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H180812。课题名称《新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
  摘 要:新经济时代下,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与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实力进行评估的指标。近年来,职业教育越发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陣地,当前学术界与教育工作者对高职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中更是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优质的社会服务能力会成为高职优质学校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高职教育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基于此,高职院校需重视社会服务功能定位,构建系统、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作用,真正实现存量职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定位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新经济时代,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社会与行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需加强研究并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自觉投身到社会服务中,笔者以长春汽车高专为例证,对高职院校当前社会服务能力的优势与不足进行阐述,以及研究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与提出完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路径,以实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价值。
  一、新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优势和不足
  (一)优势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理念,起源于“威斯康辛思想”,威斯康辛大学面向整个州,实现资源整合以及产教深度融合,并且向社会提供多项服务功能,如专家服务、知识传播等,从而与整个州融合发展、合作互赢。由此可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可划分为六大维度,即岗位适应性培训、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标准、课程资源开发、技术服务以及产学研。与此同时,也可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来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定位,广义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培养人才、科技研究等,将学校的职能都划分为社会服务;狭义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指除培养人才、科研之外,结合学校资源来为社会、行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创新、文化传播、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性活动。而当前,我们国内具有高水平的高职院校,都逐渐重视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认知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并且建立、创新与完善社会服务平台,确保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优势与作用,首先能够为高等教育注入新鲜活力,促进高职院校认清自己的定位,并结合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调整策略、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以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还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新经济时代,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更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更为全方位的服务,如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最后,能够拓展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需与社会、企业进行多方面合作,得到资金、技术等支持,从而有效拓展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
  (二)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说,目前仍存在一些高职院校与教育工作者对社会服务的定义、功能定位以及开展途径的认知不够清晰透彻,从而导致尽管依托相关资源来开展社会服务,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受到区域经济发展较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不足,并且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往往停在表面,导致流于形式,并且缺乏长远规划,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从而难以形成长期、系统的服务。另外,关于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服务项目,不少高职院校仍停留在理论研究上,难以有效体现出科技开发项目的效益。最后,受到办学经费的制约,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组织师资队伍培训上也存在不足,仪器设备投入不足且师资力量整体薄弱,难以充分、有效地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而造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不足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将起到当成是“副业”,更侧重于教学,对社会服务的认知与开展缺乏重视;二是对社会服务工作的价值认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教职工并未站在内涵建设、外延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社会服务工作,对其价值认知不足,难以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模式;三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存在部分教师对社会服务的了解不足,并且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与能力,无论是培训能力还是科研能力都较为薄弱;四是高等教育越发受到重视,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急剧扩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更高,再加上缺乏完善的职责分配机制、奖励机制,从而部分教职工对参与社会服务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新经济时代完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路径
  (一)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新经济时代,完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首先需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可从服务理念、服务体制、服务机制、服务方法与手段、服务评价等体系五大要素上来构建社会服务体系的框架与内容,并结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六大功能的内容与关系,以研究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从而有效开辟企业存量技能型人才终身学习的路径。具体而言,需要从纵向上来研究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形态,首先,深入了解与掌握社会服务理念,并且对高职院校现有的社会服务理念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落实服务理念;其次,认识到合理的体制是保证功能发挥的基础,需要对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应寻找到问题以及研究出合理化改善的策略;再次,有效的服务机制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保障,需要对现有的社会服务运转机制进行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及机制来加速运转;第四,需要了解高职院校现有的社会功能发挥实现方式与手段,并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实现最大化;最后,从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等方面来总结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评价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社会服务评价框架。通过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从而开辟企业存量技能型人才终身学习路径和职业发展通道,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二)增强服务意识
  新经济时代,完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对于当前存在部分高职院校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针对性地增强其服务意识,从上到下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到社会服务的具体面向与重点领域,从而有助于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长春汽车高专整合各类资源并深入调研,明确本校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具体服务面向,积极与车企、装备制造业合作,并为区域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等等,有效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力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培养人才水平,因此需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构建相应的信息平台,提供多种渠道促进教师参与到社会活动与企业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实操技能,另外还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行业领军人物来作为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产教深入融合,实现共同育人。其次,还应该定期开展相关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促进教师能够了解最前沿的理论以及掌握最先进的技能。最后,可构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可将社会服务纳入到高职院校重点工作计划,并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培养更为优质的人才,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发展。
  结束语:
  综上,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具有人才、知识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需要对自身社会服务功能进行定位,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邹瑞睿.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的搭建思路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240-241.
  [2]秦雯,曾文权.“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24-25.
  [3]诸葛红娟.“双能三核四融合”高职商科实战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商科实战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高教学刊,2019(22):176-178.
  [4]马也骋.提升高職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1):47-49.
  [5]刘茗飞,李强,梁伟东.基于服务创新四维模型的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实践研究——以珠海Z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219-220.
  [6]陈金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与实践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2):76-77.
  [7]何超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涉农高职社会服务:新要求、问题及策略[J].教育观察,2018,7(22):116-119.
  [8]何文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0):103-104.
  作者简介:李莹(1986-),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程师;研究方向:管理工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11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