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精准扶贫进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我国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之中,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用风险,导致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本文之中,首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风险管理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控制对策,希望能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信用风险管理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够完善和相对滞后的问题,相应的金融市场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用风险。而在这之中,不良贷款往往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也就要求了相应的管理人员能够不断的优化金融管理体系,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为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注入更加长效的机制。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一)不良贷款比重偏高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网点建设较为完善,相应的机构的规模也较为庞大,数量也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的资金使用需求,然而由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资金使用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资金使用数量较小,使用时间较长,而收益情况却不能够满足金融机构发展的多种需求,导致在业务办理过程之中容易出现一定的风险。而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而言,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完善,業务流程不够规范等多种问题,这也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产生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举例而言,农村信用社之中存在着较多的不良贷款,不仅会严重影响信用社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会导致贷款损失率的不断提升。根据科学数据调研表明,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有高达20%以上的不良贷款损失率,而这也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开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陈旧的农贷与企业贷款无法得到有效的回收,导致其资金流动效率下降,资金利用效率无法得到提升,使这些地区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开展难以取得预期的收益[1]。
  (二)经营管理内容与实际要求不符
  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存在着经营理念陈旧,管理质量较低,服务理念不足等多种问题。从组织结构方面来看,很多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年龄较大,而其缺乏应有的专业技术和文化水平,导致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之中缺乏灵活创新的机制,难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之中也没有为业务人员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和思想意识培训机会,导致这些业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能得到全面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也无法满足新时期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引起了金融机构业务效率不足,无法顺利推广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问题,导致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混乱
  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仍然存在着产权与经营权混乱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之中,往往会施行股份制度,能够使企业资产得到合理化管理,并对多个股东产生有效的约束力量。而其本身遵循的也是股东最大化利益的根本原则,因此往往会产生资金流向过于单一的问题,无法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采用股东制度,再加上欠发达地区的监督管理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建立,就无法满足约束股东行为的作用,最终导致监督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使股权出现过于集中,经营权高于监督管理权的问题,从而使这些金融机构之中存现严重的经营风险,最终导致金融机构抵抗风险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资金外流严重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外流问题,而这些地区的金融机构业务模式较为单一,往往是通过金融债券购买和国债购买来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使很多资金流入了其他金融机构,导致资金外流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而从实际调研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有贷款意向的人口高达1.2亿,而只有60%的人口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说明当前签发带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利用效率严重不足,存在着大量资金限制无法流动的现象,这也是资金严重外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2]。
  二、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推进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建立
  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往往缺乏应有的抵押物品来获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而这也就要求了相应的金融机构能够从这方面出发,对当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构建出一套适合当地居民使用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农户而言,应该采集其土地信息、住房信息、家用电器信息和农机设备信息等等,同时也要调研农户的年收入总量和人际交往情况;对于当地的企业,应该根据其他商业银行的标准来制定信用评级体系,同时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布局情况和中小企业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应该提升对信用的调研力度,使客户基础数据信息更加真实和完善,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性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也应该不断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信用价格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要能够通过信贷活动的第一环节进行信用风险的把控,选择信用更加优质的客户开展业务流程,同时工作人员也要能够及时排除潜藏的信用风险,使贷款的偿还率得到不断提升。在贷款审批流程之上,风险控制部门要能够保持独立,并做好放贷监督测评机制,对贷款业务加以动态化的跟进。通过这种方式,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更够更好的反馈当地的金融信息,同时也能够与全国征信体系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提升客户资源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提升贷款客户的违约成本,提升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使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为地区信用环境的优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3]。   (二)根据贷款客户需求创新设计差异化产品
  目前,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产品存在着性能单一,多样化不足的问题,缺乏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而从我国国内的调研分析情況来看,金融创新才是促进地方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相应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能够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对当地的农户资金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构建出更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从而使金融创新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渗透到当前经济的每个领域之中,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加长效的机制。而欠发达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也应该改变自身的服务理念和金融理念,设计出更多能够满足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另外,应该能够对金融产品风险控制手段进行不断的创新,满足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需求,提升贷款质量以及目标客户群体,从而使金融机构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也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从客户需求为核心,将客户的需求代入到产品研发、产品销售和产品服务之中,构建一套一体化的金融机构发展创新理念,从而使金融产品的核心理念得到优化,使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能够得到全面分散和控制。
  (三)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应该能够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培训机会,使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要能够为信贷人员提供丰富自身专业经验和技能熟练度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收集和风险规避方面的优势能够得到不断发挥,为信用风险控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同时,中小金融机构也应该能够不断提升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业务水平和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面对资金数额较大的贷款申请时,从业人员不仅要能够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同时要对企业的先进流量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信贷人员也应该能够不断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与理念,提升信贷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依托。
  参考文献:
  [1]张转方.农村信用建设与小额信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
  [2]李莉莉.农村小额信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
  [3]祝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为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级经济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1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