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模式,集中体现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相较于传统的欧美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推动下,东亚经济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东亚经济的兴衰势必会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影响。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消除东亚经济合作障碍,实现东亚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 东亚 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 发展模式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的主题,两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繁荣兴衰。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成熟,其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功能持续显现,并逐步发展成为各国加强对外经贸关系、加快产业结构高速发展及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的局部性实践和阶段性探索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更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行表现,而在这一轮的区域经济合作中,东亚区域的合作发展尤其迅速。
  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发展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逐步实现融合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虽然在新的全球经济体制下,各领域之间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各区域经济之间的融合仍然面临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和限制。为此,各经济体之间开始了以地理区划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东亚各国之间也借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区域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主要的趋势之一。东亚是全球众多经济板块中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區域,同时也是世界贸易及投资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伴随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与家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亚作为重要的经济重心之一,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思路由来已久,更是东亚各国对经济未来走向的美好愿景。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
  (一)东亚经济的早期探索阶段
  东亚地区早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于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为抵御外部的各方面威胁,东亚各国于1967年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通过联盟的方式为地区的安全提供保证。20世纪70年代,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的经济的发展,东盟各国之间的合作模式也逐步向经济和环境等领域深入。该联盟作为亚洲当时最早的区域性组织,尤其是在经济合作领域,可以说是东亚地区实践的重要开端,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政治局势及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东盟不仅要面临政治体制转变的压力,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合作关系;加上东盟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受到了广泛的批评,进一步加快了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进步伐。在1990年的东盟第22届经济部长会议中,泰国首次提出东盟自贸区(AFTA)的发展建议,并在第23届经济部长会议中获得通过。1992年的第4届东盟首脑会议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普惠关税方案协议》。
  (二)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格局,为各国的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东亚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冲击,尤其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让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一阶段,APEC未在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作用,显示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部结构不够紧密,尚无法有效地抵御外部投机者的冲击。在此后的数年间,东亚各国不断加强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主要表现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及共同市场等方面。
  在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推动下,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的首次非正式会晤,标志着“10+3”经济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在“10+3”框架下的对话和磋商已经逐渐深入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开启了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的大门。同时,在不断的合作模式变革下,逐步形成了东亚13国的地区合作机制,即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的3个“10+1”合作机制。与此同时,东盟同时还在寻求诸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合作,如2000年,在中国—东盟领导人第四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拟建成一个覆盖18亿人口、贸易总量超1.2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自2005年起已经达到7000件商品全面减税,并在2010年1月对产品实现了90%的覆盖,实现了零关税,这也标志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政治文化差异引发合作障碍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东亚经济环境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崛起,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角色也愈发重要。在经济日益变化的今天,各国在经济战略上的差异势必要求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加以重新界定。以中国—东盟的合作而言,其共同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只有东亚国家参与的自由贸易市场,即囊括了东南亚、东北亚等国,并在时机成熟时吸纳更大范围内的国家。而对于同样处于重要地位的日本等国,同样也希望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经济合作圈,甚至包括澳大利亚、印度等在内的“大东亚经济圈”。然而,东亚各国之间在政治体制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文化、宗教、民族、语言及价值观等层面。这使以东亚区域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进程,让东亚的经济局势陷入了极为复杂的局面。
  (二)经济差异导致的非均衡性
  东亚虽然在近段时间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逐步形成,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性,使其经济合作组织状态松散,难以与传统的区域经济组织相比拟。各合作成员国之间缺乏相互依赖的基础,民族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水平等因素,都让国家的权力让渡难以实现;加之域外国家的干预和阻碍,使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受限。2017年,亚洲开发银行对区域合作和一体化(RCI)指数进行了衡量,其结果显示,欧盟RCI指数达到了0.617,远远超过了亚洲的0.448。从这一衡量结果可以看出,亚洲与欧盟的一体化差异较大,仅仅在贸易与投资方面较为接近,但在内部的核心机制层面仍然相距甚远。为缩小东亚经济体制上的差距,东亚开始积极地推进“10+3”和3个“10+1”的发展进程,积极在区域经济中寻求国际平衡。然而,在各种合作机制中,受各国经济体之间的国家意志、经济差异等影响,其实效性并不明显。在东盟的多种合作模式下,仅单个国家与东盟之间的自贸区建设相对顺畅,而其他的多边体制下的贸易合作推进速度迟缓,未能在实际的经济合作中产生应有作用,而这也成为一体化核心制度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探索
  (一)坚持东盟中心地位,寻求平衡包容的一体化合作
  东盟作为东亚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合作模式,是实现地区主义和国际政治相互妥协的基础,为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目前,国际经济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步伐放缓,国际经济格局也面临诸多考验,这一形势也使得东盟的经济地位不断增强。但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下,东盟要想寻求更为平衡和包容的一体化合作模式,就必须坚持以东亚一体化为中心,不断以合作共赢的创新思维,提升竞争力、信誉度及区域贸易水平。首先,制定更高水平的承诺目标。为提升东亚共同市场所需要的基本信誉,以便为提升东盟国家的利益获得,东盟合作组织应切实结合发展实际,推动区域贸易谈判的进程,在满足经济一体化结构的同时,为不发达成员国提供更灵活的选择。其次,推动“10+N”模式发展。为取得更快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东盟应当充分加强与中日韩等国的区域性合作,依靠各领域的合作优势获得更强大的外部支持。
  (二)加强制定EAEC建设蓝图
  基于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和经验,EAEC建設可以参考“AEC2015”和“AEC2025”制定相应发展蓝图。从实践的经验中进行思考,可以依据“10+3”的合作模式,各国指派代表组成联合工作组,以便综合各方的实际诉求和利益,明确到2020年或2025年要取得的主要成果,为东亚地区一体化指明方向。此外,东盟应加强自身机制的完善,建立全面高效的监督机制,以推动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并通过承诺的方式为优化东盟的内部结构发挥关键作用。
  (三)加强现有机制的合作以形成合力
  为满足EAEC的建设需求,在东亚经济一体化模式下,应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尤其是“10+3”的合作机制的完善。它不仅是东亚实现各领域共同体的关键,还是东亚合作机制向EAEC目标迈进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应发挥中日韩合作的优势和潜力,利用合作机制促进各合作国对东盟的关注与支持,以便进一步缩小区域内的差距,推动一体化发展布局的形成。另一方面,借助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建设,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合作,加强东盟与自贸协定伙伴之间的合作,推动双边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东盟在塑造地区经济合作框架的能力。在东盟区域合作上,也应该推动各方在经济合作机制上的发展,帮助东盟最不发达成员国增强其执行区域协定的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帮助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四)以功能性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东亚地区由于长期存在的政治体系、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要实现以政治衡量的制度性合作之路注定是漫长的。因此,东亚区域内国家应加强重点和关键领域上的功能性合作,在推进如RCEP、中日韩FTA等合作的制度化基础上,还应加强经济市场的融合与发展,推动共同利益的实现。首先,加强东亚互联互通。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需的支持,既可以选择来自中日韩的援助,也可以由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以及“丝路基金”等实现合作,以保障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MPAC)的实现。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更为MPAC提供了多元化的互补,深入推动贸易、投资和人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要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在地区开发性金融领域,应鼓励建立更多的渠道为发展项目融资。同时,应加强现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以及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间的合作,为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项目作出贡献。
  六、结语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变革,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区域文化、政治及经济上都存在诸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一体化造成了阻碍。但基于东亚地区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合作为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必将是东亚国家的最终选择,通过各种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将进一步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因此,东亚各国只有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及本地区经济,加强自身在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的实力。
  (作者单位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
  参考文献
  [1] 余雪琴.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影响及地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3).
  [2] 刘中伟.东亚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走向[J].当代亚太,201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76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