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心理属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研究以凉山彝族独具特色的毕摩文化为研究对象,毕摩文化作为一种经典文化遗产,道德、哲学、文学、天文、历史无所不包,反映了彝族文化的精髓。毕摩文化的核心是由毕摩主持的,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宗教仪式。毕摩是彝族人对本民族民间祭司的总称,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主持者、是彝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拥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拥有主持祈求庇佑的各种祭祀、镶解祟祸、占验吉凶、主持诅盟、进行神判五种社会职能。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心理属性包括:促进了彝族民众的民族认同;促进了彝族民众心理压力的宣泄和缓解;促进了彝族民众的积极价值导向和自我约束;促进了彝族民众的凝聚力和开放性。
  关键词: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社会心理属性
  在凉山彝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主要包含了彝族的宗教仪式和传统文化,直到如今依然影响到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凉山彝族地区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6]。本研究从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积极意义的角度出发,旨在探析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中所包含的社会心理属性。
  一、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社会地位
  毕摩文化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包含彝族的哲学思想、天文历法、风俗礼制、医药卫生及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在整个凉山彝族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每个彝族人从小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将会贯穿每个彝族人的一生。只要经济条件许可,能承担仪式费用的家庭基本上都会举行季节性的毕摩仪式。另外,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平时因求福求财、生病、灾祸不祥之兆请毕摩做仪式的也大有人在[5]。
  毕摩文化的核心是由毕摩主持的,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宗教仪式。毕摩是彝族人对本民族民间祭司的总称,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主持者、是彝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通晓彝经、彝文。彝族人对于毕摩的是一种无条件的信赖关系,毕摩在整个彝族社会中非常受人尊重。毕摩文化作为一种经典文化遗产,道德、哲学、文学、天文、历史无所不包,反映了彝族文化的精髓,普通彝族民众将其奉为传统和权威,各级政府也通过举办毕摩文化节等方式对彝族传统文化加以弘扬和传承[5]。
  二、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社会职能
  关于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社会职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类方式,本研究主要选取了何耀华(1988)在《彝族社会中的毕摩》一文中总结的五种毕摩文化的社会职能[1]:
  (一)主持祈求庇佑的各种祭祀。这种祭祀是以民族或部落为单位进行的。祭祀的对象包括图腾物、自然物和各种各样的神鬼。图腾祭包括祭竹、祭青松、祭葫芦、祭虎等等。自然物祭包括祭天、地、水、火、山、石、日、月、星辰等,神鬼祭则包括祭祖灵和祭野鬼等。
  (二)镶解祟祸。彝民遇不顺心之事,如冤家械斗失败、庄稼欠收、疾病缠身、家运不顺、妻儿死亡、牲畜瘟疫以及所谓出现凶兆等等,皆以为是天神不佑,鬼魔为殃,必请毕摩来镶拔。
  (三)占验吉凶。彝民遇临敌、出征、合婚、丧葬、择日、盟誓、疾病、播种、收获、狩猎、搬迁、建屋、出行、贸易、口角及一切疑难不解之事,都要请毕摩卜定吉凶,而后方作出决断。
  (四)主持诅盟。好诅盟是彝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重要的诅盟必须由毕摩主持。诅,即诅咒,是彝族制胜敌方或仇者的一种惯用的巫术手段。在冤家械斗发生之前,部落或家支都要请毕摩数人至数十人主持,举行大规模的诅咒,各户所送的牛、羊、猪、鸡、狗可多至数百,大家在毕摩引导下咒骂对方,被咒的一方一旦预感到敌方在咒自己,亦延请毕摩数人至数十人来进行反诅咒,将对方诅语,一一反咒回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盟,即盟誓,是冤家械斗双方和解,两支以上彝人联合对敌,或向中央朝廷投诚效忠时订立彝、汉互保等盟约的一种宗教仪式,须由毕摩请神灵来主宰和监督,否则对双方无制约作用。毕摩主持诅、盟时所念的咒语各不相同,冤家械斗前的是诅咒敌军早死,鼓舞己方斗志,将对方咒语反咒回去,盟誓时的是警告任何一方不许违约,否则如当时所打死的鸡、牛一样死去等等。
  (五)进行神判。彝族的社会习惯法规定,盗案发生而又无法确认盗犯是谁时,被盗者可延请毕摩依靠神力来判明盗犯。
  三、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心理属性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如今依然是当地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文化,传承在世世代代的彝族人中,其社会职能丰富多样,设计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回顾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一地区几乎处于封闭状态,与其他地区的接触和交流非常少。这也就决定了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原始性。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一地区直接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接触日益增多。但毕摩文化在凉山彝族地区仍然保持着其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群体和个体的知、情、意、行。同样,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也一定具备文化背后的社会心理属性,这种社会心理属性也决定了了彝族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本质和风格。当然,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生和起源必然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在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系统探讨其社会心理属性,加强对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本文即对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心理属性进行分析。
  (一)毕摩文化促进了彝族民众的民族认同
  毕摩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强调对于自然的崇拜。新中国成立之前,凉山彝族地区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劣。那时彝族人的基本是靠天吃饭,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大自然,人们认为大自然拥有无穷的力量[4]。新中国成立之后,彝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彝族同胞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依然非常落后,属于落后地区。这一阶段,彝族人从之前对自然的原始崇拜,转向对于毕摩文化的认同,进而形成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凉山彝族地区的同胞虽然无法享受到与发达地区水平相当的生活条件,但是这种对于毕摩文化的认同,进而形成的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使得凉山彝族地区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彝族的特色,促进了凉山彝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彝族民众充满了对于自身民族的强烈归属感。   (二)毕摩文化促进了彝族民众心理压力的宣泄和缓解
  毕摩文化肩负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分别是解释功能和仪式功能。解释功能主要体现为,当彝族同胞身处困境时,往往会求助于毕摩,由毕摩通过宗教体系中的观念对其所处困境进行解释,以减轻求助者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而毕摩文化的仪式功能,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宗教仪式,如祭祀、祈祷、送病、驱鬼等,达到驱邪转运、消灾避祸的目的,彝族人相信这些仪式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为人们消灾解厄。在这些仪式举行的过程中,往往伴随了吼叫,哭泣等行为,有助于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宣泄和缓解。一些特殊的仪式中还包含着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些技术,如“送病仪式”中就包含着暗示疗法,“咒鬼仪式”中包含了宣泄疗法[3]。由此可见,毕摩文化促进了彝族民众心理压力的宣泄和缓解。
  (三)毕摩文化促进了彝族民众的积极价值导向和自我约束
  毕摩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彝族民众对于毕摩的绝对信任和依赖[2]。毕摩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追求和谐、欢乐生活和乐观向上的积极价值观,彝族民众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也形成了对于追求和谐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毕摩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的接触和交融越来越多,毕摩文化开始在现代生活的一些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杜绝一些如吸毒等社会不良现象方面,在毕摩的主持下,彝族群众喝血酒盟誓,表达与毒品犯罪作斗争的决心,从而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
  (四)毕摩文化促进了彝族民众的凝聚力和开放性
  毕摩文化中另一核心内容即是彝族人对于祖先的崇拜,家族共同的祖先将彝族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家族成员通过参加毕摩仪式获得强烈的家族归属感,形成了彝族民众特有的家族凝聚力。与此同时,在毕摩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过程中,虽未改变毕摩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毕摩文化的现代色彩也逐渐展现出来,凉山彝族地区很多地方将毕摩仪式演变成一种旅游资源,全国各地的游客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彝族毕摩仪式,感受彝族传统文化。这不仅促进了凉山彝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彝族地区的进一步开放。(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2SZYTD19
  参考文献:
  [1] 何耀华.彝族社会中的毕摩[J].云南社会科学,1988,02:60-74.
  [2] 尔古果果.凉山彝族毕摩仪式中的心理治疗因素与功能的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1.
  [3] 易莉.彝族宗教文化导引与彝族民众心理压力释放[J].中华文化论坛,2013,04:137-141.
  [4] 黄远春,杨明忠.彝族传统宗教仪式的文化心理来源及其社会调适[J].中华文化论坛,2013,09:118-121.
  [5] 蔡华,来仪,贾银忠,蓝李焰,刘星.藏彝羌民族宗教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研究报告――民族地区公共领域宗教透视[J].宗教学研究,2014,04:151-157.
  [6] 张永华.对凉山彝族毕摩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6:6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676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