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我国货币政策转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佳

  [摘要]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央行及时转向制定了宽松货币政策,利用调降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防止了经济的继续下滑。目前,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企稳好转,央行为了回收流动性,以免引发通胀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及时转向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此,本文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各国退出策略的博弈以及我国稳健货币政策推出的必要性。
  [关键词]宽松货币政策 稳健货币政策 政策转向 金融市场
  
  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各国央行不断出台刺激性货币政策,这些刺激政策在提振经济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过剩的流动性。货币政策如何选择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平稳与否。就我国而言,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通胀预期的存在,政策的选择尤为关键。如何采取合理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可以退出,考验着各国央行的政策决策能力。
  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刺激性货币政策如今已经初有成效,各国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国央行采取的极低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助涨了资产价格,产生了各种资产泡沫,同时使经济遭受通胀的压力。以上现实状况促使各国央行开始考虑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但是目前经济发展趋势并不明朗,经济复苏的基础相当脆弱,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使得各国央行在政策选择上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各国央行在考虑政策选择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保增长”还是“防通胀”?如果选择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影响经济复苏的脚步,甚至导致国家经济的二次探底;如果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货币政策效果会不断削弱,另一方面流动性不断泛滥,资产泡沫化风险日益加大。
  与此同时,各国央行在政策选择上,存在着一个国际间的博弈过程。
  各国央行选择“保增长”还是“防通胀”的同时,还不得不考虑其他国家采取退出宽松政策措施可能对本国造成的影响。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比如美欧日等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具有很高的溢出效应,它们的政策选择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比如在是否加息问题上,各国央行间存在着一个博弈的过程,首先采取加息的国家,将会给本国货币带来升值的压力,不利于本国的出口,造成本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同时会吸引大量热钱进入本国金融市场,推高本国的资产价格,这些游资进入楼市、股市,造成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资产泡沫的形成。这种各国间的博弈使得各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各国央行在考虑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退出方案时,如果能够加强协调合作,在政策选择上能够形成同步性,最终达到一种博弈均衡状态将是最理想的效果。当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各国为了本国利益最大化考虑,这种货币政策协调退出机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前不久,美联储决定实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种外部危害主要表现为:首先,使得美元贬值,加大了其他国家货币的升值压力,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复苏进程;其次是使得流动性泛滥,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他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导致大量热钱涌向其他国家,扰乱了他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而言,目前依然有大量的游资投机于股市、楼市和大宗商品等,热钱的大量流入,主要是推高了我国各种资产价格,而无益于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理论上讲,国际热钱的流出应该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美国突然加息,美元报复性反弹,国际热钱短期内大量逃离,将会造成我国各种资产价格急跌、资产泡沫破灭和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增长,应对市场流动性过剩、国际热钱涌入和通胀预期的压力,我国货币当局顺应形势,当机立断,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今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是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首次回归“稳健”。货币政策基调的改变,可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通过货币信贷的合理投放,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GPI)同比已经攀高至4.4%,且全年CPI突破3%的年度调控目标可能性较大。显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政策需要做出改变,以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型,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此次是继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再次实施“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有相应的扩张手段,防控通胀压力要求不能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和信贷方向。同时,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测控制,防止热钱大量流入造成我国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为了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致的流动性泛滥以及输入性通胀压力,我国刚刚宣布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正是明智之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同时出现了流动性的过剩和通胀压力,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应当及时退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基调发生了改变,但又不至于转为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政策,这种货币政策有益于经济的平稳过渡。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进行灵活的有针对性地调整。面对美国的量化宽松导致的过剩流动性,以及可能引致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我国可以采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利用公开市场回笼流动性、加息等从紧措施加以应对。而当经济复苏受阻时,货币政策可以反其向而为之。控制通货膨胀是目前我国经济复苏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因此货币政策的优先调控目标发生了变化,即央行必须重视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适时的实施政策转向以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调控通货膨胀预期,有利于增强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笔者认为,在政策转向过程中,货币当局应该使公众加深对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这一趋势的理解,加强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央行应当向公众解释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对货币政策转向的影响。因为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任何微小幅度的利率调整,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政策将要转向的预期,从而影响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如果货币当局与市场参与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则一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转向对利率冲击的程度将会降到最低,市场不会感到意外和受到过多的负面冲击,这样才能减轻对股市等金融市场的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任永欣,章俊:中国经济政策推动下的脱钩:调高2009-2010年预测田新金融,2009(8):10-17
  [2)阎坤陈新平:我国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田,管理世界,2004(10):21―28
  [3]潘再见: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的策略分析田,中国流通经济,201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5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