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加工贸易的区域差异及转型发展的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江苏省加工贸易整体规模较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苏南、苏北地区在加工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地区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水平、利用外资质量等条件不同。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加快苏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壮大苏北地区加工贸易规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6-0082-03
  江苏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加工贸易在其进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加工贸易,对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外贸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提高外贸竞争力,促进江苏外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只有正确认识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区域差异特点,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
  一、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区域差异
  伴随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加工贸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然而苏南和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两地区加工贸易的区域差异尤其明显,苏南地区加工贸易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苏北地区加工贸易起步晚,吸收的外资规模小,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一)加工贸易规模差距较大
  从加工贸易总量来看,苏南地区加工贸易规模远大于苏北地区,加工贸易额占全省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也高于苏北地区。江苏南北两地的加工贸易发展很不平衡。
  如表1所示,2009―2013年,苏南五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都保持在1300亿美元以上,苏北五市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苏南地区是苏北地区的65倍。从两地区占江苏省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苏南地区远远领先于苏北地区。近年来,苏南地区加工贸易占全省比重保持在89%以上。从发展趋势来看,苏南地区加工贸易额占江苏省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略有所下降,年均下降6%左右,苏北地区则是保持了稳定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8%以上,说明苏南地区加工贸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苏北地区则出现了缓慢的增长趋势。
  (二)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差异明显
  苏南、苏北地区在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上也存在差异。机电产品、机器、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及零件、高新技术产品为苏南地区的主要加工贸易产品。这些产业集中在技术密集型加工产业。苏北地区加工贸易多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小、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纺织原料及纺织品、橡胶轮胎、机电产品,基本属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江省商务厅数据,2014年1-11月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品额达1130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5.9%。机电类产品出口额达1820.5亿美元,占全省机电类产品出口总额的90.1%。
  (三)加工贸易出口市场存在差异
  苏南、苏北地区加工贸易市场均较为集中。2013年,苏南地区加工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比重分别为 33%、24%和14%,三者合计71%,东盟、韩国、南美洲和非洲等地也占据一定比例。可见,苏南地区加工贸易市场覆盖面较广。苏北地区加工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东盟、日本、香港地区的占比分别为9%、25.6%和5.4%,新兴贸易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二、苏南、苏北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区位优势不同
  区域位置差异直接导致了苏南、苏北经济开放度的差异,也是江苏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先天因素之一。苏南处于长江下游地区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接壤,有长江和大运河的航运便利条件,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沪宁铁路和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经济腹地实力强,开展加工贸易的商务成本较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苏北地区虽然东临黄海,西依中原,是沿海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区域,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独特区域优势,但这些优势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对外资吸引力不足。
  (二)产业发展基础不同
  加工贸易开展对当地产业结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等经济基础有高度的依赖性。从历史来看,苏南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基础发展一直优于苏北。首先是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有一定的现实差距。苏南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园区发展,开展加工贸易的载体平台、骨干企业多,已经形成了加工能力强的机械制造、电子电气产品等各类产业园区。而苏北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国家级开发区还比较少,园区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开展加工贸易的产业基础薄弱,南北两地吸引外资总量也存在巨大差距。如表2所示,苏南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上都远高于苏北地区。
  (三)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水平不同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往往跟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人才以及创新能力的竞争,苏南地区各类高等学校众多,每年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苏北地区高校数量较少,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相对落后于苏南地区。同时就南北两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看,苏北地区每年获得的知识产权总量偏低,显示出苏北地区创新能力不足(见表3)。
  (四)利用外资领域不同
  尽管苏南、苏北加工贸易都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但南北两地利用外资的质量还有一定差距。苏北地区引进项目以机械、化工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小规模项目居多,而苏南地区则拥有工业精加工、高新技术和环境保护等外资企业,产品附加值高。在苏南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绝大多数仍只是将当地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电子装配,土地需求量高的机械行业转移到苏北,总体来说苏北地区吸收的外资质量远低于苏南地区。   三、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发展路径
  要改变江苏南北两地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现状,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加工贸易协调发展。一方面保持苏南加工贸易发展的领先优势,加快推进苏南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要激发苏北的后发优势,快速壮大加工贸易规模。
  (一)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加工贸易协调发展
  要改善苏南、苏北地区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必须实现两地区产业转移的成功对接,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链中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合理有序推进省内产业转移。由政府牵头促进省内各区域合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苏南地区相关企业考察苏北地区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形成配套产业,使更多地区融入到分工体系中,这样既保持了江苏省加工贸易的整体优势,又充分利用了苏北地区的潜在优势和丰富资源,从而促进江苏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加工贸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快苏南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转变代工生产模式,创建自主品牌
  苏南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已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继续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改变传统代工生产和贴牌生产模式,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价值链。加大节能、环保型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将环境、劳保、卫生、社会责任等因素引入设计和管理之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培育地区乃至国际品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2.引进创新型人才,提升研发水平
  建立企业与研究所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通过共同研究、项目委托、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增强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开发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现有的科技园区和高校资源,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从国内外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组建开发技术团队,多渠道加大技术投入,完善和落实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3.鼓励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
  目前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程度不高,必须提高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提升对国内产业的带动效应。应提高外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门槛,对引进项目要进行严肃审核。政府应积极帮助内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解决在发展加工贸易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在融资贷款、发布最新的国际市场资讯、引进人才和关键生产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提高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程度,强化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
  (三)壮大苏北地区加工贸易规模
  1.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苏北地区应继续保持加工贸易的增长态势,牢牢把握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能源等资源优势。一方面,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参与外资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中间产品的配套生产,学习管理经验和技术以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资源和政策要适当向新兴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加快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苏北地区政府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园区载体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开发区是国际产业资本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省内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苏北地区还应加快申请建设功能更为完备的相当数量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凭借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工贸易集约化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为壮大加工贸易规模创造条件。与苏南地区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和科研基地,以产业对接、项目合作为重点,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将共建园区建设成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优化布局,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共同技术研发的平台。引导苏北地区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升质量,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3.实现引资来源多元化,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苏北地区引进外资主要依赖韩国、中国台湾等亚洲地区,外资来源地过于集中不利于产业多元化发展,且增加了利用外资的不确定性。所以苏北地区在保持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引资渠道的同时,要向欧美日等具有强大投资实力的跨国公司推荐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形成多元化的引资格局。同时由于苏北地区利用外资规模还远低于苏南,因此要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但初期要注重严格把关外资质量,加大对高质量外资企业的扶持力度,利用高质量外资带动本区域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平.产业升级模式比较与理性选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4-12.
  [2陈志雨,江心英.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省出口加工贸易模式的优化路径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1(4):51-53.
  [3]罗茜,柏鑫.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2(1):27-28.
  [4]冯其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践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物流科技,2011(9):142-144.
  [5]陶娟,孙本芝.江苏省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13(5):26-29.
  (责任编辑:董博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760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