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建设对紧密型医共体支撑作用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信息化建设是紧密型医共体内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一体化思路集合人、财、物、医资源,以标准规范设计运维,以智慧医院认证为手段,建立三项基本应用、七大中心和三项监管协同功能,从而形成较为科学、合理、有序的紧密型域内医疗体系。
  [关键词] 紧密型医共体;标准;认证;一体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23. 075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23- 0181- 03
  0      前    言
  2019年是省市县推进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开局之年。此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规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医共体内信息化支撑[1]对政策落实、体系构建、运维效果、调度监管等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是有效提高医共体卫生资源配置和使能,逐步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必要手段。
  1      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任务
  1.1   分级诊疗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患者对医疗服务体系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国家优化医疗服务体系需求的不断升级[2],需要信息化建设至少完成以下“3+7+3”功能。
  1.1.1   三项基本功能即“预约、转诊、会诊”功能
  这是分级诊疗基本功能,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手段。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信息系统,让群众的预约、转诊、会诊在医共体内全部通过信息系统流转,无须人工、电话等第三方干预或辅助。
  一是建立统一预约平台,将牵头医院和乡镇医院的医疗资源全部统一,将科室、专家资源按时段投入平台,并统一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健全多种预约途径和方式,如网站、电话、自助机、人工窗口、移动端及APP等,让医共体内外患者都能及时方便掌握并合理安排就诊信息。
  二是建立统一双诊转诊平台,即医共体内牵头医院和基层医院通过转诊平台,既能获取到双向医疗和床位资源,又能实时发起上下转诊功能,亦可以实现病人医疗信息实时调阅。这对于充分发挥各自医疗优势,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成为现实。
  三是建立会诊平台,因为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把医共体医疗资源、基础信息统一管理,把电子病历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统筹建设,所以患者医疗信息和医院医疗资源集中统一调用,这就能够真正完成会诊平台建设并高效利用。
  1.1.2   七项扩展功能即“影像、病理、檢验、心电、培训、示教、远程会诊”七个中心功能
  充分利用医共体建设契机,在医共体内部统一平台架构,让七个中心既“独立”运行,亦实现会诊功能,同时七个中心统一外联平台,对外提供标准数据接口服务,满足省市县人口平台等对接要求。
  影像、病理中心建设可以按以下架构规划,首先通过PACS系统将医共体内医院的医技资源全覆盖,让各医院医技科室通过PACS系统正常开展影像、病理等工作;其次利用区域影像管理系统,将牵头医院和基层医院影像资料统一存放,统一对外提供接口,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让患者直接从移动端、网站端或就诊医院获取结果,确保医共体内医技预约、转诊、会诊权威性、及时性;最后统一向医共体外如“云胶片、云影像”等系统提供外联平台和接口服务,满足各级各类平台对接要求。
  检验中心建设架构与影像中心规划类似,即先预选LIS系统支持本地端、区域端和云端三层架构,建成覆盖各医院检验工作LIS系统,保障检验业务本地化运行,再建设异地标本送检和异地查询打印检验结果功能,最后统一医共体内外提供接口,满足各级各类平台对接要求。
  心电中心系统已经在多地建成并正常使用[3],因此心电中心系统在医共体内有成熟案例作为参考,利用云心电系统,将医共体内所有心电设备接入系统,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诊断结果互联互通。这也能为院前急救、介入、胸痛、卒中中心提供诊断依据和赢得抢救时间。
  培训、示教和远程会诊中心建设是以远程会诊系统为基础,以会诊平台为依托,整合医共体内医疗卫生资源,将培训、示教等功能统一到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及互联互通。远程会诊系统架架构应包括信息应用、平台服务、数据中心、共享交换、系统对接、监控管理等,实现医医、医患及多方实时互动,做到小病乡村社区解决,疑难病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接受牵头医院专家服务。远程会诊系统要基于电子病历系统和全民健康档案系统,具备让专家同步调阅病人医疗资料功能。此外,远程会诊系统还应支持固定端和移动端应用,以“互联网+”提供预约服务、会诊服务、质控服务、调阅服务等。
  1.1.3   三项监管协同功能
  除满足医疗工作,在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考核管理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信息系统将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事务以“互联网+”为手段,紧紧将应用系统和应用数据统一,利用挖掘工具,挖掘数据价值,形成业务有功能、有流程、有结论、有反馈,达到全面监督目的。
  1.2   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17年版)》[4],分为五级七等;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5],分为0级到8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6],针对信息化应用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为0级至5级。   基于相关认证和评测标准的要求,建议医共体内开展信息化系统“4+3+2”标准认证工作,通过主动对标对表,高效推动完成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即以实现完善医共体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中心CDR建设为目标,依照医共体内医疗单位现状,在基层医院开展符合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4级,电子病历系统分级评价3级、智慧服务分级2级的标准的规划、建设工作,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用。
  1.3   拓展域内智慧应用范围
  探索智慧医院建设,丰富医共体内涵。按照智慧就医、智慧诊断、智慧治疗、智慧病房、智慧后勤、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建设规范,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网底[7],同步开展医共体内便民、便医、便管建设,开展医共体内如一卡通、统一预约、统一挂号、自助服务、移动支付服务等,全面提升群众、医务人员、政策满意度,为医共体管理提供精细、细致、科学、规范的信息支持。
  2      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原则
  2.1   平台建设坚持县乡村一体化顶层设计
  一是以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把牵头医院、基层医院、村卫生室的人、财、物、医资源统一;二是做好医共体内行政办公、公共卫生、运营管理等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拓扑结构、网络重构及容错监测的规划设计等, 为业务统一管理、系统统一运维创造坚实基础。
  2.2   坚持标准化数据治理
  标准化是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的基本要素,以标准化助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除医共体内基础数据字典统一外,所有业务数据全部在同一平台内流转,各项流程遵照信息系统流程流转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供扎实的数据存储、利用、交互基础。
  2.3   坚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原则
  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互联网+医疗”为手段,全面落实医共体内所有数据互联互通,上下贯通。
  2.4   数据安全支撑
  医共体内信息系统数量多、功能多、流程多,业务数据对稳定、高效、快速、安全要求高。基于此,建议牵头医院建设高标准标准化机房,对标信息机房等保建设2.0标准,全面开展三级等保测评和认证建设,保证数据、网络、机房、终端和应用的安全,为医共体信息系统安全的标准化运维提供保障。
  3      讨    论
  3.1   信息化建设内容重复现象不容回避
  根据相关医改文件,医共体内已明确业务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运维。如何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正在运行的信息系统,如何发挥医共体整体优势是一个棘手问题,因此建议以县级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为契机,做好顶层规划的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彻底从信息系统层面将人财物医资源统一,并统一向县、市、省各平台提供接口服务,有效降低重复建设给基层医疗单位带来负担,避免信息系统数据不能互联互通、上下不通的“孤岛”现象。
  3.2   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全面覆盖的条件尚未成熟
  目前相关技术尚处于探索和开发应用初始阶段,智慧医疗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优势尚未充分发挥[9],全面推广应用还需假以时日。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依赖信息系统有待开发和成熟应用范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CDR建设还不充分,因此建议采用边试点、边随访、边完善方式解决。待应用方案成熟后,全面在医共体范围内推广应用为宜。
  3.3   明确信息化建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信息化建设对医共体工作支撑作用是没有疑义的,正因为如此重要,运用资金量大、持续时间长、应用效果难以客观评价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目标明确,頂层规划、由简入难,先业务后挖掘等逐步推进,充分考量患者、医疗、管理方需求,把信息系统作为完成医共体工作的强力工具,避免过度追求信息化建设本身,却忽视信息化建设初衷。
  4      结    语
  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新模式下的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体系、业务运行机制和患者就医流程的摸索、总结和强化,是有效落实医共体内改革措施的重要手段,真正让紧密型医共体成为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庆胜,张学武.信息化支撑下的医防融合[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2):110-112.
  [2]牟宝华,陈勇德,鲁君敏,等.医共体下医院管理制度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8,16(6)2-3.
  [3]严比卓.基于全流程业务的区域网络心电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8,15(1):58-61.
  [4]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医院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17年版)[Z].2017.
  [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Z].2018.
  [6]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Z].2019.
  [7]宋创.一体化管理:强基层的一剂良方[J].中国农村卫生,2017(11):18.
  [8]严卓然.信息化应用,医共体的现在和未来[J].医师在线,2018,30(10):17.
  [9]卢喜烈,苗锋,应致标.新型医联体背景下的智慧医疗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8,15(1):66-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7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