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博弈学与中国哲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古至今,博弈都无处不在,在社会的发展中,博弈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的逐利性愈发愈强,为了让博弈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人们的互利共赢,本文将从博弈的本质、博弈的特性、博弈与中国哲学、博弈的运用四个方面来分别论述。
  关键词:道德;规律;利益
  一、博弈的本质
  我们在探讨博弈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首先搞清博弈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探讨它的本质。
  1、什么是博弈?
  博弈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博弈就是围棋、局戏、赌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好围棋、局戏、赌博,喜好在斗争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人们认为围棋等就是一种博弈,故而博弈这一词在大多数人中显得有些贬义。
  (2)博弈,指博弈论,发源于西方,在当代,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理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在当代,一般说博弈就指的是博弈论。
  以上说的只是狭义的博弈,在我看来,博弈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共同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人的特有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博弈的存在。
  2、关于博弈的形式
  虽说博弈无处不在,但它始终却是与人以及人类社会有关,博弈的形式无非也就三种,主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人与社会的博弈、人与自然的博弈,在这三种形式当中,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追去自身的全面发展,因而博弈学可以说成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学问。
  3、关于博弈的本质
  通过我们前面对博弈的含义以及博弈的形式的简单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博弈的本质:博弈是以斗争为主要形式,努力追求和谐共赢的结果,努力在斗争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寻找各种有利于人发展的条件,以保证人更好的生存下去,无论是人与人的博弈,还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博弈。
  二、博弈的特性
  我们通过对博弈的本质的探讨,我们会发现博弈有以下的特性:
  1、道德性
  (1)什么是博弈的道德性?
  博弈的道德性是指博弈的双方在从事博弈的时候,所作所为必须要符合道德。如果不符合道德,就会受到惩罚,即使是取得了所谓的利益最大化,也是不长久的。无论是在人与人的博弈中,还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如果有一方对另一方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以促使自己的利益实现,那么轻则身败名裂,大则丧失生气。故我们在博弈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其道德性,以保证自己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
  (2)为什么博弈需要道德?
  没有道德的博弈就不是博弈,如果博弈没有道德,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混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逐利性会越来越强,没有道德的博弈,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就会混乱,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类自己灭亡自己,所以博弈必须有道德。截拳道开山鼻祖李小龙先生说过:“截拳道是武学的修为,而不是杀人的伎俩”,博弈也是一样,它也是一种修为,既去帮助人不断的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自身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又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实现自己对生命真谛的理解与觉悟。所以博弈需要道德,有了道德才会实现真正的利益最大化。
  2、规律性
  (1)什么是博弈的规律性?
  博弈的规律性是指在博弈的过程中,双方所采取的行为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盲目的采取行为。
  (2)为什么博弈需要规律?
  没有规律的博弈是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的,没有规律的博弈可以说是一种投机行为、赌徒行为,不是一种投资行为,这样的博弈是不长久的,而且对于博弈的双方而言,必定是危险的,最终的结果不是稳定的,更有可能的双方鱼死网破或者是一方得利,那么其不符合双方的互利共赢,结果可想而知,要么不会得到任何利益,要么利益就是暂时性的,不长远的利益则是不符合博弈的规律和利益最大、互利共赢的原则的。
  3、利益性
  (1)什么是博弈的利益性?
  博弈的利益性是指在博弈的过程中,以获取利益最大为原则,努力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2)为什么博弈需要利益?
  博弈本身就是一种斗争的形式,斗争的目的是要攫取自己的利益最大罢了。所以,自从博弈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的利益性,它的利益性是走不掉的,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有人的地方就有博弈,就有利益。李小龙先生说过:“武术的本质就是格斗,自由的发挥自己身体的无限潜能,以此而战胜对手”,博弈也是一样,同武术一样追求的是战胜对手,所以注定了它具有了利益性。
  总之,通过我们对博弈的特性的探讨,我们了解了博弈的道德性、规律性以及利益性,博弈的三个特性谁都不能离开谁,如果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博弈都不称其为博弈,那样的博弈都是失败的,都是不符合博弈的本质的。
  三、关于博弈与中国哲学
  前面我们通过对博弈的本质以及特性的探讨,我们对博弈又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如果我们想要让博弈变得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让它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就要进一步它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了。在中国的近几千年的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哲学流派众多,
  但却始终以儒家哲学、道家哲学、释家哲学为主,在这里,我们就谈谈博弈与三家的关系:
  1、博弈与儒家哲学
  众所周知,儒家哲学以仁义著称,是内圣外王之学,是由孔子所创,它注重人们的道德,注重通过宣传道德以使百姓知荣辱,懂廉耻,讲仁义,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达到大治的境界。在儒家思想中,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和”思想,在国人的观念中,也是“和为贵”,而且“仁义”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追求“和”的境界,博弈的道德性就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因而博弈和儒学之间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纳什均衡论。纳什均衡论,纳什平衡,又称为非合作赛局平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以约翰・纳什命名。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点。在此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博弈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单独行动的话,其中的各方就必须要去进行合作,以保证自己获取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各方的共赢,因而博弈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在这个共赢的过程中,和谐就会体现出来,其与儒家的“和”是一致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就得遵守道德,保证博弈的有序合法的进行,从而推动博弈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博弈是具有道德性的,和儒家哲学是一致的。   2、博弈与道家哲学
  博弈无处不在,就如同道家哲学的“道”,博弈也许是“道”的具体体现形式,“道”崇无,博弈崇有,注重无中
  而博弈也是如此,博弈的双方所作出的行为反应也要符合规律,如同阴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协调,互相统一,博弈太极双鱼图,其中的颜色是红色和黑色,其代表了象棋中的两个主流颜色,红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双方相互斗争,但双方又谁都离不开谁,如果有一方灭亡了,另一方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二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双方的一举一动都要顺乎局势,二者要共存的最好方式就是和谐共存,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世界发展的大道。博弈是一门策略选择的学问,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符合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如果所作所为不符合规律,那么肯定不会达到利益最大化以及互利共赢,那样这样的选择就是失败的,所以这也要求了博弈具有规律性,因而和道家哲学也是息息相关的。
  3、博弈与释家哲学
  释家哲学,也就是佛教哲学,在一般人眼中,认为佛教哲学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哲学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在一般人看来,就是让人们无欲无求,去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去与世间的争执,因而许多人终身参悟不透佛法,终身为其所惑,若稍有一点争执之心即是很大的罪过,要么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不就一辈子惶惶恐恐,没有什么作为。其实在佛法里,佛祖并没有说让人们禁欲,只是让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保持合适的态度,学习佛法,是为了练就一个更好的心态,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广行善缘,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有个更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困难之时也能够帮助自己,佛教哲学其实追求的也是一种积极大同的世界,并不是那么的消极无为,追求的是一种天下同乐,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这就是释家哲学的利益性,一种很高明的利益追求方式,貌似不争,实则只是不去争自己不该有的,对于正当的、自己需要的可以去追求,这样就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样就会天下大治,这就与博弈的利益性有着很强的联系,所以博弈与释家哲学是有着很强的关系的。
  四、博弈的运用
  当我们了解了博弈的特性之后,我们会深深发现博弈与我们的生活是真正的息息相关,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在运用博弈的时候,必须要将博弈放在绝对理性的框架下,理性是绝对的,感性是相对的,学会让感性为理性服务,当然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这样,只是在牵涉到与自己利益相关和他人的利益的时候,才需要我们这么做。当然,在运用博弈的过程中,要做到绝对理性的话,就需要我们见多识广,不断地去学习,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求利益最大化,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我们通过对博弈的本质、特性以及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的探讨后,不难发现:博弈的特性与中国哲学有着深刻的联系,博弈的特性是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上,即是对中国哲学的精髓的继承,又是对中国哲学的发扬,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而且将会推动博弈自身以及中国哲学向着其更本质的方向的发展。(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小龙.猛龙语录》,1997年10月
  [2] 《博弈论诡计大全》,王春永,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0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
  [4]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齐格弗里德,化学工业出版社
  [5] 《中国哲学史》(上册),冯达文,郭齐勇,人民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839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