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外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做法及其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雷源平

  摘   要:社区银行作为服务小微企业、农户和社区居民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因自身定位不清晰、业务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受金融科技冲击较大、政府监管和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社区银行经历快速扩张后到发展逐渐放缓的历程。本文通过借鉴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支持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与问题,从社区银行自身定位和经营管理、外部监管和配套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银行;发达经济体;经验做法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7.008
  中图分类号: 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0)07-0054-10
  一、社区银行概述
  (一)社区银行的内涵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这里的“社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可以是城市或乡村居民聚居区,亦或是居民区、工业区、商业中心区。这里的“银行”定义较为广泛,可以是大型银行的业务条线(如富国银行),与零售银行的概念相一致;也可以是面向特定地区、特定族群、特定社团提供服务的中小银行(如美国加州地区专门为华裔族群提供金融服务的华美银行),包括对公、对私、投资理财等各项业务。
  国内学术界对社区银行这一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些专家学者认为社区银行是指定位于为小微企业、农户和居民家庭提供服务的简易型社区支行网点,有些专家学者认为社区银行是指服务特定区域内小微企业、农户或家庭客户等弱势群体的地方性银行法人金融机构。根据原银监会官网对社区银行的定义,社区银行指在某一特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根据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具有“小”“简”“惠”三大特点。一是“小”。社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很小,目标客户定位于社区,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小微企业及个人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二是“简”。社区银行网点简易,店面小,社区支行网点一般仅有3、4名工作人员。三是“惠”。通常情况下,社区银行不发放没有抵押物的贷款,且其存款利率一般高于大型银行,贷款利率一般低于大型银行,收费也相对低廉。
  (二)社区银行的优势
  1.增加农户和小微企业信贷的可得性
  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对零售客户的覆盖面相对有限,不管是城市或农村,很多小微企业或农户都无法获得银行提供的服务,而社区银行可扮演金融服务下沉的角色。社区银行广泛分布在包括产业集群社区、居民生活社区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源的聚集区域,能够与小微企业或农户保持密切关系,对聚集区域的企业和农户的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更为熟知,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小微企业或农户专属金融产品,提供与其风险水平相匹配的信贷产品,解决小微企业及农户的融资问题。
  2.化解银行与企业、个人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对于大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客户数量少,有利于社区银行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充分识别和综合把握,具有信息获取优势,为开发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打下基础。另外,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信息采集困难,且缺乏可靠的财务数据和抵押物,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不倾向于为它们提供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但社区银行可以利用区位优势,通过搭建可靠的信息系统获取平台,调查和收集小微企业或农户的信用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难题。此外,社区银行扎根当地,能及时了解小微企业或农户的融资需求,为其提供借贷便利或开通信贷绿色通道,既降低了客户违约风险,也解决了客户的应急之需。
  3.提供针对性、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社区银行可以立足于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点和痛点,以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为导向,加强业务和产品创新,构建系统性的金融产品体系,推出特色化的便民产品,全方位地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户在不同阶段、不同周期、不同条件下的金融需求,成为“社区服务的金融管家和能手”,提升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质效。
  4.增强贷款决策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一般情况下,大型商业银行出于统一管理和风险管控等考量,贷款决策权往往集中在总行级或省级层面,决策链条过长,决策效率较低,对小微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比较谨慎,从而降低了基层支行对小微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的积极性。而社区银行在发放小微企业和农户貸款时,业务流程便捷,决策链条较短,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潜质、贷款人的道德品质及当地市场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能够快速简便地为客户发放贷款,在贷款决策效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二、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现状
  2006年是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元年”,龙江银行、北京银行率先试点社区银行。其中,龙江银行形成了“小龙人”社区银行品牌,为网点周边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社区银行服务;北京银行最先在北京天通苑地区试点运营社区银行,其主要功能是吸收社区居民的存款,发放服务社区的贷款,开办社区特色代收代付业务、理财服务及发展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等。2010年,宁波银行开始推出社区银行战略,上海农商行推出了全国首家“金融便利店”服务。2013年,在支持普惠金融和面对行业压力的双重驱动下,社区银行成为银行界的关注点和聚焦点,民生银行提出的社区银行战略打响了各银行陆续建立以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弯道超车”为目标的社区支行的“第一枪”。随后,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大型股份制银行迅速布局社区银行战略,大力扩张社区支行数量,抢夺下沉市场资源。为规范社区银行的运营和管理,2013年12月,原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社区银行市场准入、位置布局、经营范围、风险管理、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14年,我国社区银行设立进入了高峰期,持牌的社区支行有5700多家。2015年和2016年,全国正式拿到开业批复的社区支行分别为1755家和1016家。经历快速扩张后,我国社区银行发展逐渐放缓,2017年下半年开始,社区银行数量呈下降趋势。2018年,我国终止营业的社区支行有813家之多,获得开业批复的仅有492家。2019年终止营业的社区支行达640家,仅有192家获批开业,“进少离多”趋势明显。   (二)我国社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自身定位不清晰,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部分社区银行设立的目的是抢占地盘、做大规模,偏离了社区银行“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三农”的定位,甚至出现了资金脱实向虚、期限错配、杠杆叠加、恶性竞争、超范围经营等问题。社区银行的经营宗旨不是做“大”做“强”,而是要与大型银行错位发展,做定位清晰化、服务特色化、竞争力显著的“小”而“好”的银行,能够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农户等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社区银行不能办理现金业务,经营范围较窄,社区银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理财产品咨询及销售上,经营效益较差,获客能力明显弱于综合性网点。此外,银行运营物理网点的运营成本逐渐上升,导致部分社区银行陷入继续保留需要大幅增加费用、维持现状又不能产生效益的局面,社区银行的经营成本与收益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最后只能撤并或退出。
  2.缺乏业务创新和人才储备
  一是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不明显。我国社区银行在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只是银行普通物理网点的简单延伸,提供的产品仅限于存取款、个人理财、代缴费用、代扣社保等功能,有的甚至只办理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业务,并没有针对小微企业、农户或居民做有针对性、精细化的产品和服务,功能单一、缺乏特色。
  二是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社区银行的服务对象通常是小微企业、农户或社区居民等弱势群体,其产品设计、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考核评价等都不同于大型客户业务,需要专门的开发和监控技术,而目前我国在社区银行技术创新方面明显不足。
  三是人才储备不足。我国多数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都不愿意到社区银行工作,在社区银行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外包员工,在专业能力、开拓客户、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欠缺,业务经验存在短板。
  3.金融科技对业务冲击较大
  随着金融、科技与网络技术日益结合,智能手机、网上支付日益普及,以及花呗、京东白条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嵌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使得原来金融服务的路径被改变,以往缴纳水电费、购买理财产品等社区支行网点的核心业务和便民服务项目已逐渐转移到线上,居民去社区银行网点的次数大大减少,社区银行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地挤压。
  4.政府监管和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社区银行内部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在商业银行内部,对社区支行和综合性支行在机构和人员的考核方式并未做明显区分。如新设立的社区支行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员工来带动,但由于业绩和个人收入的提升较慢,部分员工不愿意去社区支行,经验不足的员工又难以提升其业绩,社区支行难以受到上级行的重视和资源倾斜。
  外部监管差异不明显。相比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抗压能力,社区银行的业务相对单一、资产质量弱、营销能力不强等劣势明显,但我国对社区银行监管大多参照大中型银行,缺乏差异性。
  5.信用评价和风险分担等配套体系不健全
  信用评价机制欠缺。由于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数据缺失、真实性不足、模型搭建难度大等问题,社区银行对小微企业难以做出准确的风险定价,对小微企业“不敢贷、不愿贷”的现象普遍存在。
  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融资担保机构在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时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如受主要信贷渠道收紧、合作门槛提升等因素影响,大部分担保机构与社区银行合作不顺畅,担保业务规模萎缩,担保机构积极性受挫。此外,受小微企业系统性风险加大影响,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压力也逐步上升。
  三、主要发达经济体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
  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官网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社区银行在美国拥有50000多个网点机构,占美国所有银行的99%,为美国超过52000个城市、农村、郊区和城市社区服务,并且雇用近75万美国人。美国的社区银行拥有超过5万亿美元的资产,近4万亿美元的存款金额,并且向美国消费者、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了超过3.4万亿美元的贷款,占所有小微企业贷款的60%,占所有农业贷款的80%以上。
  1.立足地方发展,与社区建立紧密联系
  美国政府在支持社区银行发展方面,始终秉承指引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从制度层面引导社区银行紧紧围绕面向小微企业、农村社区、居民家庭的市场定位和“存款取之当地用之当地”的原则,弥补了地方金融服务的漏洞,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推动整个美国社区和地方发展。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受到当地小微企业和民众的认可和欢迎。如美国富国银行将零售网点打造成社区中心,可以成为各种社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场所,并让银行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提供周到的、亲密的服务,富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对其利润的贡献度每年都达60%以上。美国安快银行要求其工作人员与所服務的社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融入社区生活,定期充当社区义工并算作工作时间;在旧金山地区旗舰店里建立了室内自行车停放点,在家庭主妇聚集的西雅图社区网点定期组织茶话会和烹饪课;鼓励员工通过“随意的善举”来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如帮别人支付午餐或晚餐的费用、在顾客排队时给他们买咖啡或送鲜花。安快银行就是以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依靠地缘和人缘优势,快速打开新客户营销渠道并获得客户认可。
  2.找准市场定位,以“关系营销”促业务发展
  美国的社区银行定位于为小微企业、农户及住宅区民众等中低端客户提供周到贴心的金融服务,如为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及信用卡、租赁、房地产贷款、经营性贷款等服务,为农户提供及时的信贷支持等。此外,美国的社区银行通过“关系营销”深入发展老客户关系,挖掘客户价值,增加客户的黏性。美国的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区银行的布局由小微企业的地理分布决定,而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是社区银行生存经营的基础。美国富国银行调查发现,与银行建立关系1-3年的客户会使用银行5个产品,4-6年的客户会使用7.2个产品,7-9年的客户会使用8.2个产品,而10年以上的客户平均使用10.3个产品,使用银行1-5个、6-10个、11-15个、16-20个、21-25个、25个以上产品的单一客户平均每年分别可以为银行带来170美元、240美元、530美元、1290美元、2465美元、5255美元的收入。由此可见,银行与客户的关系越紧密,单个客户为银行带来的收入就会呈几何级增长。因此,富国银行始终以客户为中心,把“关系营销”作为其核心增长战略,经营、服务、维护和深度开发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等中低端客户,坚持向老客户销售更多的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增强客户粘性。富国银行还设立了小微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专门服务社区内的小微企业,为年收入低于1000万美元的企业办理贷款业务,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正是通过“关系营销”这一竞争优势,富国银行成为了美国第一大零售银行。   3.打造特色产品,提供定制化、针对性强、差异化显著的服务
  美国的社区银行由于受到规模、资金等限制,除了推出传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如小微企业贷款、农民/农户贷款、票据类产品、居民按揭和消费性贷款、银行卡服务及ATM 和电子银行类服务等,还致力于打造特色化的金融产品,为所覆盖社区的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了诸多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产品和便民服务。一是致力于追求人性化的客户体验,从细节上做好每一项服务。如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网点设立与营业大厅隔离开的温馨休息区,并放置一些零食或咖啡,以方便带孩子来办理业务的家庭主妇或家庭客户。二是融合超市理念,为小微企业、居民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业务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了80多种业务种类,包含个人客户在不同年龄段及企业客户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可能产生的金融需求,满足所有客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要。三是建立客户管理平台和模型,识别客户需求及风险。富国银行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实时更新客户信息和金融产品知识,以便其客户经理准确识别客户风险状况和产品信息。富国银行还建立了客户识别模型以及回应预测模型,可以针对每一位客户的信用和财务状况,有效识别其潜在需求,主动推荐与其匹配最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做好后续的升级服务。
  4.线上线下并举,借助金融科技提高智能化业务水平
  美国的社区银行不仅加强物理网点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而且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来强化科技化数字化应用能力,强化了安全性,降低了社区银行的获客成本,增加了业务收入。如富国银行一方面非常重视实体网点的建设,将技术、个性及空间进行有机结合打造“迷你网点”,功能十分齐全,智能化程度较高,全程无纸化办公,各类自助终端设备可以自助办理大部分业务。另一方面,拥有完备的网上银行系统,为客户提供集实体网点、ATM、通信、电邮、网络自动取款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为一体的多层次服务渠道,强化了营销和服务的电子化应用。安快银行结合传统物理网点的人工服务和智慧银行的智能服务,建立了远程储蓄系统、移动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高等自助银行、产品互动一体机等线上操作平台,提升客户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利用金融科技的操作平台来吸引年轻客户,扩宽了客户群体服务范围。
  5.注重风险管理,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方式
  美国的社区银行非常重视风险管理。一是秉持审慎稳健的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业务板块很少涉足过度创新的衍生品资产、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细分小微企业客户,并对每一类企业客户采取不同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很少将贷款发放给较低信用评级的小微企业。二是强化风险量化工具的应用。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监管,富国银行采取类似于个人贷款业务的监管方式,提高风险定价水平,通过简单申请程序和参数化风险评分卡减少逆向选择,以科学化、可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控制风险。三是灵活选择兼并收购其它银行,防范兼并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后,富国银行不盲目保守、具有前瞻性思维的经营思想,主动收购美联银行。
  从外部对社区银行的风险监管来看,美国对社区银行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方式。美国联邦监管当局与地方监管当局都有发放银行执照和实施银行监管的权力,联邦监管当局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国民银行的运行情况,地方政府负责对以规模较小的社区银行为主体的州立银行实施监管,且监管要求相对较为宽松,对社区银行的资本金要求相对较低。此外,美国监管当局对社区银行的监管要求是动态变化的,旨在减轻社区银行的监管负担和成本压力。在2019年10月,美联储投票通过了一系列银行监管规则调整,作为对201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放松管制议案的补充。此次规则调整特别放松了针对小型社区银行的管制和2010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对商业银行所施加的限制,进一步降低了社区银行的合规成本。又如2013年美国将小银行资产总额监管门槛从1.5亿美元提高至5亿美元,使得美国85%的社区银行不必向美联储等监管机构提供合规经营报告,降低了社区银行的监管成本和监管压力。
  6.提供制度保障,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美国社区银行的稳健经营离不开法律保障。一是明确社区银行的设立原则和市场定位。1927年,美国颁布了《麦克弗登法》,禁止美國的国立银行和地方州立银行跨州设立地方分支机构,限制了美国银行的规模,形成了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的社区银行体系。1953年,美国开始实施《小企业法》,明确社区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优先权,为小微企业实施优惠利率,并且成立了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二级市场,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1977年,美国颁布了《社区再投资法案》,要求社区银行对中低收入社区信贷需求的请求记录在案(CRA记录),监管当局将对CRA记录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社区银行一定的税赋减免。二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1933年,美国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宣布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要求所有社区银行都参加存款保险,提高了社区银行的信誉,进而促进小微企业、社区居民和社区银行建立纽带和增加信任度。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帮助美国社区银行能够对客户的消费信用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另外,社区银行员工所获得的自身诚信、他人评价等借款人的“软信息”,也能够帮助社区银行更好地判断是否能向借款人发放贷款。
  (二)欧洲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
  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增长开始乏力,大型商业银行发展举步维艰,经营陷入困境,网点撤并与裁员成为许多银行共同的选择。因此,在欧洲一些偏远地区出现了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空白地带。为解决这一问题,欧洲各个国家纷纷行动,尤其是英国和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以解决金融服务空白问题为目标的“社区银行服务运动”。一是重新设立银行分支机构;二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搭建新的服务网络;三是利用银行分支机构延伸服务范围;四是取得授权进行特许类经营。欧洲社区银行非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社会效益,这为推动社区银行在欧洲的普及,对欧洲社区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德国为例,德国建立了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社区银行——储蓄银行。储蓄银行由德国各地方政府全资设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不跨区域经营,可以为当地小微企业和居民办理全方位、全覆盖的银行业务。一是从制度上规定储蓄银行的属地性质。根据规定储蓄银行应遵循属地经营原则,即本地资金用于本地,降低了本地储蓄流失,这种“地域性原则”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亦为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储蓄银行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可以在本区域内挖掘不同层级的企业客户,专注于本地区的发展。二是明确储蓄银行的客户定位。将小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并为信用评级较好的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服务,其服务费率和贷款利率通常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当地政府也会给予储蓄银行财政贴息和政府信用担保,有利于储蓄银行持续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服务。三是减少储蓄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各储蓄银行都使用相同的标识,在降低了宣传费用的同时降低了各储蓄银行间恶意竞争的可能性,也增强了社区银行的市场信任度。四是实行差别化监管方式。德国监管当局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灵活制定了本国银行的监管规定,对大型银行的监管非常严厉,但对储蓄银行的监管就宽松许多。五是建立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德国储蓄银行都基于其庞大的企业评价数据库在信息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资源共享。德国还成立了由联邦、州、县三级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对于信用条件达不到储蓄银行要求但运营管理良好的小微企业,储蓄银行代企业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以获得贷款。当小微企业违约时,储蓄银行与担保公司以2∶8的比例共同分担贷款风险,政府作为担保公司出资人承担一半以上的违约损失,担保公司最终仅承担不足三成的违约损失。
  (三)日本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
  日本的社区银行称为地方银行,性质上属于商业银行,其资本主要来源于民间,地方银行设立的目的就是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一是地方银行充分利用其“地缘”“人缘”优势,与中小企业和居民之间往往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地方银行吸收当地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存款,然后向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贷款,在危机时刻,地方银行也会成为中小企业的救星,银企关系非常牢固。二是地方银行结合金融科技主动加强风险管理。如日本里索那银行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对中小、微型企业贷款进行信用审查,并利用AI的数据基础来推算出企业客户进行交易的数量和资金周转的稳定性,客户无需到银行提交详细的财务数据等资料即可在网上签订贷款合同。三是加强与大型银行或其他地方银行的合作。如地方银行会针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投资信托项目,与大型银行开发投资基金;与其他地方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开展信用风险信息服务管理、实现3万多台自动取款机的联网服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保险、证券等非银行业务。四是日本政府对地方银行不断加大政策倾斜。由于地方银行的规模普遍较小,与大型银行的竞争处于劣势,日本金融当局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政策为地方银行的发展提供便利。五是地方银行归口地方银行协会监督和管理。日本地方银行协会致力于为地方银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如引导和支持地方银行完善业务战略、为地方银行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为银行工作人员提供教育服务等。
  四、启示及相关建议
  (一)强化制度建设,明确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一是从制度层面明确社区银行应立足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和服务本地的市场定位。在设立选址上贴近社区、贴近农村、贴近小微企业,实现“便民利企”的服务宗旨,有利于社区银行区别于大型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发展模式上,社区银行应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与小微企业、居民实现和睦互动,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构建“银区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社区银行要把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社区的经济生活相结合,增强小微企业和居民的黏性,拓展服务空间,形成可持续的交易场景。此外,社区银行可以走“亲民”路线,如为社区居民提供快递代取、场地外租等增值服务,建立与社区居民的感情纽带,拉近工作人员和居民的距离,成为“居民信赖型”社区银行。
  (二)深挖客户需求,提高银行员工的专业能力
  一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量身打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社区银行应充分利用信息、人员和区位优势,深入调研周边的小微企业、农户和社区居民,了解小微企业和农户的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金融服务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而为小微企业、农户或居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便捷化的产品和服务。如社区居民的投资理财风格偏向于稳健,社区银行就可以重点开发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等。
  二是加强员工管理和培训。首先,社区银行的业务都比较复杂,要提高社区银行员工金融服务的专业水平,对基本的金融产品有全面了解。其次,社区银行面对的客户以农户、居民为主,要培养员工提供金融服务的耐心和沟通技巧。再次,引导员工“走出去”,深入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和农村生产现状,为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的、实惠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最后,培养员工挖掘客户需求的能力,并及时反馈客户需求的变化,推动社区银行转型。
  (三)结合金融科技,促进线上线下的平台建设
  一是細分客户类型,提高智能化办公水平。一方面,社区银行可以将客户分为城区的居民和小微企业、农村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两种类型,针对不同区域的客户,金融科技应用也可以不同。城区居民、小微企业更偏好智能金融服务,社区银行可以布设更多的自助设备、无人网点或5G智能网点,以满足城区居民和小微企业对电子的、移动的、智能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村的农户,对金融科技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一般在物理网点办理业务,所以要在农村增设助农服务点,让喜欢线下操作的中老年客户,也能获得较好的金融服务,并引导农户开展线上业务。另一方面,社区银行可以在征得客户同意的情况下,记录部分客户信息,并同步到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掘数据价值,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提高银行服务的附加值。   二是以金融科技赋能,推动物理化网点的智能化转型。加大对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的投入,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智能服务渠道,提升客户体验,促进物理网点智能化便利化发展。如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快速导出客户资料,实现无证、无卡办理业务,自动化地为客户提供服务,预测客户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业务办理的效率。
  (四)完善考核指标,制定差异化的监管规则
  社区银行内部的考核激励机制方面。一是建立有别于大型银行的社区银行考核体系。考核指标的重点放在社区银行的经济效益、社区紧密度、风险成本控制和业务创新指标等方面。二是建立有利于社区银行转型的薪酬考核体系。考核指标主要侧重于银行员工在与小微企业、农户等弱势群体的增户扩面、客户忠诚度、社区渗透率、客户关怀等基础工作指标,进一步加强社区银行与客户的情感纽带和利益纽带。三是建立有利于最小化违约风险的监管方式。社区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监管可以参照个人贷款的监管方式,实行参数化风险评分卡,通过较高的定价允许贷款损失,以数量化模型来保证风险可控。
  外部监管方面。一是监管指标以“过程监管”为导向。过程性指标包括小微企业或农户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社区网格建设的到位率、市场规划等,对过程性指标监管,可以进一步引导社区银行加强与社区小微企业和居民的对接,夯实社区银行的客户基础。二是降低社区银行的监管压力和成本。监管当局可以适当提高社区银行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和降低利润考核指标,对经营效益较好、资本充足且资产总额达到一定要求的社区银行降低现场检查频次,加强非现场监管,减轻部分社区银行的检查负担,进而促进小微企业和农户的经营发展,激发社区和农村的活力。
  (五)健全社会信用评价和风险分担等配套机制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诚信意识,构建全社会良好的诚信氛围。二是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库和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实现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社区银行与其它银行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服务职能,建立专门面向小微企业、农户等弱势群体信用评估的机构。
  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一是推广银政多方风险共担方案,构建“几家抬”格局。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小微企业或农户,可以由担保机构、再担保公司、地方财政、社区银行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担保代偿,共担贷款损失,促进社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心。二是健全融资担保和风险缓释机制。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社区银行的协调合作,如建立担保基金,在小微企业和“三农”业务担保贷款发生违约时,担保基金还可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减少社区银行的贷款损失。三是将社区银行纳入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社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共同分担风险可以降低社区银行的违约成本,提高社区银行的放贷积极性,同时也保护了客户的利益。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雷曜,祝红梅.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金融,2019(7):36-37.
  [2]钱水土,李国文.社区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3-6.
  [3]章宇平.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外国经验借鉴[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8):44-45+49.
  [4]何婧.中美中小银行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5]杨文慧.中、美社区银行建设法律评析及启示[J].法制博览,2020(6):170-171.
  [6]王艳.我国社区银行发展路径探析——基于美国富国银行经验的启示[J].海南金融,2019(11):48-54.
  [7]李卓.社区银行转型:美国安快银行经验与启示[J].河北金融,2019(6):69-72.
  [8]胡天伊.美国社区银行监管机制对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启示[J].时代金融,2020(3):50-51.
  [9]杨荣.从富国银行经验看小微信贷模式[N]. 中国城乡金融报,2018-07-20(A02).
  [10]丁宁,丁溧.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J].新金融,2007(5):37-40.
  [11]郭可为,胡婕.欧盟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银行业,2019(7):49-50.
  [12]薛宇择,张明源.政府主导下的融资机制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基于德国银行体系视角[J].武汉金融,2020(1):77-82.
  [13]董治,韩晓宇.大而不倒的小银行——德国储蓄银行商业模式分析[J].银行家,2019(4):52-57.
  [14]姚宁.美日中小银行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7(12):19-22.
  [15]陸敏敏,傅超.县域农商银行发展农村社区银行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282-283.
  [16]张涛.城市化背景下农商银行做强社区银行的路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20(2):12.
  [17]杨哲,黄迈.发展农村社区银行的思考[J].银行家,2020(1):112-113.
  [18]王景利.我国社区银行发展对策浅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6):40-42.
  [19]吕水亮.以“考核激励”推动社区银行转型[J].中国农村金融,2016(24):6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90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