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各国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为了对危机进行应对,及时对宏观政策进行了调整,推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使我国的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能够减少。在我国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与其他国家相比,恢复的最快,甚至在2010年又迎来的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自从2010年来,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结构性矛盾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前期为了应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当前,在货币政策的转型方面,我国应谨慎的对待,对基准利率调控体系进行构建,使得货币政策能够实现价格型调控;此外,在财务方面有着一定的约束,针对这个问题,还要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进行净化,来破除障碍,对社会征信体系加以建设, 并不断完善,保证体系的有效性,也促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更加顺畅。
  关键词: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转型 有效性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随着经济新常态概念的出现,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也总结出了新常态的特征,以下主要对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呈现的特征进行了介绍。
  (一)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下降的趋势。通过一组数据对比可以体现,自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2010年的增长速度为10.4%,而到2015年时,增长速度仅为6.9%。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可以说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发生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在未来对经济政策进行制定时,要结合这一现实進行制定。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是需要重视的内容,也是核心的内容。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人们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型,向可持续增长的方式转变。
  (三)经济结构的深化
  在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下,存在着结构失调的现象,以及内生性特点,这就需要我国的经济结构需要不断深化,加快转型,这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发展的新阶段,不仅经济增长的速度发生变化,经济增长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这样的情形下,必然也需要加强需求、供给及城乡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生产要素配置
  生产要素的短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比如劳动力短缺,自然资源的匮乏等,要素的短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一)数量角度
  在数量角度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指的是实施的货币政策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在经济下行时,实施的货币政策能不能对产出的数量和效果产生比较稳定、系统的影响,这个是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进行衡量的一个关键,也是传统上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另一方面,除了针对产出之外,为了应对一些特殊情况,货币政策还是一种暂时的办法,尤其是在制定互相矛盾的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下。比如,在高通货膨胀时期,实施货币政策,主要是对货币的数量规模进行控制,来实现物价的稳定,而不是针对产出;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为了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又将货币政策作为一种手段,此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如果仍然从产出的角度,就会导致研究偏离方向,缺乏合理性。因此,在数量角度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以实际的情况作为依据。
  (二)时间角度
  在时间角度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衡量,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长短体现。随着经济发展趋向稳定,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的货币政策能够达到或接近目标,则时滞较短,说明政策取得的效果比较好,相反,则表明效果不佳。但是,如果是在通常情况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不稳定,具有复杂性,实施货币政策后,实际的经济情况可能与人们的预料不一致,这时,货币政策时滞的长短就成为了决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时间角度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以时滞的长短为依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降低的原因
  (一)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着较多的政策性与体制性约束和管制
  事实上,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较多的政策性与体制性约束和管制,一些金融机构在向实体经济放贷时,不具有较强的意愿,这就使得金融中介凝聚了货币政策提高的流动性。
  (二)市场整体的预期不乐观
  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变得缓慢,并且也处于一个重要的换挡期,未来,仍会有较长的时间保持中高速的发展状态,经济整体会越来越疲软,并且投资预期的回报率也会降低,这就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投资方面不愿意增加,也不愿意消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也会大大降低货币供给增加的效率。
  (三)信贷市场结构性失衡
  大部分信贷资源都由大型国有企业所占用,且受到预算软约束的影响,导致降低了其对利率的敏感度,利率渠道传导的效果不佳。
  四、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基础货币的传统发行方式发生变化
  虽然我国当前已不再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国货币当局依靠的仍然是购买外汇占款来对基础货币进行投放。过去10年,货币当局统计口径下的外汇资产大规模增加,这也就成为了我国主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但是,自从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下流入的三大项目资金越来越少,这就减少了我国新增外汇占款规模,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流动性。为了使新常态背景下的资金需要得到满足,需要合理调整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
  (二)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基础货币发行的方式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能够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得到缩短,并且使货币政策既能够对总量进行调整,还能够调整经济结构;其次,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及工具的創新,使市场的流动性得到补充,并对市场流动结构和利率进行了调整;最后,随着区分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细化,合格抵押品的范围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货币当局对各种政策工具能够灵活操控。
  (三)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对资金需求的微观主体进行研究时,还要结合提供资金的微观主体的行为,以及如何进行再融资。民间借贷市场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融资客体提供的主要是自有资本。新常态下,数量型货币的有效性在整体上降低,主要表现是保持短期效应与传导机制不发生变化,而降低了冲击的强度,以及产出影响的反应时效。在短期刺激经济政策方面,我国仍然以货币政策为主,数量型货币的主要传导途径不同,主要为银行信贷渠道,但我国经济形势在逐渐下行,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贷款率也上升,使得在银行存在着惜贷的现象,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渠道充分传导出去。
  五、结语
  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所降低,而针对这种情况,要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就需要加强研究,探讨有效的做事。而有效的措施就是使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增强,并对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以使市场的信心得到提升,并对公众的预期进行矫正;央行可以对货币投放的方式进行变革,以使基础货币投放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对金融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进行疏通,来使市场对政策利率更加敏感,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利率走廊机制以稳定利率。
  参考文献:
  [1]郑挺国,王霞.泰勒规则的实时分析及其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11,(8).
  [2]封志平,王耀宗,刘亚聪.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与建议[J].华北金融,2011,10:35-37+41.
  [3]高铁梅,刘玉红,王金明.中国转轨时期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06:73-83+206.
  [4]焦琦斌,应千凡,游碧芙.社会融资总量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2,05:45-56.
  [5]陶士贵,陈建宇.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有效性研究——基于FAVAR模型的比较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4):3-1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23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