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肃省红岘村产业扶贫中的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基于对甘肃省渭源县红岘村的实地走访,概述了红村扶贫过程中产业扶贫的实施困境,红村的产业扶贫成效低的主要原因除了红村农业生产本身规模小、产业链短和抗风险能力低以外,还包括人力资本的匮乏和政策供给与生产需求不匹配。要想走出产业扶贫困境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还需在人力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和产业的政策支持方面加大努力。
  关键词:产业扶贫;人力资本;规模经营;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3-0491-01
  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贫困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十三五规划出台以来,多维度扶贫政策依次出台,助推脱贫攻坚任务顺利推进。红岘村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村,作为较有代表性的贫困村,红岘村在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方面做过诸多努力。在政府的有效扶持下,红岘村贫困户不断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从99户减少到42户,但政府的扶贫仍存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扶贫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
  一、红岘村农业生产概况及弊端
  红岘村土地确权后,总计土地面积4500亩,农户252户,人口1062人。红村由于其所处地形特殊,土地碎片化较为严重,耕种作物种类以洋芋、胡麻、药材为主。
  1.收入以药材为主,生产难成规模
  红岘村村民80%的收入来源于药材,每个农户除种植基本口粮田以外,经济作物以党参、当归、胡麻为主。党参受天气影响,成交量不大,当归的成交量也并不可观。生产中机械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对于红村当前的土地分布状况,农业生产难以获得规模收益,新型经营主体难以形成,种植仍处于小农生产的阶段。
  2.产业链过短,种植业养殖业利润低
  红村全村以种植为主,生产农作物全部以原产品形式出售,产业链过短。目前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只有药材切片,村内没有加工厂,产品停留在初级,这不利于农业的增收。红村农业产业发展受产业链过短限制,农民收入的突破陷入瓶颈。
  3.抗风险能力低
  红村农业生产的风险在于两方面,一是市场价格的不稳定,二是旱灾的风险无法避免。对于一些成本高的经济型农作物,小农的市场话语权低,很容易受市场影响。当地主要经济作物党参价格从2013年之后下落导致农业经营亏损导致红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经历了一个一个迅速增长后又下降。同时,组织化程度和风险规避是影响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及其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红岘村产业扶贫实施情况及困境
  红村从2005年以来接受多方面扶贫项目共22项,2014年以后,政府对红村的扶贫力度加大,在基础设施,农村金融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扶贫政策支持红村脱贫。红村最重要的产业扶贫项目是扶贫羊的发放,2013年发给贫困户每户3只母羊,然而红村畜牧业并未因此得以发展。政府发放的扶贫物资对村民来说虽是资产,但村民们对羊的养殖意愿并不大,因此扶贫羊项目的实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红岘村產业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1.人力资本匮乏,缺少对相应技术的掌握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红村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十分落后,长时间以来的教育资源短缺和受教育欠缺造成红村整体人力资本的匮乏,在生产养殖等技术方面未能有明显提高,因此即使有好的产业发展机会,也没有能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本来实现产业兴旺。
  2.政策供给与生产需求不匹配导致的资源浪费
  产业扶贫物资的发放种类及数量全部由上级政府决定,政府并没有根据农民的产业发展需要下发贫困物资,以至于政府原本想要推进的母羊畜牧业没能顺利推进,农民对母羊的生产需求低,于是出现了卖掉扶贫羊的现象。
  四、总结及政策建议
  尽管村庄脱贫指日可待,但整个村庄至今未形成集体型产业,一旦发生意外,就会立刻回归贫困,政府对于产业扶贫做出过很多努力,但由于红村资源禀赋较差,价值政府的扶贫项目与农户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实施中有诸多困境。综上,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应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政府政策应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农业生产的激励使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增长形成良性互动;第三,应打造服务型政府,扶贫供给与生产需要相适应,并支持集体产业的形成,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2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