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疫情时代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动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发展动态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原本发展势头良好的各中小微企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有的更是面临涉及生存的巨大挑战。随着疫情的逐渐控制、防疫政策的不断放松,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却难以回到正轨。文章对后疫情时代造成中小微企业发展艰难局面的原因做出分析,结合国家陆续出台的惠企政策,对各级实施政府机关及企业自身提出具体的意见与指导。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小微企业
   一、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新冠疫情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巨大影响。各国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环境,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生存,都受到疫情的强烈冲击。中小微企业在此环境中,更是面临涉及生存的巨大挑战。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企业法人的99.8%。自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内容提出: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到2020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内容提出:加快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和惠企政策。可知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发展动态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疫情后中小微企业陷入艰难处境的原因
  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原本发展势头良好的各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市场经济的巨变,导致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据调查,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高科技行业、零售与服务业、餐饮住宿娱乐文化旅游、加工制造业等行业。面对疫情,以文化、娱乐、旅游、餐饮、交通等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所受的冲击最大,接连数月生产销售等经营过程的停摆,使得本就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偏离正轨。对于抗击新冠疫情,虽然我国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然在全球疫情尚未完结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仍处于低谷,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显而易见。造成这种中小微企业艰难局面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压力大
  中小微企业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面对疫情冲击,这一问题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为严峻。企业产能底下,市场经济下行,企业现有的资金不断消耗,却没有更多的现金流流入。这给企业资金链带来莫大的压力。有调查研究表明,疫情冲击不仅直接影响企业2020年的营收,还会危及企业生存。37.0%的企业账上现金余额仅能维持1个月,能维持2个月的有31.6%,能维持3个月的为17.2%。账上现金仅能维持两个月以内的企业合计接近 68.6%,85.8%的企业维持能力不超过3个月。如果在防疫过程中企业不能得到及时的政策扶持和救助,大量中小微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1]
  (二)经营压力大
  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企业招工、工人復工等仍受各地防疫政策影响,为防止疫情反复,各地采取严格外来人员隔离制度、严格体检制度等,致使中小微企业开工率不足。复产复工困难,企业产能低下。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业务订单的下滑等,经营渠道的资源紧缩、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整体收入降低,经营环节的各项压力无不冲击着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前景。
  (三)复产复工成本高
  在复产复工的同时伴随的是积压数月的订单需求、库存存货、应付款项等等。中小微企业本身产业结构简单,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疫情的冲击使企业对现金流的要求也更甚。此外,疫情过后的复产复工防疫卫生成本增加,而中小微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特征,再加上疫情的冲击,许多企业数月未有现金流入。而达到复产复工要求的防疫卫生成本也成为企业一项不小的开支。
  三、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家抓紧出台各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旨在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
  (一)符合条件的税收减免政策
  国务院公布执行了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和缓缴住房公积金措施,并制定了《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明确了免、减、缓三项措施。之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增值税税收优惠、社保费减免等五项举措,支持广大个体工商户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加快复工复业。同时,财税部门除了对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外,也提出了其他减税降费举措。
  (二)放宽满足资金需求的融资政策
  央行与银保监会等各部委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金融政策落实。如,央行于1月底创新推出专项再贷款政策,向9家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10个重点省(市)的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总计3000亿元的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向应对疫情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以精准支持疫情防控重点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2]6月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八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各金融机构要不折不扣落实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支持政策等。
  (三)稳步推进各行各业需求正常化政策
  各地区加紧贯彻落实国家对疫情“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和分区分级防控的总体要求,在防控疫情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求下,稳步推进各项措施帮助企业复产复工。对企业未复工原因进行查找和分类,对应不同原因的复工难问题,实施相应的解决措施。如统筹规划弹性复工、错峰复产时间管理等措施,能够帮助企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同时,各地区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回归常态营造氛围,为实现经济社会常态化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有序有力状态。
  四、多方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国家各部门迅速而切实的惠企政策不断出台,税收的减免、金融条件的放宽、利率的下调、消费券的发放等等一系列措施的实行,给予了企业突破困境的信心。为保证国家惠企政策的确切落实,各地政府亦纷纷响应,采取各项措施密切配合。同时,中小微企业则通过扩大市场范围、转变营销方式、加快企业转型等手段顽强自救。多方共同努力,共克疫情难关。在此,为确保中小微企业在后疫情时代能够突破困境、稳步发展,各方仍需进一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牵头、扩大内需
  为协助国家惠企政策的推行,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不少政府机关部门积极行动,推行“2.5天休息制”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助力文化、娱乐、旅游、餐饮、交通等服务业消费新升级,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开辟通道。各级政府对积极响应的企事业单位可予以财税支持,对于参与的个人可予以资金方面的补贴,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民参与的热情。另外,一些地区的基层领導干部积极投身到与互联网新媒体合作的“直播带货”工作中,成功帮助当地企业开启线上消费模式,为企业增产增销提供新途径。此外,可鼓励开展丰富城市文化、改善居民生活的“夜间经济”,让夜间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所谓“灯光一亮,黄金万两”,繁荣夜间消费,激发夜间经济效益,通过夜间经济的发展全方位的带动城市经济全面复苏。
  (二)定位准确、精准帮扶
  各地依据相关政策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精准帮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如将企业救助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救助中小微企业并不是因其小而帮扶,而是因为其在产业结构、社会就业方面的突出作用而为之。对于本来就在退出系列之中的中小微企业,可借此机会,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使其淘汰出局[3]。如,减免税收政策可与员工薪资补贴政策相关联。对在疫情税收优惠政策中减税多的企业和减税少的企业,在享受政府对员工薪资补贴的多少上加以区分。 这符合相关政策中“精准帮扶”的要求,也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让因疫情而导致暂时性困难,发展良好的企业得到切实的帮助。一些企业更可以在此过程中,积极寻找出路,将原本单一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更新,摸索出新的发展道路。毕竟,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企业自己的义务。
  (三)转变思路、积极自救
  将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化作改变与创新的机遇。疫情之后,国家不断出台惠企政策。中小微企业要积极关注国家惠企政策带来的扶持,主动配合相关政策的实施,确保各项政策及措施实施到位。同时,加快调整战略规划,优化升级自身产业结构,积极拓展与消费者的链接渠道。如通过开辟线上销售渠道等方式,扩展销售途径,为企业带来全新的机遇。此外,注意降低企业生存成本的同时做好企业内部维稳工作。如企业采取调休、轮休、调整管理层薪资水平等方式来降低经营成本,并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鼓励员工团结一致、共度疫情难关,努力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开发出企业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结束语:
  当前,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在国家政策扶持、各地方政府贯彻实施及自身不断积极探索出路的情况下迎来了积极的变化。惠企政策的不断出台,为中小微企业赢得了自救的宝贵时间,指导了前进的正确方向。有了政策的指导和落实,加以中小微企业自身顽强的坚守,其发展将逐步回到正轨。但经济全面复苏需要时间,想要恢复甚至超越新冠疫情前的发展势头,中小微企业仍面临复杂严峻的考验。在特殊时期,更需要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相信此次疫情过后,那些能够走出困境的中小微企业势必能成为更灵活、更能适应市场变化、也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良企业,继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武祥等.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困境与政策效率提升[J].管理世界,2020(04):13-25.
  [2]李国辉等.专项再贷款精准支持金融战“疫”已有2600余家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超1000亿元[N].金融时报,2020-03-05.
  [3]欧阳文杰等.新冠病毒疫情下中小微企业韧性与弹力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20(02):75-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91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