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创新,改变着金融市场的格局。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也对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形成冲击,从而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机理,得出互联网金融影响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需求和政策制定的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需求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联系起来的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非常巨大,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对我国中央银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对我国中央银行制定和实现货币政策、准确评价货币政策效应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
  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产品创新快、覆盖面广、信息不对称程度低,效率高等一系列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弥补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引起我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变革,而不论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政策工具的使用,还是货币政策的传导都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因此金融市场的变革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随着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发展和传统金融行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改变了金融市场结构,影响货币供求、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政策工具的效果,致使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发生改变,导致最终结果与最初目标发生偏离。
  二、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途径
  (一)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货币需求动机,降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三个: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在短期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是可以预测和相对稳定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发生波动。
  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来看,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模型中各变量和作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高流动和高收益性,交易支付便利,缩小了支付手段和储蓄手段之间转化成本,投资主体会选择减持货币并将其投入高流动性金融产品中,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相对弱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使资产流动性增强,流通成本降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机会成本变量作用空间扩大,随各种非货币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上升。
  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结构,削弱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
  2、互联网金融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改变货币结构内涵
  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出大量货币性极强的新型金融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满足了人民对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求,也明显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比如第三方支付2015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继续实现高速增长,达到20015.6亿元,环比上涨11.7%,同比上涨139.2%。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24308.8亿元,同比增长29.8%,环比增长3.4%。可以看出不管是移动支付还是网上支付,特别是基于电商的中小额支付,摆脱了金融机构的束缚,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
  同时第三方支付和金融产品的结合形成的互联网理财,可以让理财与支付交易同步进行,间接引发公众对活期存款需求的锐减,根据央行披露的最新数据,2015年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2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但增速比去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去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可见人民对存款的需求在不断减弱,互联网金融正逐渐改变传统货币结构内涵。
  (二)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削弱货币供给的可控性
  一方面使货币供给越来越多得受到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支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银行体系之外具有了存款派生的能力,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使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的可控性,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制定的准确性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2、削弱货币供给的可测性与相关性
  首先互联网金融使得不同层次货币的界定和计量变的十分困难,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各层次货币间转化更为迅速和便捷,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加大,传统观念货币已经开始向虚拟货币拓展。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货币乘数趋于不稳定,使得货币供给总量不能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为:k=Rc+1Rd+Re+Rc,由于互联网的电子支付不用交纳存款准备金,并且对现金有替代作用,第三方支付和P2P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都会影响到Rd、Re和Rc,使得货币乘数计算更为复杂,从而导致金融市场货币供应量与央行预期供应量差距加大,使得央行利用货币供应量来达到货币政策目的变得更加困难。
  (三)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削弱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更加成熟,资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流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而不受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约束,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使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分流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削弱了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导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干扰央行的货币供给,央行控制货币供给主要是控制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但传统商业银行大量的活期存款被种类繁多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吸收,产生了大量央行控制外的派生存款,使得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政策作用降低,存款准备金传导机制作用部分失效,货币政策控制效力减弱。
  2、互联网金融削弱再贴现政策作用效果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大小与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再贴现的依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货币资本之间转化更为容易,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交易成本低、信息透明度高,更为金融市场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得在贴现率提高或降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再贴现率的作用范围缩小,从而使金融机构对再贴现政策的依赖程度减弱,导致央行再贴现率政策的功能被削弱,降低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3、互联网金融强化公开市场操作效果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快了金融市场上交易信息的传播速度,资本追求利益更加强烈,一旦公开市场业务的收益率稍高,货币资金会迅速地发生转移,使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时间缩短,对货币总量的调节更加迅速。其次,互联网金融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大量可供买卖的金融工具,而在众多金融产品中政府债券作为基准债券收益率在金融市场中起着基准作用,金融市场主体在需要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进行调整资产组合时就会更加积极的参与金融市场活动,日益依赖公开市场,客观上配合了货币当局操作,也有利于增强政策效果。(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勇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冲击[D].东北财经大学,2014.
  [2] 房兴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4.
  [3] 易圣蛟.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676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