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抑制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返贫现象也在不断地增加,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扶贫的基本方略。现阶段,农村返贫现象呈现地域性、严重性、反复性等特征。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防止返贫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以及农村返贫原因,并且提出了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抑制策略。
  關键词:精准扶贫;农村返贫;抑制策略;精准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2.3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防止农村返贫现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防止返贫,不仅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促进农村贫困人员及时摆脱返贫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返贫的原因有很多,因此,要根据返贫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
  1 我国农村返贫现状
  1.1 返贫现象呈现地域性
  在当前农村返贫现象中,还存在返贫现象呈现地域性的特点。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还有很多农村贫困地区出现返贫现象。我国地域广大,并且农村贫困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条件的因素所造成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虽然有返贫现象,但只是个别农户的问题。而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低,贫困面积较大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返贫率高的地区往往出现在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因此,造成返贫现象呈现地域性。另外,返贫现象严重的地区是西南和西北地区,甚至很多地方出现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情况。
  1.2 返贫现象严重性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反贫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返贫现象也在不断地加重,并且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也在不断地增加,而且返贫现象呈现严重性,返贫率越来越高。并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由于西南和西北地区返贫的分布不均匀,生活条件好的地带,返贫率低。在少数民族的偏远地区,返贫现象也在不断地加重,主要是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恶劣,加上偏远地区教学水平有限,人的素质也相对较低,对返贫现象没有正确的认知,从而造成贫困地区的返贫现象比较严重,而且返贫率较高的地方,主要是老人和小孩较多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温饱标准逐渐降低,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很多农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加之身体健康状况差,从而造成返贫现象越来越严重。
  1.3 返贫现象反复性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返贫问题除了严重性外还具有反复性,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的返贫现象出现的次数比较频繁,返贫现象往往来得很快。很多脱贫户没有正确认识到返贫对自身的不利,缺乏一定的抗贫能力,同时其基本素质也有待提升。我国返贫现象反复性主要出现在经济基础较差的脱贫户中,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脱贫农户缺乏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在受到某方面的因素影响时,就会出现返贫现象。不仅造成我国脱贫的效果不理想,同时也容易造成取得良好脱贫效果的家庭返贫。现阶段,可能返贫的人口也在越来越多,还占着很大的比例,而且返贫户身上普遍存在着身体健康状况差、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等个人问题。
  2 农村返贫原因
  2.1 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农村返贫主要原因之一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自然条件和环境较差的农村地区,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农村的农作物产量低下,并且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虫灾等几种灾害性气候。自然灾害来的快,很难在自然灾害来临前有预知,在通常情况下这几种自然灾害会一同出现。此外,除了受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返贫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一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抗灾和防灾能力。农业对自然条件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受自身经济条件影响,很多农民缺乏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很多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不仅造成农村脱贫效果不理想,同时也使农村返贫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2 基础设施薄弱
  在当前地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贫困户脱贫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阶段,很多农村返贫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交通、通信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而且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很多贫困县的乡镇当中,还存在未通公路的问题,很多地区还没有医疗卫生院,而且很多极贫人口还在等待移民和搬迁。因此,基础设施薄弱农村返贫原因之一,并且在扶贫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加之很多农村贫困人口缺乏对设施的保护意识而毁坏,使得刚刚脱贫的地区,不仅对脱贫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又面临着新的返贫问题。
  2.3 农户投资项目统一规划不够
  目前,扶贫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贫困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扶贫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缓解贫困目标的矛盾。其中,农村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户投资项目统一规划不够。主要是由于在扶贫实践中,很多地区的扶贫到户战略受到扭曲,对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往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农户投资的项目也缺乏统一规划。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以盈利为目的,相对带动农户经济发展而言,更想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企业自身发展和员工当中。因此,农户在投资项目过程中,缺乏企业的正确带领和指导,也没有完善的专业技术进行支持和引导,通常是由贫困农户自己选择投资项目,由于自身经验和实践不足,造成所投资的项目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从而造成农户的粮食和相关产品销售不出去。而且也没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收购。最后贫困农户只能以低价售出,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不仅对扶贫起不到大的作用,同时又不利于农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农业产业化。
  3 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抑制策略
  3.1 优化精准识别
  在进行农村返贫防治过程中,要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做好农村返贫防治的工作。首先,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防治过程中,要正确识别即将陷入贫困线边缘的人,同时还要对已经返贫的人口进行有效的甄别,从而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动态性。其次,在优化精准识别时,要能正确发现造成农村返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造成返贫现象的原因主要由于贫困人口与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要正确识别农村人口返贫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农村返贫人口的自身因素,即能力缺失返贫,主要是因为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缺乏对市场风险能力的抵抗和认识技能,从而能够及时且正确地掌握农村返贫现象,制定有效的精准帮贫政策。   3.2 改革精准帮扶
  除了要对返贫人口正确识别外,还要正确意识到帮助贫困户进行经济扶贫,不能从根本消除贫困,还会从健康贫困、经济贫困等方面使人口难以彻底摆脱贫困。因此,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防治方法,首先,要改革精准帮扶策略,要注重贫困人群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提升贫困户的自身能力,才能通过自身的能力去防治返贫,可以通过为贫困户赋予相应的系统化权利,从而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促进“主体供体一载体”三体均衡到可持续扶贫模式。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趋势,同时又能使精准扶贫在注重扶贫方式的过程中发挥效用的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其次,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防治措施,还要注重解决暂时性贫困,从而有效避免将其演化为持久贫困。最后,要加强造血式扶贫,努力提升财富内生能力,为贫困户制定相关激励与刺激的政策。转变贫困户以往对于政策的过度重视,从而有效降低农村经济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同时在改革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贫困户到新民教育,促使贫困户意识到防止返贫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抑制农村返贫问题。
  3.3 创新精准管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抑制方式,可以从创新精准管理入手,利用大数据管理好脱贫人口。现阶段,很多农村脱贫人口还缺乏抵抗相应风险的能力,因此,政府管理机构可以出台扶持脱贫人口的相关政策。要健全对脱贫人口返贫预警的机制,通过返贫预警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返贫。可以将农村脱贫人口进行有效管理,对处在返贫边缘的脱贫人口要加大管理和帮扶,同时可以建立个人申报、第三方机构核查以及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的返贫预警机制。通过创新精准管理,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对防治返贫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返贫问题。
  3.4 建立精准考核
  在进行返贫现象的防治过程中,除了要创新精准管理外,还要建立精准考核机制,从而进一步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有效防治农村返贫问题。宏观上,政府要加大巡察力度,可以不定期派出工作组对扶贫工作进行巡察。中观上,省级和县级也可以对返贫工作进行抽查和考察。微观上,可以让乡、村、户之间进行监督和考察,要充分利用扶贫干部工作的优势,组织农民和相关社会组织对返贫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不仅能对贫困户和贫困村信息进行及时查询和项目跟踪,同时又有利于预防返贫情况的发生。
  4 结束语
  在精准扶贫中防治返贫,不仅对解决返贫问题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在社会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农村返贫问题的主要原因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而有效防治返贫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琪,王庆.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以湖北省W区L村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7 (06):45- 50.
  [2]林闽钢.在精准扶贫中构建“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16 (2):20-22.
  [3]范西川.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返贫治理对策研究[].中共重庆市委党 校,201 7.
  [4]李鵬,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 (2):26- 33,54.
  作者简介:杨晓莉(1977-),女,汉族,籍贯:山东临邑县,学历:博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现代社区管理,社会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9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