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某大型围海造地工程围填海方式及平面布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为更合理、科学地实施围海造地工程,以南方某城市滨海新区原海湾围海造地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国内围海造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国家政策,从“保护自然岸线、延长人工岸线、提升景观效果”三个方面着手,提出该工程人工岛式围填海的平面设计思路。采用人工岛式围填海方式合理、科学,可实现土地的综合价值及未来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围海造地;围填海方式;岸线
  我国沿海地区占有的国土面积不足14%,却承载了全国40%的人口和60%的GDP,还面临着全国28%的耕地保护任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实施,因征地拆迁带来的经济、社会负面影响日趋凸显,也造成建设用地紧缺的局面逐渐成为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因此,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科学、适度地填海造地,已经成为现阶段沿海地区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相关数据显示,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国务院及沿海各省依法审批填海造地用海12.4万hm2,约占沿海地区同期新增建设用地的12%,为缓解耕地保护压力、弥补建设空间不足、保障国家战略实施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南方某城市海湾,通过实施围海造地,为该城市滨海新区综合开发建设提供土地。该区域现状为海岸线长约19.5 km,围海面积约42.14 km2,形成陆域33.64 km2,保留水域8.5 km2;形成内护岸线长约45.3 km,外护岸线长约17.2 km。填海范围符合当地海洋区划。
  2 围填海方式及平面设计基本原则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围海造地工程更多地是从满足使用用途出发,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围填海方式一般采用自大陆往海侧整体延伸的方式,且囿于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条件,往往采用开山回填方式填海造地。虽然开山回填方式施工简易,建设成本低,形成陆地利用率高,但对区域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有些地方因为围填海方式不当,造成水体恶化,污染物难以排解,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有些地方阻断了原有的水系通道,造成区域内的洪涝灾害,为城市发展留下隐患。
  随着国家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及围海用途的转变,围海造地工程逐渐从过去单一的临海工业或围垦用地发展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海方式也从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开始追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
  为了规范和引导围海造地工程,使其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国家海洋局在《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围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3个基本原则。
  (1)保护自然岸线的原则。围填海造地工程应尽量不用或少用自然岸线,避免采取截弯取直等严重破坏自然岸线的围填海造地方式。
  (2)延长人工岸线的原则。围填海造地工程的平面设计应尽量增加人工岸线曲折度,延长人工岸线的长度,提高新形成土地的价值。
  (3)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围填海造地工程应重视景观建设,进行必要的绿化和美化,注意营造人与海洋亲近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该文件提出了“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核心是要由海岸向海延伸式围填海逐步转变为人工岛式和多突堤式围填海,由大面积整体式围填海逐步转变为多区块组团式围填海。平面设计要体现离岸、多区块和曲线的设计思路”。
  从工程投资角度来说,人工岛式围填海造地成本最大,但从日本、荷兰等国家围海造地的成功经验来看,人工岛式围填海可最大程度地缓解用海矛盾,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岸线资源的保有和增加,有利于海洋功能的发掘和利用,其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价值的和谐性和持久性无可比拟。
  综上所述,在海域条件适合的沿海地区,应优先选择人工岛式围海造地。
  3 本工程围填海方式及平面布置
  本工程体量巨大,为了提升土地的综合使用价值,本工程围填海方式主要采用人工岛式的平面设计思路。总体平面布置(见图1)为:离岸形成5座各有特点的岛屿,分别命名为“蓝色科技岛” “研发创新岛” “文化旅游岛” “商务休闲岛” “疗养康体岛”;对原海岸的另外一部分进行整治,采用延伸式平面布置,使其成为“生态小镇”。
  本工程平面布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国家政策的符合性,以及本工程围填海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具体表现为:
  (1)该平面设计思路保留原海岸线12.8 km,海岸线由原先的19.5 km增加到75.3 km,围填海实施后岸线总长度远远大于原岸线长度,体现了围填海平面设计中既保护自然岸线又延长人工岸线的原则。
  (2)本工程外护岸呈西北、东南“两端凸出、中间凹进”的布置形式,整体形态基本契合原海湾海岸线走向,最大程度保证了项目实施后,护岸前沿海域水流的平顺和湾内水流流态的稳定。外护岸多以大曲率半径圆弧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海波浪在某个区域的过度集中,同时也预留了以后发展为极具美感的滨海环湾风景线。内护岸的布置充分体现了平面设计曲线化的思路,在填海区域内以人工岛的形式围出5个地块,最大程度延长了人工岸线。同时,结合滨海新区规划,对内护岸进行层次清晰、错落有致的分区和分段设置,既有满足游艇、游船靠泊的直立式码头结构型式,又有舒缓、适合人类休憩的斜坡式景观护岸结构型式。各岛内护岸堤顶之间预留不小于150 m的净距,在满足区域防洪排涝的同时,为内水系适航水道预留足够的拓展空间,使河、岸之间视野更开阔,更有利于后期滨岸水域风景的构建。本工程内、外护岸的形态变化及水陆相隔又相依的布局,既有利于增加人工岸线,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体现了围填海平面设计中“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
  (3)本工程陆域水系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整治,防潮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设计最高潮位,滞洪区及内河采用2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人工岛式围填海,且呈离岸式布置,保留了原有堤防后方陆域排水通道,有利于原有陆上排水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保证后方陆域泄洪通畅;人工岛周边的水域有利于各岛陆域排水系统的运行,也可起到蓄洪作用。因此,本工程采用人工岛式围填海,水、陆相依的布局,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防洪排涝的难题,而且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景观。
  (4)本工程岛屿之间设置适航水系,在浚深形成过程中,充分尊重原海湾周边区域排洪现状及规划情况,保证原有排洪水系的畅通,预留一定的水域满足滞洪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河道的浚深以保证现有堤岸稳定为前提,结合原有堤岸地貌现状,原则上仅对砂质或者淤泥质海岸按1∶6~1∶10边坡进行岸线整治浚深;对突出原岸线的已建设施,在不影响水道通航的情况下,现阶段暂时维持原状,以防挖除后造成原有堤岸的失稳。同时,考虑本工程在实施后将预留的原有堤岸改造成兼具防护和景观的亲水型生态护岸。
  4 结 语
  本工程围海形成的各岛屿岸线形态多变,且转折之处均以圆弧平顺过渡,岛与岛之间预留的水系通道保证了滨海新区及原海湾后方陆域防洪排涝体系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同时,利用预留水域设置适航水道、亲水岸线,为人类与海域的互动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避免了围填海形成的土地空间景观单一、呆板的局面,为区域景观延续及再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体现了围填海平面设计“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
  围海造地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的局面,但片面地、单一地追求围海土地面积最大化并不是一种合理、科学的方式。对于以城市开发为主的围海造地工程来说,围填海方式应综合考虑生态效应、经济利益、时间价值、景观增值等方面,平面设计应自觉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做到“围而不堵,有围有留”,方能做到土地综合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淑芬,徐伟,岳奇.浅谈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7):2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697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