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印象”是棋子而非赌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可以明显感受到政府决策思维的市场化与理性。在评估《印象•普陀》项目可行性的过程中,已然通告周边民营企业主及金融机构,并听取意见。演出本身,只是他们旅游产业升级计划中的重要棋子,而非全部赌注。为了降低风险,他们将投资主体让位给了“印象”团队。甚而项目后期,云峰基金、杭州银行、后世博旅行社资源采购全国大联盟的加入,与他们的事先铺垫式的问询,亦密不可分。
  
  《印象•普陀》的缘起,与舟山市欲将旅游的产业比重调整到早先更为倚重的港口物流之上这一背景密不可分。
  作为地貌识别度相当高的“千岛之城”,一直以来,舟山更多以“渔港”身份为外界熟知。然而以非商务缘由造访舟山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老居民、企业主、大小官员,又往往共有一个身份―普陀山的香客。在舟山,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普陀区。除了最著名的“海天佛国”普陀山,和聚集了众多海鲜排挡的沈家门,近年来,被张纪中挑选拍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桃花岛、海钓爱好者们发掘出的白沙岛、与普陀山隔海相望的朱家尖,也逐年热闹了起来。2010年,普陀区的游客量达到了1360万人次,但人均停留时间只有一天半,意味着仅发生一次住宿和两三次餐饮消费,无甚文化休闲项目。有人总结说,过去来舟山旅游,逛一下普陀山,吃一顿夜排档,典型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第二天便转去了周边的宁波、杭州或是上海。2009年以前,跨海大桥还未通车,岛与岛之间尚以轮渡相连。自普陀山上下来,想去市中心定海住宿或是游玩,就需要坐船。那么同样是坐船,加之距离也近,许多客人便选择了去往他城。
  这与全国大多数旅游城市、景点面临的问题几乎相同:其一,只有日间去处,缺乏夜间项目,住宿就留不住人,中转站亟待转型为目的地;其二,只有观光景点,缺乏休闲节目,空有人气无法变现生财。舟山想到的解决之道,也与2003年《印象•刘三姐》大热之后的全国性标准答案相差无几:借助一台大戏,撬动一方经济。在考察过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临潼《长恨歌》,以及“印象”系列的《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等实景演出,并向各地政府取经之后,他们联系上了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王潮歌、樊跃及工作团队来普陀综合考察过后,初步达成了共识。此后,是长达一年的深入谈判。一年后,项目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王旭光便是在此时调任分管旅游的副区长,开始与“印象”团队接触。
  与《印象•刘三姐》纯由民营企业出资、委托“印象”团队编排制作不同,《印象•普陀》中,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占有70%的股份。其余30%,由普陀区政府建立的国资公司承担。双方合资成立了舟山普陀印象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运营。
  这是“印象”团队第一次占据控股地位,即在为他人做了多年嫁衣之后,终于做出了一台“自己的”演出。这也与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习惯性的市场思维框架一致:政府的职能仅限于引资和服务,既达到目的也降低风险。只是这一次,“引”来的资本,首当其冲是“印象”团队本身。
  
  锦绣:洽谈制作《印象•普陀》之前,普陀的旅游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王旭光:旅游是普陀区的支柱产业。这里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都是得天独厚的。特别是普陀山以及周边的佛教文化,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都很大。因为普陀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而观音又是与社会、民间结合最紧密、最有亲和力的菩萨。
  近年来普陀山的游客增量非常大,去年达到了1360万。旅游收入也不少,90个亿。在这种利好情况下,我们政府一方面不断跟进基础设施,跟进旅游“六要素”,另一方面也在思考还有什么发展空间和不足。最典型的两个问题是,游客在舟山滞留的时间不长,淡旺季非常明显。旺季,也就是夏天,4月到10月,人非常多,4月前和10月后则明显冷清。那么是不是可以有一些项目能够拉长旺季,同时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就普陀区这个区域来说,晚上的文化生活相对大城市还是有很大缺陷的,我们觉得从晚间文化节目的角度切入效果会比较明显。于是就想到做一台大戏,使之成为来普陀旅游不容错过的项目,这是我们从政府角度的期待。
  
  锦绣:听说在接洽“印象”团队之前,普陀方面考察过全国许多实景演出。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他们?
  王旭光:我们普陀区对旅游规划向来是大手笔、高起点的,我们也担心找错了人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印象铁三角”盛名在外,他们之前做过的几个“印象”,绝大多数都是比较成功的,也是在不断提升、深化、完善的。越做到后面,越有可能呈现出一些精品来。
  在我看来,一台戏做好做歹,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些。要发展和繁荣文化,做出东西来是首要的。不少人对“印象”系列有批评,这很自然,每个人欣赏文艺作品都会有不同的审美。内容表现得是否恰当,形式是否可以更精美,这些都可以探讨,但不妨碍其作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旅游产品新形态。我在观看《印象•刘三姐》和《印象•大红袍》的时候,与当地政府和“印象”公司分别做过讨论。这台戏不是几个明星来演,而是用了很多地方上的普通人做演员,一定程度上安排了就业。有这么多观众愿意去看,就形成了关注经济。旅游人次多了,当地老百姓才有钱赚,一举多得。
  
  锦绣:据我们所知,前面的五部“印象”,“印象”团队、当地政府、民营资本的组合方式、资金关系都不一样。有些是纯粹地方民营企业投资,有些是政府和“印象”团队占了不同比例股份。这次的《印象•普陀》,“印象”团队与区政府7:3的股权比例,又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在这方面,普陀区有怎样的考量?
  王旭光:的确,“印象”的投资主体变化很大。此前的“印象”,据我了解,不一定正确,多多少少都是政府花了大量的钱,委托他们打造的。我们这次则完全不一样,代表政府的国资公司只出少部分的文化引导资金,2000多万。他们比较看好普陀这个地方,愿意把自己的产品落在这里。我们也觉得这种形式可能会更好一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目的达到了,是有品牌的文化产品,同时降低了投资风险,他们也会更加上心一些。
  在浙江民营经济背景下,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这样,做任何产业,旅游也好、加工业也好,都离不开民营资本、金融资本。单单政府花钱投文化项目,有些“一头热”,而且文化产业的探索有风险。通过前期与民营企业家、金融机构沟通,了解他们怎么看这个事情,对我们而言也完善了预测、预判的体系。多方认知集中到一个焦点项目,总比一家之言更全面,可选的运作模式也更多。后来云峰基金、杭州银行、后世博旅行社资源采购全国大联盟等参与进来,都是因为看好这个项目,看到了机会和空间,这更坚定了我们的判断。
  
  锦绣:剧场的选址有一点偏远,周边好像还没有怎么开发。为什么选择在那里?是导演们选的还是普陀区这边的建议?在你的预判体系中,这台演出能对周边起到多大的带动作用?
  王旭光:剧场的前身,是朱家尖白山景区的观音文化苑,一个观音文化主题公园。在普陀山的传说里,“不肯去观音”就是从这个位置渡海上山的,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在普陀,自然景观比那里好的地方有很多,但如果牵涉到核心景区,沙滩、海湾之类,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环保角度是不被允许的。而选择这里呢,群山环绕,有一个相对空间,用地上也能尽可能节省,尽可能地保护生态。
  朱家尖是未来普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普陀山已经没有空地了,而这里与之隔海相望,自然底子很好,开发程度不高。我们的规划不止这一台演出,还要用周边的3000亩土地打造一个“自在岛”。“观自在”的“自在”,将佛教元素和人心灵的放松结合在一起。这一休闲度假区将以《印象•普陀》、佛教学院为核心,其他的衍生配套还有梵音馆、素斋馆、佛教图书馆、讲法堂、佛茶馆等佛教主题体验项目。因为佛学不是简单的烧香礼佛,更大的意义在于哲学、人生层面的思考,心理上的映射。以佛教元素引导都市人解脱心灵,要比简单的造庙有意义得多。“自在岛”的规划已经由同济大学完成了,“十二五”期间会启动,完全竣工还需要再有几年。这也是符合旅游规律的,一蹴而就的景区、目的地往往不完善,需要逐年的修改和补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3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