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创”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机制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企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阐明校企协同育人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之后,分析了当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企业在国际贸易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最后提出校企协同培养“双创”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路。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12-0133-03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fter expound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In the end the wa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was put forward.
  Key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校企协同育人是高校与企业通过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融合教育思想理念,利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当前形势下,学生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能力的培养应走校企协同育人之路,这是由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性决定的。
  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基础
  (一)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从理论视角来说,涉及教育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其主要理论依据为协同创新理论和整体治理理论。“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主体的行为,使其一致地完成某一特定目标,表现出组合效能大于个体效能的特点。“协同创新”则是在创新过程中引入协同思想,通过不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相互间的优势互补和价值创造。整体治理则主要解决不同管理主体、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整合问题。高校和企业作为性质不同的两大主体,各有各的优势资源,且互补性很强,二者协同育人将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现实基础
  1.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性强
  高校在知识创造和传播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但高校不是企业,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贸易实践平台。虽然高校可以建立仿真实训室,但仿真实训室终究缺少真实的市场环境及其压力,无法带给学生实战体验。企业则不同,它就是正在创业的实体,直接处在商战一线,接受过市场的重重考验,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历、经验和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绝佳的锻炼平台。因此,高校与企业在创新和创业优势资源上的互补性很强。
  2.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一致
  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且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便为企业和社会输送能够应对激烈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当前环境下,社会并不缺乏普通的大学生,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却相当缺乏,企业最需要的也是这种人才,它们希望高校能多培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高度一致,这就为二者开展合作创造了条件。
  二、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联系。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条件和“双师型”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分析,或是做简单的仿真模拟,甚至因为课时的不足,讓学生思考的时间都不充分。如此一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眼高手低”,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的历练。
  (二)实践教学水平低
  实训软件尽管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海关报关和报检、外贸单证等课程,但这些实训软件偏向于习题的操练,对于真实的业务模拟严重不足,难以达到仿真实训的效果。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
  地方普通高校因为在待遇、所处地理位置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很难招到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据了解,大多数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的师资。因为“双师型”教师稀缺,所以大部分实务类的课程只能交由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授课,教学效果一般都不是很好,想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愿望就更加难以实现。
  三、企业在国际贸易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校企协同育人中,企业的优势在于它是处于商战一线的经济组织,是每天都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单位。众所周知,企业的对外贸易部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客户。有了初步的意向之后,业务员还要与外商进行艰苦的商务谈判。即便是签订了贸易合同,也不代表大功告成。后续的订单执行过程中,可能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意外变故,需要业务员采用创新性的办法妥善地加以应对。简而言之,对外贸易是一项既充满机遇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是无法胜任的。这样的企业,正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绝佳平台。首先,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对外贸易实践岗位,并指派企业资深业务骨干指导学生的实践,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对外贸易的相关工作技能,从而为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真实的工作面前,学生会承受着工作的压力,有时候这样的压力可能还比较大,但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在重压之下奋力拼搏的意志,而抗压能力和拼搏精神正是“双创”型人才的内在素质要求。再次,在生动的商贸实践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主动思考,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这样一来,他们对新情况进行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以提高,假以时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会得以增强。   四、校企协同培养“双创”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机制构建
  (一)建立整体性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定位和重点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去任何一家有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工作,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在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项目时,需要明确双方合作的定位和重点。例如,化工行业的企业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工知识和化工类的外语词汇;食品类的外贸企业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食品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外语词汇;有的公司出口市场可能是一些小语种的国家,它们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小语种……当企业对人才有特殊要求时,校企双方就要以文字的形式对合作的目标和重点加以明确,成为双方合作的依据。
  (二)选择合适的协同育人模式
  顺应时代要求,当前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过去松散的合作模式向规范模式转变,以便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培养复合型人才,以便学生能适应日趋严苛的工作环境;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双方均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话语权,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元素;由分割向协同转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路子,形成教学与科研、产业互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局面。
  (三)形成无缝对接的合作教学机制
  首先,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要无缝对接。具体要求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培養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形成“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应用技术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宽泛的专业技能,以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或创业。其次,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高校要与企业充分协商,采用企业认可的教学手段,以方便企业员工授课和教学管理,避免出现企业员工对教学手段不适应的状况。再次,高校要与企业确定好教学分工,做到教学过程的无缝衔接;要积极采用集学习资源共享、在线学习管理、技能实训过程管理、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如此才有利于线上线下的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远程教学,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互动。
  (四)建立合适的共同管理与激励机制
  长久高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需要校、企、政三方协同工作,还需要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推动校企协同教育走向深入。政府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主动引导校企开展合作,或者通过立法、签订契约等方式对企业参与高校教育做出强制性规定,从而为高校搭建合作平台,或者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荣誉感、责任感,奏响全社会各主体共同担当责任、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其次,高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政府提供的资源与平台,主动与企业进行联系,商讨双方就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的可行性和合作模式,构建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第三,企业也要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和企业的邀请,诚心诚意地与高校就人才培养开展合作,如提供实习场所、安排企业员工担任实习生指导老师、拨出经费为校企合作教学和科研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等。最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有了好的激励机制,协同教育各参与方就有了足够的动力,才会激励各方参与者认真工作、密切合作,才能保证这种合作能够持续深入开展下去。
  (五)建立畅通的合作沟通与协调机制
  高校和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其运行的目标与规则不同,掌握的资源不同,在价值观念和合作理念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双方在合作育人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如不及时妥善加以解决,可能会打击其中一方继续合作下去的兴趣。因此,校企合作一定要建立高效合理的沟通机制,及时分享各方的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促进协同育人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李博文.校企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7(3).
  [2]张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
  [3]高维忠.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6(10).
  [4]张锦文.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5).
  [5]常姝,钟艳君.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等学校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创新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7(5).
  [6]刘译阳,边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9).
  (责任编辑:郭丽春 刘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70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