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发室的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总行办公大楼二层的走廊向东直行到头,下楼梯左转,进入十数米迷宫式的窄道,右手边第二个门即是总行理发室。自1990年11月大楼启用,除去因装修曾短暂停业,理发室为大家服务已24年矣。这期间,大楼几度易主,员工进进出出,岁月斗转星移,唯理发室蜷缩一角,默默无语,见证了许多起落,藏了许多故事。
  24年里,除去在新加坡研修一年、在外汇局工作4年,我每个月必造访这里一次。进去时有些许邋遢,出来则容光焕发。因此,对理发室,我情有独钟。
  重新装修后的理发室,原来也可以这么美。米色大理石地面,配以米色的壁纸,让人陡然升起亲切温暖的感觉。特别是米色壁纸的墙面,又有丝丝缕缕鱼尾般的纹饰,有梦幻般的真实。两把白色的理发椅,不仅小巧,而且灵活,坐着舒适,躺下舒展。椅前高达2米的落地镜,让整个人、理发师、理发室都在人的视野里呈现。原来理发椅前一长溜的木柜和柜面上堆放的贴着某人姓氏的一筒筒的油膏和杂乱的理发用具都不见了,使理发室变得宽大而又清爽。靠窗一侧,仰卧式洗发盆就沐浴在阳光里,而沿右侧墙站立的油机、红外线烫发加热机,连同顶棚倾泻而下的柔和灯光,让整个房间充满现代气息。门边一盆绿色植物,生意盎然。理发椅上悬吊着伞状节能灯,倘若灯下男士剃一个秃瓢,定会在灯下熠熠生辉,和灯光相映成趣。
  行里重新聘请了两位年轻的理发师。和原来两位理发师唯一相同的是,新来的两位理发师也姓王。只不过,新来的两位理发师加在一起的年龄,比以前老王的年龄还小许多。且称他们一个大王,一个小王。
  大王和小王,并非亲兄弟。二人相识于理发学校,结为金兰之交,又一路打拼,从大庆、哈尔滨到上海、北京。
  初识大王,见其眉清目秀,俊雅灵动,以为是富家子。细聊之下,方知出身贫寒,满腹辛酸。他的家在大庆市肇源县头台镇,父母在家务农,有薄田15亩,土房三间多年失修已风雨飘摇。每年卖粮收入,扣除成本,用于日常开支、人情往来,已无节余。幼年大王目睹父母之辛苦,生活之艰难,农忙时亦下田,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六岁入学,学习努力,管理有方,做班长六年至毕业。
  12岁小学毕业,为筹备哥哥婚事,大王辍学随大字不识的父母及哥哥到外地打工。家人做工,他则在家做饭,有时间还出去捡捡啤酒瓶盖,找到中奖瓶盖即去兑钱。13岁,随父母回乡奔丧,父母继续种田,他重入校园。两年后,因哥哥婚事变故,家中债台高筑,15岁的他思考一夜,决定退学打工。到建筑工地,抬水泥管道,每月千余元。因年纪太小,无法承受上千斤水泥管道的重压,半年后去印刷厂打零工、做午餐肉、卖烧饼。16岁时,大王觉得长此以往,不是出路,决心学一门手艺,以图发展。选择进入美发学校,白天学习,晚上在KTV打工赚取学费生活费。两年时间里,大王住过公园,睡过空房子。从15岁开始,他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还时时积攒一点寄回家中。
  18岁,大王进入一家小理发室开始自己的梦想。他努力工作,精益求精,客人渐多,收入也日见起色。不久,就借钱盘下了这个小理发室。就在经营愈加得意之时,两年后,父亲的一场车祸,让他不得不把苦心经营的小店卖出,倾其所有,救治父亲。父亲虽然保住了生命,但一条腿却落下残疾。
  在父亲出院后,大王又回到大庆,继而到哈尔滨谋生。他不甘于现状,总想通过自己的打拼,拥有自己的发廊。于是怀揣1000元钱和自己的梦想,以及对未来的忐忑,来到北京。通过报纸招聘,找到一家美发店,那是一个内蒙古男人,在对他不了解的情况下,给了他一份工作和3000元保底的月收入,让他至今念念不忘。看到北京美发业的模式和潮流,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工作后有了积蓄,他又毫不犹豫地去上海、广州,在美发业的最高学府沙宣、托尼盖学习。归来后,去永琪美发做了首席设计师,继而到更专业于美发的木北公司做总监。但月入稳定的他,依旧牵挂着父母和哥哥,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和小王一样,租住在北京西边一间只有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每天上下班只坐公交,不坐地铁,为的是每天可省下2元钱。
  身材挺拔的小王,高高的个儿,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还面带羞涩。他和大王同岁,家在黑龙江省拜泉县。虽然住在县城,但父亲早早就从县上的砖厂下岗,母亲一直是家庭主妇,下岗后的父亲靠着木工、瓦工手艺,四处打临时工来维持家用。
  少时的小王,并不顽劣,只是贪玩,于学习用心不够。上中学后,深觉自己日益长大,又知考学并非自己的出路,16岁的他,在思考了自己的人生之后,决定退学,转而学习理发。甫一提出,全家反对,坚持再三,才得以认可。他先到大庆,在一家理发店当学徒,每天只能干扫地洗头的杂活,要学技术,只能偷偷地看,默默地学。伙食就是馒头白菜土豆,又无分文收入。三个月后,小王进入理发学校学习,并在这里认识了大王。毕业后,他们一起,辗转于大庆的一些理发店,从月薪200元干起。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每有空闲,小王就到街上、到工地免费理发。晚上睡觉前,还会把白天理过的发型琢磨再三。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让自己的技术成熟起来。
  时间一久,小王反而不满足起来。于是他来到北京,在TONI&GUY这座理发界的殿堂学习。在这里,他眼界大开,对于发型,对于美,对于标准,对于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这里出来,他返回哈尔滨,经过半年的努力,月入已有数千元。只是父亲突患脑溢血,让他心急如焚,匆匆赶回去,伺候父亲直至出院。此时的小王,已暗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奋斗,让辛劳一生的父母晚年生活更好一些,以回报养育之恩。
  小王南下上海,在上海的TONI&GUY留了下来,努力了一年,略有积蓄,就返回大庆和朋友合伙开了一个120平方米的理发店。总是因为年青,缺少经验,最后他选择了退出。为了寻求机会,他来到北京,在永琪、审美、木北、TONI&GUY等知名发廊间转来转去。
  小王一路走来,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听过大王和小王的故事,我的鼻子有些酸,眼睛也湿润模糊起来。在我们快乐读书的年龄,他们已踏入社会,在社会的最底层打拼,一路跌倒碰撞,一路思考摸索,一路坚持前行。他们也有梦想,想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辛劳,拥有自己的发廊,拥有自己的住房,拥有自己的汽车。他们善良淳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自己在外边受的苦和累,从不和父母家人讲起。他们更了解生存的不易,生活上可以节省哪怕是一元钱,而为了提高自己,在学习上不断地投入。他们有坚韧的性格,学艺不怕苦,事业上自己闯,处处留心,自己安排自己的一生。他们乐观,坚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
  现在,他们在总行理发室为我们服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比以前,他们的收入少了不少。但是,以前的顾客三教九流,地痞无赖也会遇上,以前吃的是质量最差的盒饭,以前常常要干到夜半。他们对总行的工作环境、对总行食堂的饭菜,对总行去理发的人十分满意。他们也遗憾,悔恨自己读书太少,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这些,会在他们的后代中得到弥补。他们知道北京好,总行好,但北京的房价太高,而总行于他们而言,是“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总有一天,他们还是要出去闯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755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