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宁明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便捷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网络环境下,其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甚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网络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引导,最大程度地杜绝网络带给学生心理上的消极影响,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have entered the informatization age. The network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eople's life, which facilitates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grow up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ir learning style, life style, social style and other aspects, to a large extent,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network, and eve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network.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spect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network on the psychology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1 引言
  随著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方面出现的问题呈现增长的态势。因此,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是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发人群。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工具,准确地说,互联网的应用具有两面性,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其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怎样趋利避害,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2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有益影响
  2.1 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所谓的自我意识,主要指的是对自己客观、真实、准确的认知,是个性发展的源动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越高,一般来讲,其心理状态越健康,同样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越低,其的心理状态越容易出现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到各种信息,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个人的生活。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应用体验。
  2.2 有利于大学生扩大交际圈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社交方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社交机会,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而采用“一人对多人”式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里大学生可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秘密和烦恼,不必顾及面子,担心会受到旁人的嘲笑和讽刺,压力会得到释放,精神和心情上会得到放松,所以说,网络是大学生缓解压力的良好渠道[1]。
  2.3 可以为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提供宣泄的空间
  在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要面临很多的压力,如学习压力、考试压力、考研压力、就业压力及交际压力等。过度的精神压力,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还容易让人们产生一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旦长时间得不到宣泄或者疏导,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或者疾病。当代大学生也经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些学生不喜欢向人倾诉,而喜欢在网络上释放自己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在网络上,很多学生通过浏览新闻、观看视频或者电影等来放松和愉悦心情,还有一些学生通过网络游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3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3.1 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
  由于网络世界的浩瀚,使得一些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对其心理和生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长期沉浸其中,不仅会对身体不利,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学习生活。另外,网络上还存在各种购物平台,很多大学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浏览网页,进行消费,很容易造成一些学生的虚荣和攀比心理。一小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虚幻世界,已经形成严重的依赖性,上网成瘾,整天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荒废了学业,丧送了大好前程。
  3.2 不利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必然需要和他人打交道、进行互动。但是虚拟网络世界里人际交往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具有较大的差异,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要简单得多,因此,很多大学生更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进行交际,而忽视了与现实中的亲朋好友的交流和往来。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将明显下降,甚至与社会发生脱节,面对现实中的复杂人际关系,缺少一定的能力加以妥善处理,言语表达不准确,与人交流和沟通产生了阻碍。   3.3 不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认识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三观认识,只是还不太完善。很多大学生都经历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其不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辨别能力和意志力都不够强大。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中为所欲为,错误地认为网络上不会受到约束,这种放纵不利于大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三观认识,很大程度上也会降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利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途径
  4.1 及时调整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第一,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上网问题,并且客观、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高校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将上网内容纳入日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地、全面地认知网络,知晓网络带给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影响和消极影响,防止学生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造成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3]。第二,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和管理,注重开发相关的软件,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监管,让学生在相对干净、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大学生借助网络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辅助文化学习,浏览正规的新闻网站,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建立正确的三观认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行为。
  4.2 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网络环境中,利用网络可以进行创新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例如,利用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学校官网上设置心理咨询板块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疏导。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可行性。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4]。
  4.3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化教育
  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长期坚持下去,并能够形成系统化。高校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聘请知名的心理专家为大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和咨询,让学生知晓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能够正确地运用网络知识。另外,高校要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准确、全面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和干预。
  5 结语
  网络的普及,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效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参考文献】
  【1】陈雪琴.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211.
  【2】胡涛,刘丽.浅析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1):89-91.
  【3】王楠.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9(08):115.
  【4】张程,谢宜勤.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7):105-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89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