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自“十三五”规划颁布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机制体制,并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需要尽快推进现代化大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完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提升高校的内部管理质量。高校在后续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想适应政策要求和市场环境,就必须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具的应用,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本文以高校为主体,研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高校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策略研究
  一、高校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即真实反映高校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支活动及财务计划,围绕高校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明确为实现运营目标和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实现对高校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控制,以达到提升资源使用效益的目的。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且投入了大量的教育基金用于教育领域建设,这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促进高校办学计划的实施与完善。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前瞻性,通过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等环节,对高校的办学环境、办学资源以及办学目标等进行量化评估,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避免高校盲目发展而遇到风险与危机。其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实现高校各院系部门间的紧密联系。基于战略全局层面,高校可以利用预算工具明确各院系部门的责任,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打通交流沟通的渠道,为后续的责任追究提供环境基础。其三,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为绩效考核提供评价标准。预算管理不仅是对高校办学计划的量化表现,还能够通过对各部门的预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规范日常管理活动,提升内部管理质量。
  二、高校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高校应当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三级审批机构,即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最高审批机构,下设预算中心作为预算编制机构,与财务处合署办公;同时,由财务处负责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监审处负责预算执行监督工作,各学院为预算执行机构,在这一管理体系下,分级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另外,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也可以建立三层管理体系,即预算中心—预算委员会—学校。由预算中心依据各部门汇总的基础数据和收支预算编制年度预算草案,上交至预算委员会进行审批,再上报学校管理层,经集体审议以后,形成最終的预算方案,以此来保证预算计划的科学性。
  (二)预算编制
  在预算编制环节,高校应当以基本经费和专项建设资金作为编制的主要内容。其中,基本经费由各学校依据实际工作需求编制后上报预算中心,专项建设资金则需要启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由高校的各归口部门自行组织编报,登录财务信息处理界面进行填报。
  从预算编制的程序层面来说,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政策要求,高校的预算工作主要采用“二上二下”的编制申报程序和预算编制程序。由相关部门向当地财政部门上报高校年度预算内的在校学生人数、在编岗位教职工人数、车辆使用明细表等;财政部门依据额定标准,确定高校的财政拨款限额,以70%作为预算控制总额;高校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限额细化各经济项目的预算金额指标,由各单位编制基础信息和收支预算上报预算中心,汇总编制校内综合预算草案,提交至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答辩与评审,在预算草案修改后,学校预算中心审批下达基本经费预算控制数,拟设专项建设项目;各单位部门依据下达的基本经费预算控制数编报执行预算,在预算中心汇总成校级综合财务预算执行方案;经学校审批以后,将综合财务预算执行方案下达至各单位部门,形成最终预算方案。
  从预算编制方法层面来说,高校的收入预算编制应当坚持稳健且固定的原则,而支出预算则要保证基础项目与重点项目的支出,达到统筹规划资金支出用途的目的。因此,高校在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时,可以在增量预算的基础上使用零基预算编制法。例如在编制收入预算时,由于高校的收入来源比较固定,大多为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收入渠道较为稳定,所以可以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法,即以上一预算年度的资金收入为基础数据,通过调整本年度的预算经费收入来编制年度预算收入方案;在编制支出预算时,高校需要将上一年度未支出的资金统一回收,在下一年度按照预算重新下拨。预算编制以本年度的项目预算支出实际需求为基础,依据预算项目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统筹配置预算资金,有效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2]
  (三)预算执行
  首先,在预算执行环节,依据高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严控资金支出程序、提升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同时,要求各单位部门依据在编人员定额分配资金,且资金支出进度要严格依据预算方案,超支不补,结余留存;对于有特定用途的资金项目,需要在年终结转下一年度的,应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机构审核通过以后,才能结转到下一年度预算中。
  其次,发挥预算控制系统在预算执行监督中的作用,通过预算信息查询共享等功能,对高校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预算超支现象,增强预算约束性。
  最后,实现会计核算与预算控制的紧密结合,即各单位部门发生的每一笔预算支出都需要在信息系统内填写预算申请单,按照金额大小设置差异化的审批权限,严格控制预算支出。同时,财务处需要对每一笔预算支出进行账务处理,将预算数据纳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对应科目,在凭证录入的过程中就能对各项目的资金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一旦出现实际使用或申请金额超出预算控制数的情况,则自动引发系统预警功能。此外,高校也可以采取建立预算分析机制的方式,由财务部门联合其他单位部门负责人,定期出具预算执行报告,开展分析与纠偏工作,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四)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就是指随着预算执行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包括预算合并、预算分拆、预算调减、预算划转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预算方案已经审批和下发,不得随意更改,但为了保证预算方案的灵活性,高校在受到宏观政策变更、战略规划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时,应当依据预算调整程序,规范开展预算追加或削减工作。例如当预算追加额度不超过10万元时,预算调整单位向预算中心提交审批依据和书面材料,预算中心经初步审核以后,提交预算委员会签字审批;当预算追加额度较大时,不仅需要预算中心和预算管理委员会联合审批,还需要上报学校党委会经过联签审议以后,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五)预算考核
  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不仅能够强化高校各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责任,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还能够指导优化高校的各项资源配置,对高校教育事业和办学水平的发展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针对预算绩效考核工作,一方面,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以预算执行、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综合能力作为指标建构基本维度。其中,预算执行考核项目包括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预算执行赤字率等,教学绩效考核项目包括师生比、生均事业费支出、教职工人均经费等,科研绩效考核项目包括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等,综合能力考核项目包括学校自筹经费增长率、固定资产价值年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3]
  另一方面,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将预算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数据基础,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各单位部门实行预算优先安排或预算资金削减等;同时,建立预算责任体系,将预算目标任务、预算资金使用落实到岗位个人层面上,将个人的绩效考核与工资薪酬挂钩,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此来实现对执行人员的严格控制。
  三、结语
  高校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增加竞争优势和提升管理质量的必然举措。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当将资金管理作为预算控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组织机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以及预算考核等环节的完善与优化,构建全面預算管理体系,指导高校的运营与发展。
  (作者单位为深圳北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赵涛.浅析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不足之处及解决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9(16):212-213.
  [2] 曾宏毅.浅谈全面预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农场经济管理,2019(5).
  [3] 罗立华.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完善策略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8):24-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61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