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银行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代商业银行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并成为各国金融体系中基础且重要的组成要素。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与一国银行业的有效运行和稳定发展有关,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寻找抑制绩效水平上升的原因和行之有效的完善方法刻不容缓。
  一、商业银行绩效存在的问题
  1.资产质量较低。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逐渐增加。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虽然低于国际水平,但其潜在风险仍然不容小觑。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应对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加大了核销力度,增加了贷款损失准备金。截至2017年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09万亿元。不良贷款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拨备的增加,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不良贷款作为非生息资产,它增长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由此可见,不良贷款的增加让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并影响其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2.中间业务开拓不足。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下产生了许多问题。首先,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业务的开展仍是集中在代理收费、结算类等劳动密集型业务上。其次,我国缺乏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来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而我国银行人员在中间业务方面缺乏相关实务操作经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全面和深入,这使得一些附加值高、专业理论水平高和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业务的不能快速发展。
  3.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基础较薄弱,其机制建设不能始终贯彻实施,相关的技术条件发展尚不成熟。首先,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氛围,员工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仍比较淡薄。其次,商业银行的人员配置不合理。各银行的普遍特点是组织机构庞大并且员工人数众多,各层次、各岗位人员分布不合理造成岗位职责的不明确。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缺乏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按照业务和产品划分,形成多个权利,给商业银行的统一管理造成困难。商业银行管理层次过多,多级决策一级经营的纵向组织结构会造成许多问题,如计划完成质量低、指令下达速度慢、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等,使得内控机制失效。
  二、商业银行绩效存在问题的原因
  1.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向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借鉴成功经验,陆续实施一系列风险管理方法,如岗位制约、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就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实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仍比较局限,只涉及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这两个步骤,这使得信贷资产质量受到负面影响。
  除了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外,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导致风险管控环节变得薄弱。有的银行对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缺乏清晰明确的统筹规划和战略思考,也没有定时系统地总结和反馈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成效,使得风险管理过程形式化,缺少不断总结进步的过程。总结反馈环节的缺失也使得风险管理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长效性受损,不利于实现全行业务发展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2.缺乏金融创新和科技投入。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但是创新的方法还是比较单一,缺少个性化的发展以及跨领域、适应本国国情的创新产品。虽然商业银行已将产品种类扩充到上千个,逐渐扩大了中间业务的范围,但是其主要的经营范围仍主要集中在操作便捷简单的业务,如技能要求低、手续费相对较少的银行卡、结算类等传统的中间业务。收费比例高、技术含量高的资产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理财和金融衍生类等产品仍有待不断完善发展。商业银行不仅缺乏金融创新,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着局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的大小和发展速度快慢取决于金融科技化程度的高低。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各方面的阻碍因素中,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架构和公司治理机制严重抑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及其发展。部分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仍存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各自的职责范围仍不清楚,并且董事会决策的效力仍有待提高。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职务晋升、薪酬支付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选拔机制。考核指标仍以短期计划为主,而忽视长期计划,导致银行经营目标趋于短期化。并且激励的形式比较单一,虽然其包括了薪酬、职务晋升以及各种福利,但仍是薪酬机制为主,较少使用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缺少长期激励效果。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建议
  1.實施全面长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四方面深化全面管理。在信用风险方面,银行业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信贷文化,构建合理的资产结构、信贷结构,实施口径统一授信管理,落实好各层级、各环节的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责任。并且商业银行应重视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和定量管理:及时更新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实际变动情况,动态调整授信额度和使用条件;扩大内部评级量化结果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就市场风险而言,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都应当被充分识别并准确计量,保证商业银行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健康稳定发展。并且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不应超过其市场风险的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应对市场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在操作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全面实施操作风险管理责任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每位操作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权力与责任,并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及时有效地评估操作风险并降低其发生可能性。在流动性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让资产负债的结构更合理,对流动性准备分层化处理,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同时增加贷款种类,使贷款的变现能力增强。并且银行需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进行流动性分析,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   2.加大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在科技投入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应提高电子信息化水平,完善以互联网为主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定期维护和及时更新系统设备。其次,商业银行还应研发实用的业务软件并加以推广,提高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及时更新业务发展情况,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金融创新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应拓展已有的發展较成熟的基础业务的功能范围,并不断推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产品。例如,对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等较为成熟的传统业务应将重心放在增加产品功能上;对附加值高的理财产品、企业上市以及信用评级等产品加大开发创新力度,为对有额外需求的客户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附加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应从客户角度出发,为其提供快捷方便和个性化的服务,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金融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应在稳定现有的客户群的基础上计划性地实施市场调查,通过细分市场分析客户的需求,从而扩大客户群。根据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和市场情况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增强产品的个性化,为客户提供多功能、高品质的金融产品。
  3.完善治理架构并提升员工素质。完善的治理架构是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商业银行应完善股权结构, 优化治理制度。股东结构对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等都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股东结构对银行的经营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经营绩效。我国银行业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自身股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具体而言,股权还较为集中的银行应该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探索并实行“相对集中,多股制衡”的股权结构。在当前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第一大股东(国有股)的持股比例,适当分散股权来完善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激励机制的依据要充分考虑长效指标,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股权激励能够对银行的经理层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经理层不顾风险盲目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因此,商业银行应适当提升股权激励的力度并增大其范围,激励经理关注银行的长期发展并提高其风险管理意识。
  除了完善公司治理架构以外,要不断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胜任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首先,商业银行要优化人员配置,让各层次、各岗位人员分布合理,明确岗位职责,并让具体岗位的素质要求与员工能力相匹配。其次,商业银行应培养员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氛围,从而降低操作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把人才作为商业银行竞争的优势,为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60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