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河流域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瑞娜 唐德善

  [摘要] 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概念,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解释了指标内涵,以期对辽河流域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 防洪体系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协调发展
  
  一、引言
  
  洪水灾害,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最大威胁之一。辽河是我国水灾较重的河流之一,洪灾历来频繁而严重。1949年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随着干流上最大的控制性水利工程石佛寺水库的建成,辽河流域的防洪系统已基本完善。但是防洪体系还不够完善,防洪标准还偏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流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有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已建成的防洪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它能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就需要定量计算防洪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从数量上来回答,而定量评价的前提就是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的本意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描述了系统内各要素的良性相互关系。协调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系统间或系统内要素的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按照协调原理的要求,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三、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内涵说明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这些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才能推动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向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系统:防洪、社会、经济系统。从理论上讲,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现,因此本文主要遵循针对性、区域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数据可得性等原则来选取指标。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辽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和指标选取原则,选取了49项指标,具体如下:
  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科教文卫、社会结构)16项指标。人口发展指标包括:年末总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民生活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均用电量;科教文卫指标包括: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口医生数、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社会结构指标包括: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镇化水平。
  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经济总量、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13项指标构成。经济总量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第一产业指标包括: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第二、第三产业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非农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防洪系统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工程效益)20项指标构成。工程措施指标包括: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达标率、江河Ⅰ、Ⅱ级重点堤防达标率、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已建水库防洪总库容、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座数、防汛岁修投资占GDP比重;非工程措施指标包括:水利信息化指数、防洪知识普及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防洪政策法规配套情况、河道管理能力、洪灾保险补偿比例;工程效益指标包括: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有效灌溉面积率、堤防保护人口比例、堤防保护耕地面积比例、堤防保护财产比例、防洪工程占地面积比重、洪水灾害损失率。
  
  2.评价指标内涵说明
  (1)社会系统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科教文卫、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考察社会系统,具体又细分为16项指标反映了流域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人口发展指标反映了流域内人口发展情况,而人口与防洪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制定的城市防洪标准主要依据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来分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高低。
  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防洪体系有力地保障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人民生活指标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以及居住情况。科教文卫指标反映了人民接受教育的情况和医疗卫生情况。社会结构指标是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程度。
  (2)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经济对防洪的影响至关重要,经济发展必然要对防洪保障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也为防洪设施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条件。一个地区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洪中,防洪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和规模,以及当地政府富裕程度等。通过经济总量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对防洪所要保护的经济总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标体系分别反映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结构构成情况。
  
  3.防洪系统指标体系
  防洪的建设主要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来进行,而从系统评价的角度看,需要同时考虑防洪所产生的效益,因此,本文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防洪工程效益三方面来反映防洪系统发展情况。
  (1)防洪工程措施指标。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达到规定防洪标准的城市个数或有防洪任务的城市总个数×100%。辽河流域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是:赤峰、通辽、辽源、四平、铁岭、盘锦、沈阳、抚顺、辽阳、本溪、鞍山、营口。目前,这些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仅为30%左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的防洪保护区面积/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00%。辽河流域现阶段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仅为50%左右,而荷兰的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大于90%,差距还很大。江河Ⅰ、Ⅱ级重点堤防达标率=符合I、II级江河重点堤防标准的堤防长度/I、II级江河重点堤防总长度×100%。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和防汛岁修投资占GDP比重分别反映当年防洪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情况和防洪工程维护情况,该指标值的高低还可以反映出当地政府对防洪建设的重视程度。已建水库防洪总库容和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座数反映了水库防洪能力的大小和水库防洪能力的可靠程度。
  (2)防洪非工程措施指标。非工程措施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少洪灾损失的工作。本文选取水利信息化指数、防洪知识普及率等指标反映防洪非工程措施情况。其中,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3)防洪工程效益指标。防洪属于除害事业,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防洪效益主要体现为保障社会经济安全,即主要考虑保护人口、土地和财产等安全,故本文选取了堤防保护人口比例、堤防保护耕地面积比例和堤防保护财产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水土流失治理率主要反映了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辽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一直很严重,根据水利部2002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统计,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21000km2 ,占流域面积的55%。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库、河闸及河道淤积,使防洪标准下降,所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洪涝灾害损失率说明了洪涝灾害损失情况,从而反映了防洪体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效灌溉面积则反映防洪在农业灌溉方面所产生效益。防洪所产生的效益既有正面效益,也有反面效益,防洪工程占地面积比重就是个逆指标,反映防洪的负面效益。
  
  四、结束语
  
  辽河流域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基础设施众多,是辽宁、内蒙古、吉林三省(自治区)的工业基地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保障该地区的防洪安全对三省(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生洪灾,不仅严重影响流域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波及国家能源化工等基础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长期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辽河流域防洪体系对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乃致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因此,本文对辽河流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隋映辉:协调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20~21
  [2]张于: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J]. 人民黄河,2003,25(11):4~6.
  [3]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 辽河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M]. 2005,3:133~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