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庆蓉

  [摘要] 中国的国际化使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但随之产生的中英双语标识错误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本文在直面这一现象及影响后,剖析了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的特点及分类,并从翻译理论、语言学及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纠错的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 Chinglish中英双语标识错误
  当英语老师们日复一日地站在讲台上语重心长地警示学生作文中的 “Chinglish”时,当人们在大街上、旅游景点除处、宾馆饭店里笑话 “Chinglish”时,当“Chinglish”(中式英语)在全球语言监听会公布的全球最流行的十大词汇中时排行第四时,当2008年奥运会一天天走近时,我们对中英双语标识中的错误现象越来越关注,对于错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于错误的纠正也感觉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从从翻译理论、语言学和社会学对中英文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及不良影响、错误分类及订正、纠错方法及原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讨论及分析。
  
  一、中英文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及影响
  
  1.现象严重
  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游在各省的风景旅游区,吃在风味各异的饭店餐馆,当笔者惬意地享受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时,作为英语语言工作者,同时还不时的感受到了不小的尴尬与失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人们的思潮与国际接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际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到中国旅游、投资,英语越来越进入到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大到学者专家,小到普通市民,都开始学习英语,使用英语,英语标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英双语标识中的英文错误引起的不再仅只是老外的疑惑与笑声,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不满与抱怨。
  在各大中小城市,只要我们有意留心,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英语标识错误就会不时映入眼帘。几年前,武汉洪山广场接待一批珍贵的客人,其中一位女士看到垃圾箱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很高兴中国的环保意识已与国际接轨,可惜走上前仔细一看,“可回收的”是“recycled”,而“不可回收”的英文标识竟然是“not able recycled”。日前笔者到武汉东湖游玩,归来途中发现一处栏杆外的标识牌赫然是“Please Don’t Climbing the Handrails”。而见诸报端和网络的各类英语标识错误更是不胜列举,所引起的反响不仅来在民间,更来自各大企业,直至各级政府。
  2.影响不良
  有些长期居留中国精通中文的外国友人表示,对于已经熟悉中文并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来说,理解那些蹩脚的Chinglish,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反而倒是一种新鲜有趣的感受。但不标准的Chinglish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指示牌上,尤其是交通指示牌,真的会给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带来不小的麻烦。
  一份最近对数十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学生曾注意过双语标志牌上的中英文互译,其中大部分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曾使用过那些不规范的Chinglish。“像‘小心滑倒’、‘禁止入内’这些标志牌上出现的英文短语一般都是很常用的,可我们的英语课本上却很少出现,所以我们学着用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否正确。”一位高中学生如是说。英语初学者会对公共标识牌产生信任感,错误的英文标识也会让初学者自然而然地模仿,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城市国际形象是错误英文标识产生的最大弊端。外国人看到蹩脚的英文,一种感觉是不懂,英语提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种感觉是看懂了,同时也会感到竖立标牌的国家缺乏教育,对中国人使用外语的水平产生质疑。第二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公共英文标识的纠错工作的戴宗显教授认为:“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不好,一个城市的硬件做得很漂亮,大厦林立,但公共标识牌出现那么多错误,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软件没有跟上。”
  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及旅游景点区的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给国际友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和中文标识错误一样,也给我们的后代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中英双语标识错误原因及分类
  
  事实上,并非所有Chinglish都是错的,例如(意为“好久不见”)这个典型的从中文到英文一个字一个字对应着翻译过来的Chinglish的表达,就已经成为标准英文词组。类似的例子在华人融入英语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何止一个。“Chinglish”其实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像“long time no see”那样产生于汉语思维又能在英语中充分达意的表述,依据Odlin(1989)在《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中所定义阐述的,这可以看作是英语语言变迁的一种形式,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另一种则是不达意和错误的,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误导并导致偏差,它们应当被订正并加以规范。
  错误的Chinglish广泛地出现在各种中英双语标识牌上,有着其历史及社会原因。根据其特点及订正思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基本错误,如拼写、语法错误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英译的基本错误,如拼写、语法错误,是最容易辨识、也是最低级的错误,不过因而也是最容易避免和订正的。
  某饭店的菜单封面上印了一个大大的“weicome”,字母错误;某娱乐休闲中心,硕大的招牌上印了一个不伦不类的“EnterTainment”,大小写错误;某公园栏杆上挂了一个大大的警示牌,上书“Please Don’t Climbing the Handrails”,动词形式错误;等等。
  2.英汉混杂,英语与汉语拼音交错
  英译文标识中时而英语时而汉语,英语与汉语拼音混用,主要出现在道路指示牌上,主要是缺乏统一规范造成的。
  北京多处道路指示牌汉语同义,字母标注有时用英语,有时用拼音。如新东路译为“Xindong Road”,“road”为英文表“路”;而朝阳北路则译为“Chao Yang Bei Lu”,全部为汉语拼音。更有甚者,朝阳北路仅隔几百米的路段上先后出现“辅路”的两个不同指示牌:一为“fulu”,另一为“service road”。
  3.死译硬译,逐字翻译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的英译文的死译硬译,逐字翻译的错误是不了解、不熟悉、不顾及英语语言体系及文化所衍生的、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物。
  某移动营业厅“业务受理台”被译为“Business Reception Desk”, 实际上译为“Business Reception”即可。某车站警务工作站的标牌写着“Police Affairs Station”, 辞不达意,恰当的表达应为“Police Station”,简洁明了。某商店营业时间“Opening hours”被硬译为“Business Time”,某机场取行李“Luggage Reclaim”也被死译为“Claim Luggage”。
  4.不合习惯,不合规律,不合情境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英译文表达不符合表达习惯,不符合表达规律,不符合情境的错误是最难避免,最难意识,也是最难纠正的。
  有旅游景点“游客止步”译为“No Visitors”,太生硬,且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常用表达为“Stuff Only”。有医院“无烟”标识译为“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is Hospital”,太严厉,且不符合标识简洁的特点特征,提示性的公示语为“Smoke Free”。中国吃饭的地方多,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大多译为“Hotel”,在许多外国人看来,“Hotel”应该是上一定档次的,可以住宿、提供饮食的地方,而那些常见的普通餐馆应该叫做“Restaurant”。
  
  三、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纠错方法及原则
  
  拼写和语法之类的基本错误,有的是因为翻译工作人员水平有限,能力不够,有的是因为排版印刷人员失误,有的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不够认真。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标识语言有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国外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来做这项工作,比如交通部门就有专门的使用语言,同时下达使用手册,在商品分类中也有特殊的标识语言。如果我们国家统一规范,坚持聘请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活,并全权全程负责,相信这样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杜绝。
  道路标识上的英汉混杂不清的错误,从语言本身来说,统一标准,规范操作,并把统一的标准推广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问题便可得到基本解决。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为来自不同语言国度的世界各国人民搭建一个无语言障碍的体系,也可以用图形和图画来代替文字。虽然这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但不失为跨语言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死译硬译及逐字翻译方面的错误,很明显是翻译人员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缺乏专业知识所致。还有很多人受我国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影响,所学课本脱离生活所致。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翻译人员的水平素质,也是减少中英双语标识牌中表达错误的长远大计之一。
  不符合英语习惯、规律和情境所造成的错误,要求翻译者不仅掌握语言,也要了解文化。同时我们需要的除了业内人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使这一庞大的工作体系得以运转。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在中英双语标识的纠错及规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果能将成功的范例推广到全国,并进一步加强其专业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其社会意义及历史意义将是积极深远的。
  参考文献:
  [1]金圣华: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2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