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人才,学生可以掌握实际操作经验,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领悟,学校也可以及时精准的了解市场需求,并据此对教学做出调整,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校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较全面的分析了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
  一、校企合作国内外现状研究
  (一)校企合作国外现状研究
  由于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需求更加强烈。校企合作最早诞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促进了当时德国经济的飞跃,同时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和俄罗斯的“学校一基地企业制度”都为该国的经济腾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而现在慢慢的发现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不容小觑,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美国“合作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背景下,美国大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为了能够雇用到高素质的员工,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成为必然。同时,学校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开始有目标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因此,校企合作达到了一定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而且在合作的深度、广度上也得到提高。此外,在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校企合作在政策上也得到有力支持,运行起来更加顺利。美国劳工部在1991年6月成立了“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SCANS),同时该委员会发表的《职场要求学校做什么》报告,该报告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入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又签署了一份《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STWOA),该法案要求各州建立“学校至职场机会”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迎接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挑战,顺利地从学校进入职场[2]。
  (二)校企合作国内现状研究
  近些年,国内高职院校也开展了许多校企合作的项目。成功的案例有许多,比如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与无锡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厂中校”,将课堂建设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同时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取“1+1+1”的分段式,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及基础技能实训,第二学年到“厂中校”进行工学结合现场教学。学生的学习有课堂转向车间,实现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任务有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学生与车间师傅签订了师徒协议,形成“现代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学校所学的理论填写,同时结合实践理解并掌握。但是大多数各高职院校校企合项目普遍缺乏自身特色,合作深度远远达不到,主要表现为企业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已,同时关于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此外也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化、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本质。因此,离一个成熟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本质上是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这就自然而然的弱化了企业的地位,降低企业积极性;二是,高职院校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校企合作大部分是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同时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会增加成本,这种情况之下确定的合作关系主要以短期合作为主。三是,企业参与教学合作不深。教学合作是指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指导学生实训,但当前校企合作没有认识到教学合作的重要性,致使以企业为主的实践教学得不到体现。
  2.校企合作层次浅
  从合作模式来看,校企合作还简单的停留在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个层次,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更深层次合作,理论研究层次相对滞后,双方的合作仅停留在经验层面,实质上就是“换工式”合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从合作的内容来看,形式大于内容。我国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合作,深层合作还未形成,例如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但在技术指导方面保守,也不愿意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经验。
  3.校企合作范围小
  从企业方面看,同高职院校合作的对象多为小企业,因为小企业缺乏技术,而学校有技术、有设备,同高职院校合作可以实现互补,达到利润最大化。从地域看,校企合作主要立足于高职院校所在地。
  4.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管理机制存在缺陷。这里说的管理机制是对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研,特别是缺乏对高职院校所在地企业的调查,導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二是,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对校内学习及校外实习信息进行反馈,即使有反馈,反馈的内容大多是个人感想,及时、科学、有效的反馈系统尚未形成。三是,评价、监督机制尚未形成。虽然教师认为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价十分必要,但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价,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了评价、监督机制的高职院校大部分只是对校企合作进行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对策
  1.政府方面
  (1)支持高职教育发展,营造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舆论宣传,对在校企合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成员进行奖励、报导,转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旧有观念。
  (2)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借鉴美国经验,在政府公共财政中建立教育合作基金,使校企合作有经费保障。政府出钱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
  (3)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职教育法规的制定,而我国相对要落后,尤其是在法律的刚性规定方面,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在运行中能够充分做到有法可依。   2.高职院校方面
  (1)加强高职院校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吸引力。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高职院校能力方面缺乏信心,为此高职院校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合作模式方面:改变“以校为主”的合作模式,建立“校企主导,政府督导”的新型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最后,深化校企教学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教材由校企共同合作开发;高职院校以立足市场、服务企业的理念进行课程、专业设置。
  (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校企合作积极性。首先,完善管理机制,进行市场调研,密切联系企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其次,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学习及校外实践的情况。最后,建立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统一标准对企业及高职院校进行考核监督,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行评估,最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企业方面
  (1)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是,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需指定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用于培养适应企业及市场的需求,此时就可借助行业企业协会,帮助建设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双师型的教学团队进行专业设置。二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评估考核学生。学生评估由两部分组成,即校内考核和校外实践考核。校外实践考核应由企业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这有助于帮助高职院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搭建校企合作沟通平台,密切同高职院校的联系。高职院校拥有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经验及专门人才,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同时,沟通平台的畅通也有助于高职院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文宾,任海霞,马卫兴,等.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发展模式分析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9 (29):164-165.
  [2]陈学平.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模式研究[J].卷宗,2013 (10):165-166.
  [3]周永军.泛实践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J].教育研究,2012 (7):35-36.
  [4]李济球.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企业动力调查与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4-8.
  [5]张艳红.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厦门市高职院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3 (27):8-9.
  [6]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
  [7]商碧辉.建立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8]李杰.秦皇岛髙职院校校企合作現状与对策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03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