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零事故”是可以复制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年产1 500万吨煤炭的陕煤化集团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以下简称“红柳林”),2006年开工建设,2009年试生产。红柳林是一座特大型高效矿井,具有产量大、集约化、智能化的特点。建矿以来,红柳林结合自身创建“世界领先、中国一流”现代化煤炭开采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安全文化为引领,在高危的煤矿企业,实现了投产以来“零事故”的安全业绩,被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命名为“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走出了一条用文化管控矿山安全的成功之路。
  在高危的煤矿企业,都可以实现“零事故”,那么“零死亡”自然是水到渠成。可能有人会说,红柳林煤矿赋存条件好,集约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高,所以其“零事故”不可复制。但是,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集约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高的矿井有很多,又有几个能做到“零事故”或者“零死亡”呢?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说煤矿存在着各种致灾因素,单说职工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都会因为其文化水平、成长环境、职业技能、曾经经历的管理模式等因素,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触发各种致灾的因素。所以说,在安全生产的“人、机、环”要素中,最难把握的是人的因素,最难改变的是人的观念。
  红柳林恰恰是抓住了转变人的观念这个关键环节,坚持“管企在用人、用人在聚心”的理念,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培育职工的安全价值观,去改变人的行为。首先,他们从理念导入,思维养成入手。提出了“零轻伤、零伤害”安全目标,确立了“‘三违’和隐患就是事故” “思想的隐患是最大的隐患”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等安全理念。他们总结出22条环境危险状态和63条人的危险操作,出台了85条“双危”辨识标准,历时一个多月,几上几下、全员反复征求意见和推敲,使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理念在“双危”辨识标准制定过程中导入。
  其次,规范行为,知行合一。红柳林开展 “双危”辨识标准达标考核活动,要求所有员工都能熟练背诵2 700多字的安全应知应会内容、3 000字以上的岗位应知应会内容,掌握5~20个事故案例,以此提升全员安全素质。红柳林根据部门的分工、作业特点,经过反复论证,形成了《内控手册》作为控制安全操作的切入点,对各类作业项目进行了流程的划分,建立了包括23个一级流程、107个二级流程、322个三级流程。通过把制度、流程程序渗透到每个岗位,做到每道程序有操作标准,每个流程有标准,每个环节有标准。
  第三,落实责任。建立“人事物”三维立体化的安全责任体系。红柳林制定了“三违”、隐患管理和管理干部工资挂钩的考核机制,管理干部人人头上有“双危”指标,员工个个牢记“双危”标准,落实了“人与人”的责任;实施过程精细控制,实现了每台设备、每个系统都有人负责、有人检查,有人考核,落实了“人与物”的责任。红柳林对隐患按照采集、整理、发布、分析、整改、反馈、复查、销号“8个”流程闭环管理,对隐患整改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定标准、定措施的“5定”原则。为了激发员工排查隐患的积极性,出台了奖励政策,实行月考核验收奖励,季度、年终积分考核奖励的办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多次强调,树立 “零死亡”理念,把推动实现煤矿“零死亡”作为最硬业绩。本期“特别关注”,我们介绍了红柳林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现“零事故”的路径,目的是提示大家,虽然自然条件不可复制,但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是可以培育的,“零伤害”理念和路径是可以复制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44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