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经典一百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本儿童彩绘版《西游记》是儿子五岁时最喜爱的书,每天睡觉前我给他读这本《西游记》故事书成了他固定的睡前程序,当重复读一个故事上百遍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妖怪都想吃唐僧肉?
  当然,《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给出的答案是可以长生不老,但这显然不是我要找的答案,我要找的是情节背后隐喻的原旨思想体系。
  草根与时代
  研究《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专家们普遍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时代积累型作品,历代民众集体参与了创作。这一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之所以如此辉煌,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古典小说是由作者个人完成,《西游记》是在古代民众创作的基础上再由作家创作完成的。
  《西游记》在向人们讲述一个绚丽多彩的神话世界的同时,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感觉真实的中国古代现实生活场景之中,虽然一切人物形象完全出自创作者大胆的艺术想象,然而读者读来却犹如置身在一个合乎情理而感同身受的市井社区,人物就活动在身边。
  由于大量民众的参与创作,《西游记》的故事曲折传奇,人物生动鲜活,情节看似荒诞神魔而又往往合乎情理,并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历史、人文地理、政治民生,以及儒、释、道三教的深刻内容。后经吴承恩的艺术提炼而成书。全书一百章回线索简洁,博大精深而又情节紧凑。最终形成的《西游记》小说版本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西游记》是民间智慧的集中反映,是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一次完美结合,显示了这种创作模式巨大的创造力。
  人性与社会
  《西游记》里的故事情节在古代中国社会其实就是当时的“段子”,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并传播,正是契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
  佛教的思想深奥博大,经卷却晦涩难懂,在当时社会很难获得大众的理解。于是,佛教在传播其思想的过程中借助了民间故事传说作为载体,通过大量的唯心的或神魔的故事传说,让人们记住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通过这些故事的潜移默化,人们无意识地接受了许多人生哲理的教化。他们不能说出这样做那样做的思想根源,但他们却牢牢地记住了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的信念,代代传承。
  儒家思想是贯穿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体系,是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思想基础,但这些理论是通过高古深奥的文字典籍推行的,主要在士林阶层盛行,而对于大量的没有读过书的普通民众来说无法理解。相比较而言,佛教通过口口相传的故事所传播的哲学思想却容易被民众追捧,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在以儒家思想治国的基础上也积极地推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目的就是能在普通民众中间建立一种可以指导其生活行为的思想体系,将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真善美丑等概念深入扎根到普通民众心中。
  正是这种民间的参与创作造就了经典,正是这些“段子”成就了思想的流行与传播。因为这些段子构成了一套社会符号系统,他将抽象的思想体系用视觉形象符号化了。
  《西游记》便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唐僧对应正义,悟空对应法律,沙僧对应道德,八戒对应欲望,如来对应自然规律……
  文化与观念
  文化是思想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之所以成为文化是因其巧妙而深刻;观念是时代的主流思想,之所以成为观念是因其共鸣于人性,影响于社会。
  《西游记》在潜意识的创作上将抽象的社会现象作了具象化处理,塑造为人物形象。创作者巧妙地将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的概念作了具象化处理,各自赋予它们一个具象的人物形象,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关系说明了深奥的哲学关系。
  这样我们不难理解,《西游记》里的故事情节往往能获得读者的共鸣,就是因为它展示的其实就是真实的社会系统运行图卷,各种社会现象就在读者身边发生,所以情节推进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人物形象看似荒诞离奇,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但又似曾相识,并不陌生。
  比如,如来佛代表的角色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万事万物都遵循的规则,概莫能外。所以在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社会现象都将如来奉为上宾尊者,唐僧(代表正义)万里来仪,玉皇大帝(代表特定社会制度的统治阶层)也将它延为上座,就是孙悟空(代表法律)也逃不脱如来的手掌心。
  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抗天庭”,是现代文明社会制度对封建制度发起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车轮,势不可挡,但它又“投降唐僧”是法律维护正义的社会功能决定的,是它的社会属性。至于“皈依如来,直至最后自己还成了佛”,并不是加入了“封建统治”阶级,而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通过这样的解构,我们就很好地解释了前面提到的前辈学者们认为的《西游记》里的情节相互矛盾的困惑,不仅不矛盾,而且《西游记》里的情节是符合客观社会运行规律的严密的推进秩序,是一个完美的系统结构。
  流行与传播
  流行是一种时尚,非时尚不足以流行。
  《西游记》的巨大影响力其实是同它在民间迅速传播分不开的。从某种角度说《西游记》本身就是一种传媒,将和谐的政治、文化和生活的哲学思想浸润到社会各个阶层,妇孺老幼共赏,士林田间同阅。
  《西游记》选取了佛家的玄奘取经的故事为小说的主体,是因为佛教本身的传播是非常成功的,《西游记》借助于佛教的传播平台得以迅速流传。中国古代读书人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民众不识字,而且书籍也不普遍,不太容易获得。所以,早期的传媒载体是通过口口相传的,也就是以讲故事、说评书、演戏曲等方式传播的。这种传播方式在当时是极为有效和广泛的,并且一代一代之间延续不断。从传播的内容看,佛教的许多富于辩证的思想被编成带有一定唯心和神魔色彩的故事并成为理想的素材,获得了民间大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入了传播者的再创作成分。经过大众的阅读筛选,缺乏众口称赞的内容情节很快被传播者删掉了,保留下的一定是精彩篇章。《西游记》通过民间的这种反复再创作过程后,浸润了各种社会阶层的基因,逐渐变得人物体系完备,情节生动传神,故事奇绝完美,成为一粒饱满的精神种子在大众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西游记》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创作和传播过程,所以它不是一部一般意义的古典小说,它是一种受众参与广泛的复合媒体。
  如果是传媒,便受众广泛。如果流行,便雅俗共赏。
  有人读故事,有人悟哲理。《西游记》其实展现的就是一个博大的社会学对象体系,对于这样一部文学经典,读一遍有一遍的领悟,如果你能阅读百遍,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悟与收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755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