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管齐下破城市拥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益楷

  交通堵塞的社会成本正在急剧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北京近年来因堵车造成的各种社会成本高达每天4000万元,每年约合146亿元。可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仅是建设宜居型城市的需要,也是降低石油等能源消耗的题中应有之义。
  
  地铁,或公交?
  
  增加或拓宽道路能否缓解拥堵呢?
  有人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30个县进行了为期数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道路容量每增加10%,交通流量在4年内就会增加9%,以至于有美国专家讽刺道:“试图通过多修路来解决交通拥堵,就像试图通过解开裤腰带来治疗肥胖一样。”
  而美国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公交系统的乘客流量增加一倍,每年就可节约14亿加仑汽油,约占美国汽油消费量的1%。因此很多人主张,与其修建道路,不如发展公共交通。在巴西库里蒂巴市,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上世纪70年代,巴西出现“增长奇迹”,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10%以上。于是,财大气粗的官员们纷纷架桥铺路,把大小城市变成了一个个工地。库里蒂巴市的汽车保有量也飞速上升,城市里每三个人就有一辆车。整座城市逐渐向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发展。
  面对库里蒂巴市的“堵城”困局,1972年,时任市长杰米・雷勒的解决之道是:不主张到处修路,而提倡回归自然;不投资轻轨地铁,而是把宝押在快速公交上。在他看来,用于快速公交的投资是轻轨的1/20,是地铁的1/100。而且,只要设计得当,快速公交也可以达到地铁的速度。他们将道路设计成中间宽阔的双向路,供快速公交穿行,两侧则是单向的慢速通道,供其他车辆通行。
  库里蒂巴市的快速公交车是25米长、3节车厢的“巨无霸”,有5个双门,一次可载260~280名乘客。当地的快速公交系统成功实现了“半小时承诺”,在库里蒂巴市的任何地方只需要5分钟就能找到公交车,市民可使用统一的车票随便换乘,直至到达终点。
  如今,该市公交系统平均每天输送190万人次,全市近3/4的人都在使用,满意率达到89%,一年大概可以节约700万加仑的燃料。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那里,地铁的输送量只相当于库里蒂巴快速公交系统输送量的1/4,但耗资却是库里蒂巴的200倍。
  
  “精明增长”替代
  “城市蔓延”
  
  另一个卓有成效的认识是,小汽车的替代物不仅是更好的公交系统,还应该是更好的社区。
  正如杰米・雷勒所说“城市不是为汽车准备的”,同理,城市化也不是在庄稼地里“种”楼房。改善城市规划同样是人们摆脱拥堵、提高能效的解决方案之一。在美国,这种选择被总统的智囊们誉为“精明增长”。
  《打破石油魔咒》的作者戴维・桑德罗认为,促进“精明增长”的政策会改善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的生活,同时降低人们对石油的依赖。所谓“精明增长”,指的是强调建设宜居环境、改善交通条件、恢复城市活力的城市发展模式。而传统的“城市蔓延”模式使人们的住所远离上班和休闲的地方,住宅区的居民必须驾车去上班、上学、购物等,因为距离太远,不可能靠步行,公共交通的作用也随之减弱。
  当前,“城市蔓延”是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这不仅增加了车辆行驶里程和汽油消费量,也变成了一个威胁和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因素。一项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车辆行驶里程的增长,至少有60%是土地利用不善导致的。因此,美国两党已经达成共识,致力于推动“精明增长”,以取代“近郊化”和“城市蔓延”政策。同时,政府也鼓励人们远程办公,并使联邦政策更倾向于公共交通而非公路建设。
  
  不堵车的经济学
  
  还有一种治理拥堵的方法是,让开车的人除了买油,还得“买路”。
  在经济学家看来,缓解交通堵塞也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
  当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城市实行交通拥堵收费计划,比如在伦敦、斯德哥尔摩和新加坡,开车的人除了要买车、买油之外,还要“买路”。收费的方式无非三种:第一种是通过车辆牌照收取,第二种是通过汽油来征收用路费,第三种是向停泊的车辆征收用路费。
  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政府明文规定,建造办公楼不能附带建设停车场,员工必须自己购买停车位;英国对于那些免费或以低于市场价格向雇员提供停车场的公司征收地方税;悉尼对很多非居住区的停车场收税,用来资助郊区火车站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
  新加坡更是对汽车课以重税,不但对买车权实行拍卖,还对驾车去闹市区的人每人征收3~6美元的用路费,并将该收入汇入公交系统。据统计,这项措施实施后,仅在早高峰时段,进入新加坡市区的车辆就减少了44%,单人开车进城的车辆减少了60%,从而使行驶速度提高了20%。
  以上这些国家和城市的做法也许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但可以给我们启发,那就是,一个城市要想摆脱拥堵困局,需要的是多管齐下的系统解决方案。(摘自2010年11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8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