、初显天分
  
  萧红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地主家庭,冷漠无情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就养成了洞察事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早与绘画结缘还是在她的中学时代。那时,她是一个天真又浪漫的少女。从家乡呼兰县出逃到哈尔滨这样一个具有异国情调色彩的大都市,仿佛为她敞开了另一扇大门,尤其是进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以后,除了学业和阅读文学书籍,最令她感兴趣的要算是绘画了,闲暇之余她就会画上几笔。她的美术教师高仰山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在老师的倡导下萧红与同学们组成了绘画小组,老师带领他们去公园、郊外写生。通过对绘画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大量的练笔,使萧红在众多的学生当中脱颖而出,表现出她的绘画天赋,她的毕业作品《劳动人民的恩物》还参加了校展,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老师夸奖萧红的绘画作品构思独特,具有鲜明的正义感与现实色彩(孙延林《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54)。这期间对绘画的学习和实践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艺术思维的基础。
  
  二、改变命运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1932年,萧红被人所骗,怀了身孕的她,作为“人质”被囚禁在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为了摆脱困境,她向《国际协报》发出了求救信。作为记者的萧军前去探望,在了解她的身世和遭遇的同时,还意外地发现了她在信纸上所画的一些图案式的花纹和写得很工整的一首短诗《春曲》:“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到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着青杏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其实萧红的处女作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而是这首《春曲》。正是这首图文并茂的短诗,唤起了当年萧军对她的同情和赞美,从而意识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女。如萧军在《〈侧〉第一章摘录》的注释中所说:“这时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人在变了,当时我认为我的思想和感情也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她初步给与我那一切形象和印象全不见了,全消泯了……在我面前的只剩有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我马上暗暗决定和向自己宣了誓:我必须不惜一切牺牲的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这是我的义务。”萧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勇敢地救出了她,而且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萧军的出现改变了萧红的命运,也促使了她开始文学创作,展现出各方面的才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诱人的诗神和画笔改变了萧红的生活道路,使她成为30年代中外闻名的女作家。
  
  三、为民呐喊
  
  萧红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走向社会正式参加了东北作家群后,萧红便成了一位最有激情最富智慧的中坚成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一次,哈尔滨被松花江的大水所淹没,黎民百姓无家可归,当局无人过问。在此情况下,萧红与这些友人们为了赈济灾民,自发筹备一次画展,用以募款救济灾民。萧红很快创作了两幅粉笔画习作。随后,她与萧军、金剑啸、罗烽、白朗一起,组织“维纳斯”画会,通过绘画作品号召国民团结起来,进行反满抗日的活动。为了躲避一场搜索,萧红与萧军逃到了上海,投师于鲁迅先生的门下。在此期间,萧红受到恩师鲁迅无微不至的关怀,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赞助下,她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萧红自己为书皮作的封面设计,是一幅中华民族的版图,在东北三省部分被一条直线粗暴地截开,宛如用利斧劈断了一样,堪称是她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杰作(孙延林《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250)。它以强烈的寓意,暗示东北三省的疆土正遭到敌人蹂躏,人民正在抗争、流血,抒发了萧红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萧红《生死场》,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7页)。《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30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后来,她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也是由她自己主笔封面的,萧红通过对表面上把自己装扮成伟大庄严、大喊抗战高调,实则胆小如鼠不断逃难的抗日志士马伯乐的刻画,表达了萧红对这类借抗战之名沽名钓誉的文化人的极尽嘲讽,这些人的目的是为了争名争利,除了表现空洞的正义感、爱国心与悲壮感以外,无任何实际内容,而且说话人本身并不想按说的去做,不过是说说而已。在她的作品中用了不少笔墨以绘画的形象思维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展露才华
  
  在萧红的作品《火烧云》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驾驭色彩的能力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与其说是绝妙的语言描写,不如说是一幅多姿多采的风景画。文中是这样写的: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哪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中村龙夫《火烧云》,哈尔滨出版社,1988:34)。
  萧红通过围绕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的特点来体现“美”,运用质朴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优美而富有动感色彩的想象,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展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不得不让我们钦佩萧红那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各种色彩的运用能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这些美学素养,正是她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积累的结果,可以说萧红已经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显露出她的绘画天赋,使她的文学作品别具一格。正因为这篇文章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了火烧云的色彩美、形态美,展现出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所以一直被小学语文教材所使用。
  
  五、钟爱绘画
  
  萧红对于绘画兴趣时而是甚于文学的。一次,她与一位从事绘画艺术的友人谈起了绘画,她说非常喜欢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尤其是那幅充满激情与鲜亮色调的《向日葵》,表现了梵高对形式之大胆简化,面对太阳的傲慢愿望,以及对光明的狂热,显露出他的粗犷和力量,这也正代表了萧红的心声――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对光明的追求,对绘画的认识和深刻理解。1936年,萧红为改变抑郁的心境,调养一下身体,加上求学的愿望,于是在初夏时节便东渡日本,来到了东京。这期间,她每隔几日就写信给远在祖国的伴侣萧军。1936年11月24日,萧红在从日本东京给萧军的信中,还念念不忘绘画这件事,在这封信中充满了美妙的想象,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着,她写道:“我对于绘画总是很有趣味,我想将来我一定要在那上面用功夫的。我有一个到法国去研究画的欲望,听人说,一个月只要一百元。在这个地方也要五十元的,况且在法国可以随时找点工作……”1937年她从日本回到上海之后,有一次还曾把萧军光着背脊戴着一顶小压发帽的背影用炭条速写下来,这幅作为戏作的速写,一直被萧军珍爱和保存。萧军说:“画得确属不坏,线条简单、粗犷而有力,特征抓得也很鲜明,她绘画的才能是很高的,可惜她没把它认真发挥出来。可以看出萧红具有的艺术才华和对绘画的兴趣,梦想着还要用绘画的语言去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显而易见,萧红已经具备了画家应有的艺术素质,她理应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只是由于命运过于残酷,使她不能充分施展其艺术才华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茅盾称赞她的作品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正是这样一位文艺兼通、诗画兼备的作家。在百万字的《萧红全集》中,既有小说卷、散文卷、也有诗歌卷、戏剧卷,而她的文学才华的展现,却是从诗画开始的。如果,萧红能像许多作家那样有三四十年的创作生涯,可以预见她将会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文学艺术成就。她的一生是短暂的,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绘画作品,但在她的文学作品和生活中,却充分体现了她热爱绘画和对绘画艺术的憧憬,她的绘画思维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她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哈尔滨市呼兰区文物管理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38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