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整合视角下“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园贷”从产生至今不过短短数年,但其破坏强烈、变种迅速、隐蔽顽固的特性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校园贷”持续危害学生、家庭、学校,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问题迫切需要有效、合理的模式来解决。协调社会体系中分化的不同群体 -政府、学校、市场、媒体、公民五者成为共同体,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通过利益、文化以及制度三大整合机制来共同实现的社会整合或将成为预防与干预“校园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整合;校园贷;预防与干预
  近年来,一些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降低贷款门槛、隐瞒高额利率等手段,诱导学生频频落入“高利贷”陷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校园贷”平台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滞纳金、违约金,诱使大学生随意贷款,最终却要偿还相当于贷款本金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息或者滞纳金,其中不乏有平台使用非法手段催收欠款,比如诋毁名誉、骚扰恐吓、威逼抵债等等,使借款大学生的身心饱受摧残,严重的甚至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针对校园贷乱象,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整治打击力度。尽管如此,“校园贷”依旧屡禁不止,甚至变相发展出新种类持续扰乱校园秩序,危害社会,因此寻求有效途径整治“校园贷”乱象,十分必要。
  一、“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现状与问题
  2017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网贷业务,“校园贷”因此被暂时叫停。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再次声明小额借贷企业不得面向在校学生、无还款来源或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提供借贷撮合交易。
  “校园贷”恶性事件的频发及恶劣影响也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许多高校也着力开展相应的整肃行动,净化校园风气。例如利用思政教育课堂、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等途径向学生传递“校园贷”的危害并介绍相关的预防手段;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积极联手排查“问题”学生,发现情况时,及时通知问题学生家长并联系公安部门,在向该生了解情况加以教育的同时也尽快阻断其对其他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良影响,尽量使得事态不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就目前我国对“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现状来看,“校园贷”在政府与高校加强监督管理后貌似恢复了平静,但实际上屡禁不止,并且存在严重问题:暂停网贷机构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网贷业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贷”变相成为“整形贷”、“培训贷”、“套路贷”等其他不良贷款持续危害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重“堵”轻“疏”,忽略大学生的资金需求,缺乏与大学生的真正互动;未重视“自律—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
  二、“校园贷”屡禁不止的原因探析
  从市场方面来看,加强管制之下,正规网贷平台很早就停止了面向大学生的贷款业务,但是依然有不少私人小贷公司仍在开展“校园贷”及类似贷款业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小贷公司难敌暴利诱惑。许多小贷公司专门在高校附近寻找客源,甚至大量雇佣已借款大学生发展“下线”抵扣部分债务,这种渗透式营销的成本不高,获客容易,再反观借款大学生实际产生的超高利息、天价滞纳金轻松为这些小贷公司带来巨额收益,实为暴利。此外,目前针对“校园贷”的立法尚未完善,整治“校园贷”市场执法难度较大。在我国,由借贷关系引发的问题现行的司法解释与处理主要依据《民法》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校园贷”都是大学生自愿参与其中产生借贷关系的,披有合法外衣,若是催收环节隐蔽、不过分,即使报警警察也难有执法依据,所谓的“严管”对于违规操作企业的震慑实际上微乎其微。
  从媒体方面来看,主流媒体对于“校园贷”及其相关的大学生过度消费等报道在论调上一贯积极主张管治,倡导大学生拒绝不良贷款,树立正确消费观。然而在众多社交/社区自媒体平台上,许多不乏大学生追捧的“大V”、“网红KOL”却持续传递“年轻人贷款消费、超前消费不是罪,及早拥有大牌服饰鞋包、奢侈美妆护肤整形产品及服务、华丽珠宝、高档3C数码甚至豪车加持的精致生活方式才是硬道理”的不正消费观。这些自媒体平台上不仅堆砌着看似日常生活分享实则消费品营销的推文与视频,还充斥着众多信用贷款容易、渠道多的宣传广告,这一方面助长了大学生过度消費的不良习气,另一方面也为其接触“校园贷”推波助澜。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该群体收入普遍来自家庭成员的给予,相当有限,其中一些人易受他人影响、虚荣爱攀比、自制力差。这些大学生,申请到信用卡的概率低,向熟人借钱又觉得没面子,而各种形式的“校园贷”门槛低、放款快,大学生们自然很容易就被吸引,当然,还有少数受害者是由于自身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而遭他人窃取关键信息被迫卷入“校园贷”的。多数情况下,参与“校园贷”的大学生借款金额在1千元到1万元之间,这些钱到期之后,连本加息至多十几万元,基本上不存在借款者家庭无论如何都还不了钱的情况。而借款大学生在遭遇暴力催收甚至“裸条”威胁时,最为惧怕的是催收者骚扰其老师、同学、朋友,到处发布带其头像真实或合成的“不雅照”等操作,害怕一切有损自己颜面之事,多数时候,他们及其家长宁愿还款息事宁人也不愿拿起法律的武器来对抗不公,生怕事情闹大其名誉与前途毁于一旦,间接导致众多“校园贷”公司至今仍持续活跃,有恃无恐。
  三、“校园贷”预防与干预路径的探索——社会整合视角
  “校园贷”滋生并且屡禁不止的原因与社会体系中分化出的多个主体:政府、学校、市场、媒体、公民有关,协调五者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通过利益、文化、制度整合这三种机制共同实现的社会整合机制加以实践,或将成为“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有效路径。   利益整合,代表着利益的协调、均衡、和谐的趋势,强调的是主体利益的共同性,这种基于主体利益之间的利益共同性,把不同的利益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消除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1]利益整合的目的是使社会分化的各群体的利益整合功能最大化,要把社会体系中的各群体作为利益整合的对象。针对“校园贷”的防治进行利益整合,首先考虑的是明确各相关群体利益,大致梳理如下:政府 -社会稳定;学校 – 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校园秩序;市场—企业盈利;媒体—成为信息主渠道扩大影响力;公民-大学生的资金需求被很好满足,身心健康。其中,应将政府作为利益整合机制的主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共商模式,在该模式下,一方面,学校、市场、媒体、公民作为行动者会受政府带动按其自身角色行事;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利益共商,驱动其他群体服从指挥,能够使社会行动不偏离基本秩序,这在利益整合中起关键作用。
  文化整合是指在意识形态里进行的思想性整合,是对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文化整合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把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比较好的协调起来。文化是一种隐形的力量,通过影响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系统从而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平台迅速兴起,各类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速度也更快,其中一些负面信息与观点的散播,对于人们特别是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不良影响甚大,因此,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一种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与根植是关键。针对“校园贷”的预防与干预进行文化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这一主导价值观的确立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广泛的社会认可度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支撑,以此为切入点来解决“校园贷”的问题,易于达成包括市场、媒体以及公民等社会群体对于道德观、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的共识,或将进一步促成市场自律、媒体自律、公民自律,各社会群体自觉对照自身义务与责任规范行为准则。
  制度整合,是指对社会体制的一种调整,使社会统一、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强调制度整合,力求得到各方支持与配合来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结合“校园贷”的防治进行制度整合,權威的强制性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必不可少。涉及“校园贷”的不同社会群体,有着自身不同的利益出发点与不尽相同的价值观,针对“校园贷”立法,是对不同社会公众群体的强制性行为约束,也是平衡各方利益,保证大家共同生活质量进行制度整合的起点。这种制度规范进而促使道德舆论的形成,价值导向的功用提升,让人们做出符合制度的行为,禁止违反制度的行为,也使多元价值观最终得到有序整合- 市场、媒体、公民等群体在制度规范下恪守法律法规,约束各自的行为,共同抵制“校园贷”的未来可期。
  由此可见,通过实践利益、文化以及制度整合机制实现的社会整合理论,找到协调政府、学校、市场、媒体、公民价值观的路径,在“校园贷”的预防与干预问题上显得尤为贴切。“校园贷”的预防与干预,不仅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引领其他各群体的利益表达,还需要在全社会确立与根植一个正确的主导价值观,更需要一个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强制性社会规范制度。
  “校园贷”的不仅是一个校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其预防与干预,政府、学校、市场、媒体和公民五者间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履行应尽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当各群体都完成好自身角色的任务时,把彼此整合起来会使得解决问题的功效最大化。
  就“校园贷”市场目前来看,其自身并不自律而是在野蛮生长。政府作为“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主体,在金融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定、采取法制手段等方面是有权威且有震慑力的,应尽早针对“校园贷”立法,严惩市场上进行不良借贷交易的企业。此外,还要让媒体整个金融市场来弥补政府的不足,“校园贷”的兴起与持续发展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资金需求未被很好满足的事实,但这些资金需求是大学生的刚性需求还是被营造出来的需求,这首先是媒体应该反思的问题,媒体有责任传递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而金融市场在应对大学生的资金需求时,也有义务针对这一群体开发设计相应的产品,以正规渠道来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问题,缓解政府的压力。学校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其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财商”的义务,应尽早、全面的开展大学生的“财商”教育。而在目前我国 “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过程中有一个群体依然缺位-家长,“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来自家长的影响占比很重,如果家长有意识地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树立良好的消费观、价值观,那么他们长大后陷入“校园贷”一类不良贷款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结语:
  “校园贷”久治不除,不仅持续扰乱校园秩序,更是贻害社会,因此,其防治不应囿于校园,而应举全社会之力。实践围绕法治,结合民主的社会整合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引导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实现政府、学校、市场、媒体、公民五者的良性互动或将成为预防与干预“校园贷”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斌. 我国微信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李婕娜(1987-),彝族,四川会理人,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4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