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审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改进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国有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意在促进国有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建设,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和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本文在深入了解内控特点及内控评价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解决建议,警示大家重视企业战略、制度建设、执行控制活动、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控评价;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评价应客观评价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但目前评价工作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评价、审计的问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年都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执行不规范、没有签字、填写不完整”这些“不痛不痒”的小事。这些观点反映出企业内部各方对内控评价工作的不同需求,背后反映出两个差距:一是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认识与外部形势要求的差距;二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定位、方法与管理层需求的差距。新形势下内控评价不能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应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抓住关键矛盾,站在总体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和更大的格局来组织推动才行。
  一、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评价是积极应对外部检查等监管的重要手段,外部检查揭示的问题体现了国有企业在若干重要领域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扎实有效地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是积极化解外部检查通报被动局面的重要手段。
  重大、颠覆性风险从来都不是祸从天降,而是日常很多“小”问题积累的结果。内部控制评价通过关注管理过程、重点评价关键控制措施,输出的缺陷集中在对具体点上的既定事实的描述,这些一般被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恰恰对重大风险的防控有着最根本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是防范和控制重大、颠覆性风险的基础
  任何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都是要保证企业完成自己的任务和达到目的,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发现并克服内部控制缺陷,保证企业管理按照其规定得以贯彻执行。对相关内部控制执行缺陷从小发现、保障规范、抓早抓小。通过上述评价,企业领导者以及所属部门就会对本企业、本部门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有所了解,继而能有针对性的不断完善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适合本企业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实现企业目标。
  (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企业改善内控薄弱环节
  每一个企业都有薄弱环节,就像“木桶效应”,这些环节会使企业中很多资源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若不从整体角度对内控进行设计和规划,如采购制度由采购部门自己制定、营销政策由销售部门自己制定,就会导致从本部门利益角度考虑,造成内部控制缺乏整体协调。内部控制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有可能致使企业内控失效,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失败。BX公司2018年发生车辆销售召回事件,深入分析不难发现,BX公司为达成销售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经营者忽视生产环节和生产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最终导致大量汽车因质量问题召回事件,不仅影响了BX的信誉和形象,而且为召回汽车耗费了巨额资金,给公司带来相当大的损失。
  (三)内部控制评价能保护领导干部的事业生命
  通过持续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对国有企业内部“三高四集”(注:指高学历、高职务、高职位;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部门及业务的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尽早发现,堵塞漏洞,保障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内部控制评价从风险管控体系建立和运行的有效性等方面保证领导干部“纪律红线”不能突破,让不能腐的长效机制真正能够与企业管理相融合。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特点
  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提高了财务工作质量、保护了资产安全、促进了企业合法经营,确保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合理执行,为国有企业的增值保值发挥了积极作用。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而言,国有企业都期待体系型管控,但实际上大部分为合规型管控。管理層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合规性方面,认为企业只要能够按照规定操作就会实现内部控制,因此未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从设计角度考虑内控实施。
  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内部控制不同存在“多个山头、多个体系、多个婆婆、多种监督”的“四多”特点。部分人员把工作重点放在满足要求上,未考虑企业经营实际,导致内部控制活动成本高、效果不明显、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三、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评价因缺乏标准或标准不具适应性,易成为“交作业”行为。
  有些单位未开展系统的内部控制梳理,未建立内部控制标准,内控评价基础薄弱,内控体系建设不完善;把“以评促建”当成了“以评代建”;有些单位把制度汇编当作内部控制梳理,有些单位由咨询公司从案例库或十八项指引复制一套内部控制执行标准、评价标准。
  (二)内部控制评价只揭示问题现象,而忽视对问题背后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评价注重关注形式上的控制证据(如签字等),而忽视实质的风险控制有效性。
  内部控制评价对价值链流程覆盖度不够,问题根源挖掘不透,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开展内控评价时,无法界定重要流程的管控目标,也不能有效识别出流程的重要风险。另一方面是提出的整改建议没有对准真因,导致整改工作形式化,无法对管理起到提升促进作用,这种行为给评价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被评价单位感觉是被找茬,对工作本身亦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内部控制评价只关注执行有效性问题,而在设计有效性方面发现的缺陷较少。
  缺乏对内控设计有效性的关注,内控制度健全性方面如制度程序及控制措施是否缺失;内控制度合理性方面如制度程序及控制措施是否可行。特别是合理性的相关设计有效性缺陷需要用到专门的风险控制工具,但通常内控评价不关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只看过程执行的符合性。
  (四)内部控制评价缺陷来源主要是评价测试发现,其他内部监督无信息共享。
  内部控制评价缺陷来源主要是项目期间评价测试发现,而与其他日常监督等内部监督无法做到信息共享。因为部门墙的原因无法推动监督信息共享机制,造成重复监督。未明确工作联系机制、重要情况报告、重要信息资料报送等相关机制,日常监督协同和联动工作机制欠缺,无法促进监督评价质量提升。
  四、改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几点措施
  做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的企业管控大厦。任何先进的管理都需要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企业价值的增加;任何先进的管理,都需要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基础,致力于企业能力的提升。企业管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国有企业推动综合管控相关工作,需根据成员单位状况指导其选择务实合理的方法。
  (一)完善内控评价制度和标准,夯实内控评价基础工作。
  管理能力提升是一个过程,企业管控水平的提升需要尊重管理规律和基础管理平台的投入。制度可以“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流程及细化指引、标准,则无法复制,这一过程需要“人”的不断学习、执行、试错、积累经验,最终通过系统固化。梳理关键控制点,制定控制标准,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指导手册。建立全领域内部控制矩阵,拓展内控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内控评价全领域覆盖。深入研究评价方式、方法,持续提升内控评价工作质量,强化内控缺陷的整改落实。
  (二)内控评价应突出重点,聚焦风险。
  坚持问题与风险导向,加大内部审计评价力度,发挥内控评价价值。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转型发展目标,按照新时代下国有企业“高新特”发展方向定位,与企业战略对标对表,围绕经营工作中心突出实效,加大关键经营领域内部控制评价力度。及时识别并评估重大风险对内控体系带来的变化,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及风险评估技术的探索和运用,对重大项目、风险业务等重点关注,推动管理层更好履行职责、合规经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创新和发展内控评价工作方法。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矛盾不同,决定了内部控制评价指导方法需要更个性化。在综合运用符合性测试、个别访谈、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等方法的基础上,推动内控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升级,以流程能力为核心,运用内控五要素框架开展结构化评价。运用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等先进审计手段,利用内外部丰富的业务数据并借助多样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提升内审团队的工作效能和价值创造能力。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重要经营信息掌握不足,建议審计列席经营会议,做到事先知情;建议企业财务、经营、法务、专职监事等部门与审计部信息共享。此外,有些专业化较强的评价领域如产品研发、质量、金融等方面,应及时寻求相关业务部门的专家支持,弥补内部审计人员先学后审的知识短板。
  (四)以内控评价为核心,推动多项监督工作协同、整合。
  有效协同各类监督资源、工作机制、工作成果;有效整合各类监督发现,统一管理改进过程。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对公司各类监督成果的汇总、认定和推动改进的过程。制度不在多而在于能够真正被执行;监督不在严,而在于问题能够被改进。从法规、制度要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可执行的监督标准,细化专项监督工作标准,固化监督报告模板,编制专项监督工作手册。明确工作联系机制、重要情况报告、重要信息资料报送、问题整改落实等事项,深化与监事监督的日常协同,促进评价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
  赵佰成(1979.5-),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会计师,硕士研究生(MBA),研究方向:会计学、企业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52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