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高校目前主要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其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教育事业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满足了政府部门管理的需要,也为高校节约了成本,提高综合收益,为高校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各项法律法规不够全面,不具针对性,使得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发展受限。如何真正发挥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及实施原因
  1.内涵。预算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绩效管理的理念以及方法等运用到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以目标为导向,绩效评价为核心,将资源分配结合绩效,最终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预算系统。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更加注重支出和结果,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高校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仅有效掌握各部门各院系的活动,促进各部门各院系之间合作,而且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2.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原因分析。①政策制度的指引:十九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实施全面绩效预算管理;2015年1月1日实施新预算法,也明确表示各级单位应遵循绩效和收支均衡的原则,推动了高校预算管理向预算绩效管理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修订实施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为高校预算績效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是新时代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符合政策制度的要求。②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大量需求,带来了高校的快速发展。但同时,资源是有限的。高校应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目前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之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引入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仅调动了各部门、各院系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意识。而且实现了教育资源在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合理分配。各部门各院系通过自身调节,控制预算规模,节约成本,提升高校的综合效益,进而实现高校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1.缺少专门性文件,具体规范尚未出台。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从不同层面推进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新预算法》《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为各高校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撑和依据。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强调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它客观而直接地反映预算执行的情况。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结合高校的发展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截至目前,专门针对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尚未制定。高校缺少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削弱了高校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缺乏预算绩效管理意识,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现阶段,高校对于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认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就是开展了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因此高校更注重财政拨款的数量以及如何将财政资金拨款分配出去,并没有过多关注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收益。很多高校甚至认为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是在现有工作之上增加一种负担,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目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任务大多数交由财务部门负责相关工作,并未调动学校各相关群体参与其中,流于形式,被动应付。对于如何真正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缺乏相关认知,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各其他职能部门、各院系也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则只关心如何争取更多的经费,缺乏责任意识,单纯的配合工作。
  3.缺少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与一般的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相比更加复杂,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然而很多高校并未在学校层面或者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而仅仅由财务部门部分员工兼任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预算编制完成后便认为此项工作告一段落。对于预算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导致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同时,很多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缺乏联动机制,缺少沟通与配合。
  4.缺失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我国很多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并未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在进行预算工作时,仅重视前期预算的编制,对于执行过程中并未实施动态监控,出现很多环节缺少执行力或对预算进行随意调整。执行过程中难以发现异常,出现问题时难以应对。同时,高校缺少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制度。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缺少具体的评价指标,即使制定了相应评价指标和体系,也只是一些模糊的无法进行量化的评价指标,无法做出准确评价。预算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过于简单。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对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强制性要求或制定相关制度规范进行约束。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也缺少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缺乏问责机制。使得高校预算绩效的执行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影响了最终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有关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强调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在制定政策时,不应采取“一刀切”模式,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特点,制定适合高校发展的规范。让高校真正参与其中,引导和规范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相关政府会计制度、确保口径一致。增加高校信息公开透明度,引导社会公众、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群体参与监督与评价。高校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   2.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我国高校应与时俱进、转变现有理念。加强宣传力度,不断创新,积极与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全员合力,共同推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细分责任,责任到人。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方向、学校科研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资金规模、管理水平以及近年来资金使用情况等设置可实现、可量化的合理目标。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带领下,明确具体目标的工作负责人,进行工作细分。各负责人对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预算管理办公室对学校最终的目标负责。设置配套的奖惩制度,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与各负责人工作评价相挂钩。完善学校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对有疑问的地方积极对待,增加各部门的责任意识,真正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设立专设机构,设置合理目标。现阶段实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对我国提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有着非常重要影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预算为中心,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其中。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有管理思想,同时也要求其具备预算等专业知识。因此,应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业的人员,加大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负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责任到人,明确工作责任范围。强调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时,各部门之间不在是独立的群体,各部门在学校发展战略,总体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去职能化分解各具体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目标是一切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高校在资金使用上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学校建设等几个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上述几个方面,可以将绩效目标与资金的具体用途相联系,设置可实现的、合理的绩效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专设机构应结合财务部门,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审查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可行,审查核实后将绩效目标细分。最后应注重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及时报送相关部门,进行限期整改以确保绩效目标的最终实现。
  4.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监督与评价机制建设。强化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监督与评价机制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保证预算执行效果的核心所在。因此,各高校应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工作。首先,在预算执行前,各高校应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结合自身特色,科学设置合理的目标以及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其次,高校在执行的全过程,预算管理部门实时进行监督与追踪,定期分析目前预算执行情况,目标完成度。对于执行过程中严重偏离目标的行为、资金使用异常等问题,及时反馈给职能部门进行调控,限期整改。再其次,高校在执行结束后,应对各院系各部门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高校应深入发挥预算绩效指标的重要作用,对各部门各院系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通过自评和外评那个相结合的方式,对绩效管理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个人考核相挂钩,配套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部门进行奖励,对于执行结果偏离,表现较差的部门进行一定的惩罚,达到增加各部门各院系的责任意识,提高参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在强化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同时,高校应当完善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将考评结果通过学校网站等平台进行适度公开,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接受政府、公众的监督,在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的监督与评价。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审计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20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