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师角色 转换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韩愈曾说:“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育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地丰富着内涵,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更是希望和未来。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作为为教育注入生命血液的教师,责无旁贷地在这场以创新教育为中心的变革中,应准确地转换角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成为推动这场变革进程的合格主力军。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依靠创新教育。这样,前提是教师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过去仅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只停留在完成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上。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只知道让学生学习与继承的单纯教与学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创新教育中,教师应深刻领会的关键。教师能否正确进行角色转换是创新教育的根本。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个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这就是说教师应着重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不应只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这就需要将“以教为主”转变成“教为不教”的教学观念。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使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出现革命性的变革,教师必将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顾问。在计算机的使用上,有些学生可能超越老师,信息的获取和更新来得比老师快,这给教师的知识存量提出了挑战,在知识爆炸世事繁复的时代,这也给教师历来以传授知识为神圣使命和习惯于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应从“神坛”上走下来,由原先的“传道者”,转向知识的引路人;从过去的“授业者”,转向创业的开拓者,从“解惑者”,转向问题的启发者。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资质提升到一个新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的学习、追求和探索,并加以规范。
  创新型的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还要具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和作用行之有效的新的教育方法。及时地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成果引入教学,以保证教育和科技发展相适应,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尽快地参与到社会活动的实践之中,并且具备超前意识,这样才能在科教兴国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与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从职业素质出发,真正地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转换角色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新的时代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对教师而言压力确实加大了。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把原先习惯按系统知识的体系对学生灌输的这种强制性、划一性带有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向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开放性、创造性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推进。
  现在,由于社会上各种观念及不良风气的影响,及部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养成的“娇”、“骄”二气,使得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大了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以开阔的心胸、豁达大度的爱生情结、以满腔的热情、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发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用教学艺术的穿透力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面对各个不同的受教育者,教师都应充满信心给予精心的呵护和耐心的指导,把爱的温暖洒向每一位学生。爱心是角色转换中的灵魂。
  教师职责要求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能力、人格魅力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创造出一种强烈、愉快、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真、善、美,用智慧和情操去滋润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都喷发出探索的激情,去体验知识的魅力,享受美好的未来。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仅有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去掌握和探索新的事物。这样我们就会在创新教育的转换角色中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
  在教师的角色转换中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营造创新教育发展的绿色通道。培养一大批名师是维系创造教育和树立品牌学校的关键。学校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机制;拟定出研究和解决创造性的课题来推动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同时还应制定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和氛围;配置一定的有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资源和调动创新教育的积极措施。这样,我们相信通过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创新教法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43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