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科学化训练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散打的基础学科“运动生物力学”的重视不够。散打作为一个专项运动,技战术的发挥效果强烈地依赖于运动员对“运动生物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谓“四两拨千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攻击的效果取决于力量和打击的速度。而力量和速度需要靠基础性的合理的体能训练来达到。因此,散打基础学科的教育和训练犹如“十月怀胎”,而散打比赛只能是“一朝分娩”。可见,没有“十月怀胎”,“冠军”就不能诞生。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存在着重散打技术、技巧教学,轻视基础学科教育和体能训练的倾向。殊不知,散打比赛时情况千变万化,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运动生物力学,他才能真正理解散打技术、技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相应的技术、战术。
  第二,训练中的运动性损伤比较多。作为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目,散打以互相击打为对抗的基本形式,比赛中对抗激烈,动作变化快,运动强度高,因此,发生伤病的几率要比其他运动项目高。散打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因素比较多,以下几种因素是经常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首先是准备活动不充分,然后是疲劳、技术动作错误、带伤训练、局部负荷过大、没戴护具等,其中以准备活动不充分为最多。另外,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一般训练的不够重视,训练时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的内容和运动量安排不够合理都直接导致训练受伤率远远高于比赛受伤率。
  第三,忽视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在竞技体育中,虽然是“实力”决定一切,而非“心理”主宰一切,但心理素质却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竞技水平。运动员只有在心理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调动生理和心理系统去积极参与激烈的竞技活动,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而我国的散打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只注重体能、力量、战术等方面的训练,而忽略运动员心理、意志力的磨砺。而运动员参加训练或比赛时的心理状态与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或比赛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躁、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胆怯犹豫以及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等都会造成运动员的自控力下降,这时候参加运动训练或者比赛效果就很差。
  
  武术散打运动科学化训练的理论依据
  
  第一,打练结合。“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现代散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技术体系与训练方法已经走向稳定。为了中华武术大家庭的共同发展,为了回归兼容并举、相辅相成、练打结合的统一体系,也为了有一天散打能真正代表中国功夫与国外搏击术进行较量。散打必须走“打练结合”的道路。这就要求散打界改变原有的训练体系及方法,建立一种现代与传统密切结合的训练方式。
  第二,程序训练法。散打运动是同场对抗性运动,所有应用训练方法都要依据该运动形式来进行。程序训练法在散打技术动作训练方面主要表现在训练程序所提供的训练项目实质上是各训练内容及其子因素内在关系在逻辑上的定性反映,而评定标准所提供的系列指标实质上是判断现实状态与训练程序间差异性的鉴标。所以教练员可依据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修正训练目标、纠正训练过程偏态,将未来运动训练过程置于反馈控制状态之下。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手段4种构件组成。其中,每一构件又由不同的要素组成。训练内容包括运动训练的机能训练、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系统的训练内容。训练程序要求必须将庞大、繁杂的训练内容按照系统分解成最小训练内学单元。并将其编制出具有相关性、逻辑性特点的训练内容体系。
  第三,散打专项技术训练控制模式。武术散打专项技术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是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散打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实施优化控制,是教师和学生按照既定的训练模式进行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活动,教是一种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而学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因此,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反馈信息通路的畅通,需要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整,使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模式发挥出最佳的效果。武术散打专项技术训练过程模式的第一步就是确立引导量,即确定学生身体、技能、战术及心理等综合指标,通过控制系统,使教师或教练员按运行模式对训练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测评定,对其中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部分,或者是对有碍于学生顺利地实现现状转移、达到最终目标的,应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使整个训练过程形成最佳的通路,以保证学生的专项技术训练进入目标状态。控制过程不是单纯地接近引导量,而是寻求最佳的目标值,即控制的目的是要求整个系统实现最佳化。
  
  武术散打运动的训练策略
  
  训练策略,要从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与控制,运动疲劳的消除,合理营养与医务监督,训练的手段方法,训练的内容,后勤保障与训练监督等方面综合进行。具体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考虑:一,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与控制。二,运动疲劳的消除。三,合理营养与医务监督。四,训练手段与方法。五,训练内容。六,后勤保障与训练监督。
  
  加强散打基础学科的教学和体能训练
  
  学生初学散打时,应舍得花一些时间对其进行运动力学知识的教育,使其有限的感性知识上升为能主动在散打中运用的理性知识。与此同时,应循序渐进的强化其体质、体能训练。体能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减少他们受伤的机率,并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斗志。训练应包括蹲跳,各种奥林匹克举重动作,如提铃、高翻、挺举等。在比赛期间,每周最好安排2-3次力量训练课。在赛季中的多数时间里,队员应减少力量训练的频率和强度。力量训练可以每次练习一个肌群,练习组数可以适当减少,这样就可以缩短一次力量训练的时间。
  
  强化散打技术动作的“时、空”研究和教学
  
  强化散打技术动作的研究和教学,即是对现行的散打技术动作进行透彻的研究,什么时候、在空间上处于什么样的姿态;从运动力学的观点,什么时候这套动作已经不可逆转,什么时候可变,即前面的动作仅仅是假动作;该动作的弱点在时、空上位于何处;它的攻击点在哪里,如何防范等,都要让学生一一搞清楚,并亲自体验。这里要特别强调,必须使学生把自身运动的空间正确而清楚的反映在自己的头脑中,正确理解自身运动的空间,才能准确而合理的完成技术动作。学生在比赛和训练中经常出现进攻、防守的直线进退,不能有效的动用步法左右、上下移动,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对比赛场地的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做出观察与判断,要求教练员在训练中动用训练学知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加强战术训练
  
  第一,基本战术的训练。基本战术的训练主要是指在日常的训练中,结合基本技术进行的战术训练。这种训练多以陪练运动员拿脚靶(或手靶),为主力运动员设置特定的靶位,供其进行固定的战术练习。
  第二,模拟战术练习。陪练运动员模拟特定的对手的技术特点(擅长拳法、腿法、摔法、进攻、防反等),配合主力运动员进行的战术练习。模拟战术训练要循序渐进,虚实结合,由慢到快,逐步提高各种战术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三,条件实战训练。根据战术意识培养的需要,使运动员在限定的内容和动作的范围内进行实战对抗练习。例如限定使用的动作,限制击打力度或部位等等。无论教练员给予的条件如何,其目的都是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和运用能力。
  第四,战例分析训练。在比赛录像中选择典型的战术战例,与运动员共同观看和分析,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鉴别和分析能力。
  第五,教学实战训练。通过教学实战,强化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培养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根据不同的对手,灵活的选择和使用不同战术的能力,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易受伤部位的训练
  
  散打比赛的主要技术是踢、打、摔,并互以对方身体为攻击对象。尤其是摔法,如果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或自我保护动作不正确,就很容易受伤。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加强自我保护动作的训练,借鉴体操动作,如进行各种滚翻、跳跃、倒地等技巧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应强调穿戴护具,特别是易受伤的拳脚部位,可穿戴体操鞋及捆扎绷带,以增强指关节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性损伤。同时,还要加强手、脚、腰、腹、头等易受伤部位的素质训练和抗击打能力训练,这对预防运动性损伤的发生是十分重要。
  
  重视营养补充,加强医务监督
  
  合理的营养对促进健康、提高生理机能和运动成绩起积极作用。散打运动是一种高强度与短时间的对抗运动,其供能特点是以肌糖元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所以饮食中应注意糖的补充及补充手段;另外运动训练中经常出现踢、打、摔等动作,且必须依靠肌肉力量去完成,因此还应补充充足的蛋白质以满足肌体需要;再者,高强度对抗加速人体生理代谢,使激素分泌与酶的活动加强,大量排汗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量也增加。因此,营养的补充应按“高糖、高蛋白质、低脂肪”为原则,外加维生素C、B1、B2以及铁、磷等营养素补充。
  对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都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更要加强医学观察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禁止损伤患者或身体不合格的人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要做好自我监督,身体若有不良反应时,应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医生做医学检查。要认真做好运动场地、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具的管理和安全卫生检查,对已有损坏的场地设备要及时维修。禁止穿着不合适的服饰和护具参加训练。
  (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50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