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要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一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环节偏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3+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应用型本科4年教学,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本科专业,其广阔的专业前景吸引许多新办本科院校竞相开设,但其人才培养方案也往往根据老牌本科院校进行复制照搬或简单修改。这些新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环节偏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导致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因此,要提升人力資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创新变革其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就及其发展趋势
  1.1欧美国家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球应用型教育的典范有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过去20年增长了100余所,私立院校占据了半壁江山。该国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注重实践培养特色,增设大量实践性课程和1-2学期的企业实习,采用集中和分散的教学模式,每周1-2天在校理论学习,3-4天企业实训。德国应用人才培养依据《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职业学院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培训条例》等法律法规,形成完备的保障体系,允许设置国际通用应用型硕士和博士专业,授予相应学位。加拿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形式多样、办学体系灵活。学生高中毕业进入应用技术高校学习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比较典型的学徒制为企业师带徒,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学制为3-5年,学费由国家财政补贴,多方共同制定严密的培训大纲和课程标准。加拿大在全国实行统一红色印章制度,共有57个工种,各院校分工种来设置课程,为学生跨地区工作和国际流动提供方便。荷兰的“企业项目管理”培养模式摈弃了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以企业需求,能力培养为核心,由课堂知识灌输型转变为企业项目导向型的过程化管理,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开放型培养模式。
  1.2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3年借鉴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经验,教育部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工程,探索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2014年4月,专家们达成“驻马店共识”,积极探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路径、应用特征等。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1200所普通高校,一半以上地方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校企合作,为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典型的有“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卓越工程师”“寓学于工,产教融合”等培养模式。
  李澎林,徐吉洪(2011)以浙江大学的改革与探索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委员会模式的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王素君等(2015)探讨项目需求模式、平台互助模式和战略联盟模式,构建“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得到一定的认同;孙雷(2016)探索卓越计划理念引领有企业参与的育人机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和实践,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文、理、工等学科专业的差异大,各学校及地方的办学水平和条件不一,还没有形成能够统一推广实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政府和高校都高度重视,已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值得研究和推广的典型经验,其改革的发展趋势:莫过于“与行业对接,与企业融合”。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个行业和企业,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但具体到某一个专业还难以找到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其办学历史不长,可借鉴和推广的典型经验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度更大,也更加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2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设计及课程结构。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都按传统职能部门设计,试图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设计出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各种需求的课程体系,这种“面面俱到”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设计表面上强调了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但实际上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特色”和“专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劳动法学、高等数学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但很多高校对这些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学时偏少,教学降低难度,考试放水。二是过分强调校内实训,而忽视企业实习过程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诸如员工招聘、人事测评、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这类操作技能由于易学易忘,又容易过时,占用太多的校内实训教学课时。三是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没有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专业思想理念和思维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际问题脱节,缺乏案例分析与学生的交流研讨,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四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专业能力不强。一些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又缺少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试图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其结果欲速则不达,培养的学生既缺乏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这样的学生不被用人单位认可和接受。   本课题组通过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这一平台,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等26所普通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112分问卷,有效问卷1998份。与此同时,也对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广东海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领航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花都区分公司、广州侨鑫物业有限公司、广州市福满家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高德置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东风日产广州公司等50家企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研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专业实验设备缺乏、专业课程和社会需求脱节,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专业培养定位模糊、缺乏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这客观上要求今后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
  2.2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实际应用的要求较高,应当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大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实践教学课程较少、学时不足,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企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等,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形成。具体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单一,实践教学往往局限在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和技能操作。此外,有部分高校放手让学生自主实习,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特征,一个企业只能安排少数几个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专业实习,因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也很难实现。在实践教学效果上,由于缺少双师型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无法反映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因此,研究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目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个高校都在认真探索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已率先实施了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下面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专业改革中的应用。
  3.1改革模式概述
  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学本科4年学制分为3年校内的课堂学习与1年校外企业实践学习,改变传统的3.5年校内学习,0.5年在校外实习的“3.5+0.5”学制结构,通过3年系统的校内课堂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并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模块化课程实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训所形成的专业技能运用在1年的企业实习中。这种实习方式一方面便于企业对实习生的合理安排和利用,企业往往容易接受;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集中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形成较好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下面以广东白云學院为例对这一培养模式改革作简要概述。
  广东白云学院是一所成立于1988年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201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学校实施了“3+1”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10位学生,2014级112位学生探索并实施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系统地学完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6个模块的仿真模拟实训,企业实践教学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这一年企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企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共计24个学分。以2015级学生为例,企业实践教学的时间为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共43个教学周。设立专业、思政、职业、企业四导师对为期一年的企业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管理,学校设立了学生1年的“企业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学生联系自身工作岗位认真填报实习日志、周记、月记,认真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实习岗位工作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最后经“四导师”(专业导师、职业导师、企业导师、思政导师)考核鉴定合格后,方可参与毕业论文答辩,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学校与企业就“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教材、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建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实施校企协同育人。以上改革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其成果获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
  3.2改革的基本原则
  3.2.1全程监管
  校企协同育人主要体现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一过程是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指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变为个人实践能力,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心与二级学院共同组成企业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统一开发“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统筹安排、系统布置和检查1年的企业实践教学工作,“四导师”对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中统一填报的企业实践活动(企业调研、职业能力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审核、评价。学校划拨出企业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全程管理。
  3.2.2分级指导
  在学校实践教学中心的指导下,二级学院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低中年级学生的课程认知实习,其目的是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工作职责,要求学生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而校外1年的企业实践教学,则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与企业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3.2.3制度保障
  首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详细列入企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对应的实践环节学分。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企业实践教学24个学分的学习任务,否则,不予毕业。其次,每年定期召开1次实习基地的供需见面会。80%以上的大三学生都能够通过供需见面会找到自己合适的实习岗位,还有约20%的学生也都能通过学院、家庭或其他途径找到自己的实习岗位。再者,每个学院至少选派1名职业导师兼实习专干专门联系和落实学生的实习岗位,并能保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固定的实习单位。
  3.2.4协同培养
  校企协同育人的落脚点就在于“四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为期1年的企业实习,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完成实习任务,也要完成作为一名员工一定量的工作任务。基地企业可以协助指导学生撰写企业调研报告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拟题,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一年的系统实习,掌握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这种互利互惠的实习形式,既是协同企业获得优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获得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要妥善处理好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共同育人。
  3.3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3.3.1改革的重点
  第一,树立“实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业务技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要重视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劳动法、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强化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管理等6大模块实训技能课程的学习。还要适度拓宽专业视野,涉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企业文化等社会、心理、文化领域的知识。尤其要注重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尽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其改革的根本点就在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自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迄今仅仅25年,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既年轻又充满活力的专业。当前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制造企业正迈向工业4.0和对接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量子信息技术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越深入,企业越需要与新科技革命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因此,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企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企业实践教学环节。要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成果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实践,并将这些教学成果应用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
  3.3.2改革的难点
  实施“3+1”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其改革的难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3.5年教学安排在校内,0.5年完成毕业论文和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學校与企业接触不多,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理论色彩较浓,教学与企业实践有些脱节,专业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学生毕业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而“3+1”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将企业实习的时间延长至1年,特别重视校企协同育人的全过程,真正实现校企协同的“六共建”。要将企业高管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定期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理论课教材融入真实企业案例,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深入企业车间,由资深高管讲授实操经验,使教学活动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有趣。与此同时,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校内专用实验实训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管理等6大模块的模拟实训、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训、人力资源管理竞赛等多种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利用1年的时间开展企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企业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4结论
  4.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将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本科学生通过3年系统的课堂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并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模块化课程实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训所形成的专业技能运用在1年的企业实习中。这样,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既加强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又注重了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产业与教育教学融合)、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与课程学习结合)。从而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体化;教与学的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一体化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一体化;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一体化。最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
  4.2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保障
  1年的企业集中实习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落到实处,通过实习使学生真正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从广东白云学院的改革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使1年的企业集中实习落到实处,必须提供以下基本保障:一是学校的每个二级学院要指派一名认真负责的职业导师为学生落实实习岗位,签订双方实习协议,组织老师实习巡查,以防止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二是实习单位要相对集中连片,便于检查督促。例如广东白云学院的学生的实习相对集中于广东珠三角地区,否则,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则由于交通成本昂贵不便于教师巡查实习点,容易使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三是为了使整个实习过程的安排落到实处,学校必须精心设计一个关于“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电子平台。将学生在1年实习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诸如:周记、月记、企业(行业或区域)调研、专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报告、企业导师评价、专业实习鉴定、毕业实习鉴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文稿、毕业论文评价、答辩等项内容全部登录在“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电子平台上,并由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职业导师、思政导师进行相关的监管、审核、评价。
  4.3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
  4.3.1实习过程实施的“四导师负责制”
  一般高校实习过程都实行专业指导老师负责制,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需要实行“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职业导师、思政导师”组成的四导师制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面监管、考核与评价。
  4.3.2校企协同育人的“六共建”
  一是共建学院——校企通过共建产业(管理)学院,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共建专业通过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副主任和委员,共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和课程体系调整等重大问题;三是共建课程——校企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和建设任务,尤其对于岗位对接紧密的核心课程按工学结合的原则进行重点建设,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组建课程团队;四是共建教材——校企共同开发教材,精选企业案例,共同评价课程学习效果;五是共建团队——共同组建“四导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共同评价企业实践教学质量,共同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六是共建平台——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训练平台、技术和管理研发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条件,为师生提供创新训练和应用研究基地。
  4.3.3毕业论文的“真题真做”
  毕业论文的选题全部来源于实习岗位(有些实习规模较小的岗位不便于人力资源选题,可从行业和区域中选题),必须联系本企业(行业或区域),选取案例,设计问卷,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项工作由专业导师负责,企业导师协助共同指导。
  4.3.4有效的“巡查”制度
  以职业导师为主体,组织专业导师定期(一年至少巡查每个实习点6~8次)和不定期地对学生实习岗位进行巡查。主要包括:落实实习岗位及其变动情况,走访了解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座谈了解实习生实习过程的思想动态,提出实习要求,检查“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填报情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8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