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环境,如何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以开放促转型,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加快发展内陆型经济是山西等内陆型地区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文章利用SWOT方法对山西开放型经济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对外开放 转型发展 战略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54-02
   开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根本动力,以开放促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理念。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典型的内陆资源型省份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山西产业发展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带来的成本性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只有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才能增强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一、山西开放型经济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开放型经济对于推动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小与其他省份发展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开放型经济可以打破资源禀赋限制。从现有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来看,山西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成本和代价的,可持续性较差。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获取范围更广、数量更多的资源供给,并实现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从而有效克服山西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短缺、要素不足等问题的制约,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其次,开放型经济可以促进产业结构提升。开放经济可以给山西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再次,开放型经济可以打破区域市场限制,为山西产业发展进入省外其他市场提供了机遇,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因此,山西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寻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增长路径。
   二、山西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的形势分析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对外开放不够仍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近年来,山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方位实施开放引进战略,使开放型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优势分析
   山西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及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具有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良好经济社会基础。
   1.资源优势。山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地下聚宝盆”和“华夏文明摇篮”的美称,不论地下资源还是地上资源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价值。山西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繁多,其中煤炭资源查明储量2664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22.6%,铝土储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储量的35.9%,其它如铜矿、铁矿、金矿等资源也都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山环水绕,地貌多样,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战争时期也留下了众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遗迹,历史文明、自然美景、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
   2.产业优势。十二五时期,山西提出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据统计,2013年全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20.83%提高到69.3%。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同比增长11.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同比增长25.7%,出口商品结构显著改善。在市场多元化方面,组织企业参加了广交会、华交会、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中东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内外展会,进一步巩固了传统市场,开拓了新兴市场。
   3.区位优势。山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在新的区域经济格局下,山西可借助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承担起全国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过程中“承东启西”的大任,发展成为环渤海经济区的物质保障基地,通过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促使山西产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和升级。同时,山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全省实施对外开放提供了有效、便捷的交通条件。
   4.环境优势。近年来,山西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逐步形成了盼发展、谋发展,创新求变的人文环境。具体工作上,自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山西按照“应减必减、能减必减、能合则合、能放则放”的原则,多次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项目,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的信用环境。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城乡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形象得到转变,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劣势分析
   山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影响较大等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1.进出口总量不足。近年来,山西外贸总量和结构不断优化,但基础并不稳固。2013年山西进出口总值为158亿美元,是广东的1.45%、江苏的2.87%、浙江的4.7%、山东的5.91%。仅占全国的0.38%,进出口增幅为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可见,由于山西进出口基数低,规模小,对外贸易对全省经济的拉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外贸结构欠优。山西外贸结构初级化问题突出,增长基础不牢。山西的出口商品结构欠优,经营主体较少较弱较小,贸易方式比较单一。出口市场一直集中在传统市场,在全省出口商品结构中,仍以资源型商品为主,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仍严重不足。出口市场地区结构相对集中,山西对日、韩、美、欧盟部分国家出口的比重偏高。装备技术进口严重滞后,进口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较差。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3.利用外资规模较小。2013年山西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2.13%,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2.4%,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较,利用外资存在着较大差距。2013年山西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河南的20.88%,安徽的26.29%,湖南的32.30%,江西的37.21%,湖北的40.80%。同时,山西利用外资增长很不稳定,从2001年至今实际利用外资额出现过三次负增长,另有三次增长幅度超过180%,这种大起大落对山西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尤为不利。    4.开发区辐射作用不强。全国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568家,总规划面积9946平方公里,平均每个省53家,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但山西仅有开发区25家,总规划面积158平方公里,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从工业增加值比重看,山西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2.4%,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各省的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2%、42%、70%、51%,与兄弟省份相比,差距仍然明显。
   (三)发展机遇
   1.从政策机遇来看,国家确定山西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拥有了更多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空间。随着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必将带来巨大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活力,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营造更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2.从区域合作来看,当前,优质生产要素正在加速向中部汇集,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带动性转型项目,已经积累的发展势能正转化为现实发展力。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资源省份,山西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全面启动,诸多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为山西在区域合作中争取更多先机创造了条件。
   3.从发展基础来看,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动员令。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势头,山西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大批转型转产项目的落地达产,全省经济总量和地方财力稳步提升,发展后劲和协调性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自觉转型、全面转型、深度转型的良好局面,为开放型经济奠定了难得的发展基础。
   (四)面临挑战
   1.从地域来看,山西开放时序与沿海地区存在落差。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加工贸易区,基本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开放时序。山西要追赶沿海省份、填平开放落差,客观上也确实需要时间。
   2.从企业来看,山西企业“走出去”受多重因素制约。除资金外,企业在面临国际化经营中,对国别市场、产业投资环境了解不够,国际市场信息的双向交流机制还未有效建立起来;企业缺乏对目的国法律体制及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的了解和有效的应对机制;对外投资保险、担保体制不配套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也是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
   3.从要素来看,山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基础设施、资金项目等硬条件,更依赖人才等软实力条件。目前,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熟悉国际一般通行规则、特别是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党政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仍然不足,还有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以及金融、财会、法律、咨询等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另外,技能人才规模和结构也不能完全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三、山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与实施重点
   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而言,产业发展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要增强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加强与国内外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在空间上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格局。
   (一)山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
   山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着力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着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开放的保障能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和社会稳定,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完善区域开放格局探索新路径。
   (二)山西开放型经济实施重点
   根据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在新的国际国内发展条件下,山西实施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定位是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国家重要的立体式能源中心、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实施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度参与区域合作。对于地处内陆的山西而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对于国内区域合作,应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发挥中部论坛和中部博览会等平台作用,进一步密切与中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合作,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拓展国内区域合作深度。对于国际区域合作,应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模式,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务实合作,拓宽交流领域,丰富交流内容。
   2.“扩量”与“提质”并重。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鼓励企业进口山西经济发展急需的成套设备、先进技术和重要原材料,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加快推动东部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向山西转移,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服务贸易规模跃升,立足山西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服务贸易跃升工程,重点开发文化产品项目,扩大文化出口成交额。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及质量,引导外资扩大第一、三产业投资项目比重,投资新兴产业项目。
   3.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能在国内外更广范围内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是增强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引导,抓紧研究制定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招商引资规划。其次要搭建灵活多样招商平台,通过平台宣传推介山西,做好各类转型投资项目对接。同时还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力争通过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带动新产业、新集群的快速发展。
   4.提升产业承接能力。探索与沿海共建产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提升山西产业承接能力。与沿海开放省份合作建设内陆异地园区,争取共建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和对方招商引资的“第二落点”。共建区招商引资项目收益由合作各方按协商比例分享。试行园区托管模式。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选择部分新建或整合原有园区,将其开发运营权全权托管给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提升园区品质,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易小光.内陆城市开放路径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 程健,张义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野下内陆开放模式的困局与创新[J].工业技术经济,2013(08)
   [3] 唐智敏,陈福生.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变化与内陆区域发展路径选择[J].理论导报,2010(04)
   [4] 黄桦.新形势下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2(12)
   [5] 郝美彦,郑洁,王亚丽.山西省外贸结构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06)
   [6] 刘传岩.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7] 隋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5-11
   [8] 陈德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N].人民日报,2012-12-04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责编:李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2693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