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分别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四个层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四个层面下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关性最大。苏北和苏南两个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同一城市的不同层面下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现象也较为突出。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评价;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F2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067-03
  一、 引言
  改革开放历经四十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而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8.52%。城镇化的脚步在不停加快,而传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土地城镇化大过人口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分离”现象、资源的大量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政府开始探索新的城市化发展路径。2012年,十八大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目标和方向。与以往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朝着产业与城镇的加快融合、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优化等等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方向质量的方向发展。2014年12月,国务院联合多部门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并将目标设定在2年内取得改革经验成果,在试点改革3—5年内总结出具有全国性的新型城镇化推广方案。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率先在江苏和安徽全省范围内及其他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市辖区等范围进行。
  江苏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一员和全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践行科学路径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如何摆脱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弊端为新型城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积累改革经验,对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二、 文献综述
  以往的城镇化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高速式扩张,经历了政府多部门的呼吁与政策改革,全国的城镇化迈入降低速度以求质量提升的新型发展模式。传统的城镇化研究大多是将人口城镇化率作为描述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测度方式简单,测度所选指标内涵不够充分。自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后,大量研究开始关注新型城镇化的水平测度且其指标体系日趋完善。蓝庆新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时使用了包含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口密度信息的基本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投入和环境友好四个层面的指标量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范兆媛等通过人口、社会、环境、经济四个维度分别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确定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值。吕丹等将包括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四个子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代表社会投入水平,并加入城乡统筹指标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水平。熊湘辉在指标设计时,将社会投入指标划分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三个大层面,进一步体现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理念。此外,部分研究关注了土地城镇化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提出之前,已有学者对城镇化的评价方式提出质疑,在将人口、经济、社会类指标纳入考虑的同时加入土地城镇化指标代表城市景观的变化过程。彭冲在描述新型城镇化指标变量时加入代表城市规模扩张的城镇建成区面积。张引等在对新型城镇化做深刻解读后,从城镇化效率和城镇化水平两个角度构造了指标体系并加入土地城镇化指标(城镇建成区面积占城镇总面积的比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逆向指标,体现了城镇化建设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本文结合对新型城镇化规划文件的解读和其区别于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征,从人口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率、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社会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多个角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考察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及区域间的差异。分析了江苏省作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三年来改革的成效与出现的问题,不仅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也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积累经验。
  三、 新型城镇化测度与评价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考虑到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以及新型城镇化丰富的内涵,分别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4个层面18个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量化试点后的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往在人口层面上传统城镇化只注重城镇人口比重的提升,忽视了转移人口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本文综合选取人口城镇化率、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三个指标完善新型城镇化人口层面信息。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出效率的加大,在经济层面,本文除了使用代表经济基本层面的人均GDP等指标外,还选取了代表产业结构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衡量产出效率的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实现GDP。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首要任务出发,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户籍人口的转变以及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层面上,本文选取了每万名小学生专任教师数、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等分别代表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层面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指标。除此之外,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同时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本文将环境因素考虑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分别用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代表城市发展中空气质量、水源质量和生活垃圾的典型体现。
  (二)數据来源
  笔者以江苏省进行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后的年份进行统计分析,选用2015~2017年代表江苏省13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18个三级指标。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年鉴。
  (三)测算方法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以评价人主观意向为主的赋权方法,如专家经验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及以客观原始指标值所确定的信息量大小进行赋值的方法,如熵权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熵起源于热力学概念,后因其在计算指标权重过程中的客观性与使用环境的广泛性而被大量用于各类评价体系。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确定指标的变异性大小,从而判断指标涵盖的信息量并最终确定指标权重。一般而言,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则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将越多,最终指标权重也将加大。本文使用熵权法计算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的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不同指标之间存在越大越优型和越小越优型,因此需要对每个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如式(1)所示,其中Xij表示第i个地级市第j个新型城镇化指标的取值。
  表1所示为前文所述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根据熵权法计算的各个三级指标的权重也在末列分别列示。为便于比较和列示,此处的权重以百分比的形式列出。通过分析指标的权重值可以看出,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影响最大的三个指标分别是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人均GDP和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其所占指标权重百分比分别为7.37、7.24和7.07。可以看出,经济建设层面仍然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代表经济基本面的职工平均工资和人均GDP。除此之外,社会层面中代表基础设施均等化水平的指标尤其是代表医疗水平的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权重突出。这也恰好与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的问题——提高公共设施水平所契合。
  通过已有的指标权重值,表2给出了2015—2017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值与该值在省内13个地级市中的排名。为了方便比较,指标值做了放大100倍的处理。由表2得出,新型城镇化排名前三的地级市分别为苏州市、南京市和无锡市,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的为宿迁市。可以看出,熵權法得出的新型城镇化指标值与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江苏省的新型城镇化指标平均值为7.69,其中位列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平均值以下的地级市分别为南通市、徐州市、扬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淮安市、泰州市、宿迁市。
  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从四个层面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图1的结果。可以看出,人口层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要度较其他层面相对较低。其中,南京市发挥其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的吸纳作用,在人口城镇化的脚步上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南京市和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的前茅,在经济城镇化的进程上不相上下。在社会层面和环境层面上,苏州市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也快于其他同省地级市,表现出良好的新型城镇化态势。相比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的苏州市,宿迁市在四个层面的发展趋势均较为缓慢。特别是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程度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宿迁市位于全省的末位。需要说明的是在人口、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指标值均位于全省前五位的镇江市,在环境层面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排名却仅优于泰州市,居全省倒数第二。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在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值以及人口、经济、社会层面的指标值均位于全省前两位,但在环境层面却位居全省第四。不难看出,江苏省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层面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2015-2017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指标,运用熵权法对各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得出以下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一)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高度相关性。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表明,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均位于苏南地区。整体而言苏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地区普遍发展趋势滞后。这说明江苏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鼓励苏南地区继续深化城镇化改革力度,因势利导持续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对苏北地区,政府在深入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改革的同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水平。除此之外,政府应当鼓励省内南北区域间的人口流动,通过加大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实现落后地区人均层面的经济水平提升以及地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高的地级市仍然存在着各个层面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对特定地级市分层面分析时,发现部分地级市,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四个方向的发展水平层次不一。以南京市和镇江市为例,环境层面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就要落后于其他三个层面,镇江市的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治理水平更是让其在整个环境层面的指数排名落后于全省大多数城市。对此,市政府应注重本市在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的协调平衡发展,而不能仅注重某一方面的提高,各级政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统筹兼顾,尤其是不能忽视资源环境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陆大道等所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与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蓝庆新,陈超凡.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财经研究,2013,39(12):57-71.
  [2]范兆媛,周少甫.新型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8):122-124.
  [3]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9):72-78.
  [4]熊湘辉,徐璋勇.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2):44-63.
  [5]陈明星,陆大道,张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6]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33(11):2005-2020.
  [7]张引,杨庆媛,李闯等.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7):79-86.
  [8]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 地理学报,2015,7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8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