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灿烂的数字遗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与同事好友沟通交流的QQ。MsN等系列及时通讯工具,省时省力的电子邮件和邮箱,拓展人际交往的社交网站,记录生活或是与他人唇枪舌剑的博客,强大的网络为网民打造属于自己的时光宝盒,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宝盒里的财富熠熠闪光。这些财富眼下又多了个时髦的身份――数字遗产。
  数字遗产是能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媲美的第三类文化遗产。通俗一点讲,数字遗产就是互联网上的数字文化遗产,基于网络平台的文字作品,图片、影音,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遗产,包括个人博客,论坛,空间等所涉及的一切个人归属内容。当然,高价网络游戏装备,可用于交易的虚拟货币等也涵盖在其中。
  对于这个新兴遗产许多人仍持有保守态度,网络发展的不稳定,谁能保证这些网络数据会永久属于自己。暂且不说技术高明的黑客,仅是随意复制粘贴别人原创文字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想要真正保护好自己的网络财富是十分困难的,不少人对此也是爱莫能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决不能成为抹杀数字遗产存在的理由,网络文化下的数字化记忆也是值得纪念与保护的文化。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呼吁全球人民必须尽一切可能保护这一数字化记忆。
  数字遗产谁来保护
  数字遗产留下的不单是金钱的纪念,更多的是情感的回忆。
  东北一位王女士的先生不幸因车祸丧生,先生的QQ邮箱里满是两人爱情的见证,她想将这些珍贵回忆整理起来留作纪念。无法得知先生QQ密码的她只好向腾讯求助,却意外遭拒。根据互联网条例,网民只有QQ使用权,而没有继承权,相关版权和所有权只属于网络公司。换句话说,王女士想要找回密码必须提供用户的本人资料、密保资料以及保证QQ好友确认,而密保资料除了告知当事人,其他人是无法得知的。最终,王女士没有获得密码。按照目前网络公司的数字产品协议,电子邮箱在3至6个月的时间里没有被登录就会被冻结然后被注销。很可惜,王女士和她先生的美好回忆至多半年就会随风而逝不留一丝痕迹。
  无独有偶,国外曾有过类似的案例,结果和王女士都相差无几。2005年的伊拉克战场,美军海军陆战队工程师卡尔・林唯一可以用来与外界沟通的工具便是一台计算机,他每周给父母发送邮件并在个人网站上定时更新有关伊拉克的影像记录。不久林在一场突袭中丧生。林的父亲认为电子邮件就是儿子的遗产,应当由亲人继承。结果电子邮件商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婉言拒绝透露电邮账户的任何信息。
  这些网络账号,承载了诸多情感,幸福的,快乐的,悲伤的…看着那些昔日记录,往事种种又浮现眼前。一些账号有人继续经营,而一些账号停留在最后更新的时刻,成为人们缅怀的最后印记。
  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一家网络公司合作,对2000名英国成人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大约四分之~的人在网上有至少200英镑的财产,涵盖流媒体,电子图书、文字,图片、游戏等各个方面。以此类推,英国网民在网上的数字财产总值可达23亿英镑。53%的英国人认为网上遗产值得保护,应该由亲人继承。11%的人则已经把网络账户密码写入遗嘱。现年27岁的英国女孩凯莉・哈摩尔已经把自己价值1万英镑的数字遗产写人遗嘱,她说自己有许多珍贵记忆都是以网络相册的方式存在,没有打印版本,此外她还有许多付费音乐和订购的数字杂志,倘若有意外,她的亲人便可以继承这些数字遗产。
  相比之下,中国4.77亿的网民中拥有数字遗产意识的人还不足两成。面对如此庞大的而又丰富的数字财产,的确,观念的转变很重要。如果每个网民都能意识到数字遗产的重要性,及时把它写进遗嘱,指定继承者,既可保护好财产留住珍贵记忆,又可减少遗憾发生的几率。现行《继承法》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台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林木,牲畜和家禽,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以及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由此可见,数字遗产一旦写入遗嘱,便可合理合法继承。
  搜狐公司内容产品经理表示,随着国内对虚拟财产的重视,新刑法修正后,盗窃虚拟财产的黑客也可判罪。继承方面的立法还不能达到需求,但为虚拟财产立物权法还是可以纳入考虑的。数字遗产本身就具备财产属性,所有者在享有占用,使用,收益。处分权利的同时,后人也应该有相应的继承权。但是国内《继承法》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数字遗产的明文规定。通常情况下,具有人身属性的是不可以继承的,比如实名制的QQ账号微博账号等,而不具有人身属性的则可以继承,比如网店、游戏币等。有专家说,尽管腾讯公司认为用户只有QQ的使用权,但是OQ账号下的日志、图片都是用户劳动成果,所有权归用户,这就具备了财产性质,应当被继承。若网络公司在协议中强行约定不得继承便是霸王条约。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康涅狄格州,罗德岛州,已经开始将数字遗产写入州法律之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的法律也会逐步完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法律专家认为,为数字遗产立法不现实。国内法律保护的是现实的财产,而不是虚拟财产,自然也谈不上继承问题。况且,立法是一个高成本的工作,要有针对性,普遍性,必要性。花费大量的现实成本去保护虚拟的并不普遍的虚拟财产未免有些小题大做。通过技术手段或是与网络服务商协商,同样也可以达到保护的效果,不一定非要通过立法程序不可。
  打造产业链
  孤军奋战,终究抵不过众志成城。打造一条专属于数字遗产的产业链,才能做得长远。
  数字遗产说到底离不开数字二字,基于0和1的编码传输与存储,对储存媒介和运行环境有一定要求。
  用于存储的光盘,磁盘等硬件都有一定寿命,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电磁场的强作用会使材料脆化,磁道改变,信息受损,而强光和静电作用会降低原有信息的稳定性,导致信息难以显示。研发新型稳定的存储介质首当其冲,提高硬件的稳定性,为数字遗产的存在打下坚固基础。生产数字载体材料的厂商要从本源上生产更适合长期存储的介质,与此同时最好能提供修复受损服务,最大限度缓解材质的老化。
  数字信息格式的多样化也为存储与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其中单是RASTER影像扫描格式就有37种,除此以外还有HTML(网页格式),JPG(图片格式),MPG(动画格式)等等数不胜数。这些纷繁复杂的格式转换带来许多不便,有时会造成信息的损耗。计算机更新换代,硬件的改变,许多滞后的格式因被淘汰而无法识别和读取。Adobe公司正在研发一种兼容各种照片格式的DNG格式大大避免各类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在色彩转换方面的偏差与损耗。
  复杂的数字世界里鱼龙混杂,一个不小心,黑客就可能随意篡改信息,盗走个人账户里的虚拟货币,病毒的肆意传播正在以爆炸式增长侵蚀着网络环境。加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网站自身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服务,更要为用户的信息安全考虑。当然,政府也是安全保护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政府对网络安全的监管与控制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为网民创造健康积极的上网环境,为网站的长久经营保驾护航。
  各大门户网站针对用户的数字遗产问题有一些实验性的探索。比如,Hotmail允许家庭成员申请一张数据光盘,只要他们能够提供用户的授权书和死亡证明,就能获取用户在线所有完整记录。原先的账号仍按互联网相关规定回收撤销。再比如,全球第一社交网站Facebook的“缅怀政策”。继承用户数字遗产的第三方无法把用户之前的账号作为普通账号使用,只能去上面发表评论进行缅怀,从而避免纠结于账号使用权归属问题。
  还有一类专门从事于处理用户数字遗产的第三方网站。从1996年开始,美国旧金山“互联网档案馆”收藏网页、多媒体和图片等,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数字遗产捐赠给档案馆,作为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资料。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网站推出数字遗产托管业务服务。登录这些网站,用户就可把一些重要的网络账号信息存储并进行加密保护,然后指定私人信息的继承者。网站与用户保持定期联系,倘若到了用户的指定时间内还未收到回复,网站在核实情况后会根据用户需求,将数字遗产转交给继承人。
  这类网站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美国的Entrustet公司。Entrustet公司为用户提供一个在线平台,解决用户离世后数字账户归属问题,佣金是每月4.99美元。Entrustet公司能够确保用户在线账户以及任何在线财产都有合法继承人,并使继承人拥有账户焚化或者继续使用等权力,借助合法律师的见证,巧妙地化解继承人与网站管理员的矛盾。Entrustet公司与相关法律机构的强强联合,让数字遗产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性,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为过去事情的真假考证提供了依据。相类的“数字遗物守护者”还有美国的“死亡中转站”Deathswitch网站和“遗产保险箱”LegacyLocker网站,继承人在用户辞世后手动激活电邮程序以获得有关信息数据。
  有人想要留给他人美好回忆,却也有人想带走曾在尘世留下的痕迹。针对想要删除网络痕迹的用户,德国X-Pire公司推出了一款设置网络内容有效期的软件。用户对自己的网络内容设定一个有效期,一旦到期所有内容自动删除,省去不少烦心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614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