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高质量技术性人才是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培养,将在校生送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提前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角色转换。而“双元”育人机制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优化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工科专业群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正是我们积极研究和探索“双元”育人机制的基础。
  一、“双元”育人机制的含义
  “双元”育人机制的模式因为在德国企业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被全世界借鉴学习,近些年被我国的很多企业和职业院校引入。所谓双元,运用到高职院校内,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在三年期学习中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其中一元是指在学校内接受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元是到企业单位的校外实训场所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参与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为就业做铺垫。
  二、实施“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双元”育人机制,综合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甚至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最大限度调用多方力量,促进校企合作,实现高质量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双元”育人机制能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平台和条件,企业实践,甚至企业宣讲都是很好的第二课堂。能提前给予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自主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教师师资队伍
  “双元”育人机制有效利用多方优势,校企师资共享。请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校内课程提供指导。将学校教师入企业进行岗位锻炼,结合企业先进技能和专业理论,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高。
  (三)优化企业人资结构
  “双元”育人机制可以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生,一是降低企业的招工成本,二是为企业提前人才储备,灌输企业文化,减少培养成本,优化企业人资结构。
  三、“双元”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着重点不同
  理論上,实施“双元”育人机制能实现多方共赢,但目前事实却是“校热企冷”。首先因为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将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锻炼,对于企业方而言,就业是双向选择,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很多企业仅仅将学生当作简单劳动力使用,和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生实习期间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校派教师进驻辅助,但是由于身兼校内工作任务以及学生较为分散等多重因素,不能长期驻扎在企业,因此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主要由企业承担。但另一方面企业无健全的实习生管理机制,导致很多实习管理过程流于形式,企业内指导教师参与度不高,管理较为混乱,容易责任不清。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大多毕业以后直接入职,虽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吸引力不够。从企业聘请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历丰富,但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师资培训,同学生接触时间短,了解不深入,流动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两者各有利弊,很难两全。
  (四)学生心态发生变化
  学生进企业实习以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心态也随之改变。实践过程中,由于企业工作时间、住宿条件、工作强度等和学校学习生活有一定差距,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会出现不服从管理、不遵守纪律,怕苦怕累等逃避甚至退缩离岗的现象。这些不稳定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麻烦。
  四、目前解决“双元”育人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扩大政策宣传
  实践证明,“双元”育人机制符合高职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但也发现,在这种形式探索过程中,因为学生、家长以及企业之间的需求有偏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矛盾和不理解。因此,需要加强对“双元”育人机制的正面宣传,借助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企业校宣等多重方式,提高家长、学生以及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获取多方支持。
  (二)实现多方共赢
  想实现“双元”育人机制的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首先,需要政府引导机制,对企业给予适当补贴,贷款优惠,协调多部门进行信息互通等;二要聘请校企双方、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合力监督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三要建成快速全信息反馈,建立学生、实习单位、学校多方联动的信息通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从学校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改善“照本宣科型”教师队伍。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进修,积极承担学生企业内实训任务,提升实践技能。其次,放宽教师队伍引入路径,设立破格录取模式,邀请企业优秀人才进入学校兼任外聘教师,甚至专任教师。建立考核制度,保障兼职教师的队伍稳定,减少教学事故的发生。
  (四)引导观念转换
  在“双元”育人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念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思想教育工作需从源头抓起,可通过邀请企业宣讲、名师课堂、优秀毕业生讲座等多种手段进行企业文化灌输和心理准备。针对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出现对工作类型、薪资待遇不满意,迟到早退、旷工等违反纪律的现象,要及时跟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到企业职工角色中去。
  五、工科类专业群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近些年提出的专业建设理念,通过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团结专业群内所有专业的力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师资力量、实训资源、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资源共享,降本增效,紧扣产业人才需求变化,更好服务地方经济。中国近期掀起了一番产业革命大潮,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职业教育面临着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对人才培养标准、理念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工科类专业群建设,是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思考和重视的新课题。   (一)人才需求量大
  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科类应用型人才,与当地制造业、新技术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对人才需求量大 ,愿意提供资金、场地、人员和技术的支持,甚至愿意设立订单班、冠名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前介入人才培养,为企业锁定特色人才。
  (二)促进多学科交融和新学科的建设
  工业经济体系发展,必然要求管理、营销、采购、人文艺术等其他文科类专业群具备新的内涵,同时,新的技术会诱发新的专业形成,如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专业应运而生,同时催生了一些工科和文科交叉的新产业,如数字创意、智能导游等,让人才培养更加蓬勃发展。
  六、工科类专业群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接地区产业群优化专业群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民办高职院校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专业规划中,通过提高师资、加强专业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助推专业和企业深层次合作,升级合作方式。同时积极完善工科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二)促进产业学院的建设,重構理论课程体系
  产业学院属于校企深度融合,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升级版。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属于工学结合,尚未达到深度融合阶段。学院组织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专兼职教师组建调研团队,深入到企业行业了解企业行业所需,根据调研情况分析,建立专业群产业学院,专业群设计共享课程和核心课程,紧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以及合作企业定制,实现和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三)规划新的工科群专业建设
  根据地方新兴产业需求,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专业规划,先后参观洽谈了多家高精尖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社会动态,意向整合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技能资源,建设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智能+”“设计+”的专业转型。
  (四)推进“工科产业群”和其他学科融合发展
  多经济体发展要求管理、销售、采购、电子商务、艺术等其他专业具备新的发展内涵,学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协同教学,充分发挥学院其他专业的优势,培养综合性、交叉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谢芳.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对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2]蒋碧亚.“双元制”模式培养机械机电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3(09).
  [3]范亚静.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J].智能城市,2019(09).
  [4]张程,张卓.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机器人教育初探[J].高教学刊,2019(04).
  [5]李银丹,韩得满,陈光亭.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双元制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台州学院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8(10).
  作者简介:李甫(1981-),男,汉族,泰州,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合作、教育管理、计算机应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46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