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重要时期,创业教育已成为职业院校理念创新的重要依托和改革实践的重要抓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应积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孵化基地的智能化改建,运用信息化手段遴选培育优质创业团队,推选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实施高效高质的创业项目落地帮扶计划,加大对创业项目和入孵企业的跟踪指导扶持力度,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初创企业孵化母体”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孵化基地;创业教育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深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拓展就业创业本领;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将创业奖项作为标志性成果,说明在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重要时期,创业教育已成为职业院校理念创新重要依托和改革实践重要抓手。
  一、搭建创业团队智能选育平台
  中特高建设单位应积极以移动教学平台、学生发展系统实践平台以及就业创新创业线上课程资源库等信息化教学管理服务系统为支撑,实现创业团队智能化选育。合理运用信息化平台收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实践数据,提取高职学生创业指标要素,建构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素质模型,促进潜力型创业团队和优质创业项目智能化选育,选择具有创业能力、创业素质、拥有可塑项目的学生典型代表进行针对性培养。中特高建设院校需要注重分析学生在移动教学平台以及就业创新创业线上课程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理论学习数据,选择理论掌握扎实、知识储备充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遴选对象;将学生参与双创讲座、论坛、集训营等活动情况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指标体系,记录在学生发展系统中;通过收集分析平台数据,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创业意愿和方向智能化组建学生团队;依据团队项目所在领域和指导需求,实现专业技术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导师的智能化配对;依托教育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系统,广泛征集创新创业项目,举行校内品牌创业大赛等活动,遴选优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参赛,并经过大赛遴选,确定具有市场潜力、能够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打磨的创业团队和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项目重点培育。同时,通过大赛可以寻求资金的来源,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项目的转化,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条件和锻炼机
  会[1]。创业团队智能选育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快速地、高质量地组建学生创业团队,增加国家级创业赛事奖项的获得几率,全面提升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创业比率。
  二、实施创业项目落地帮扶计划
  中特高建设单位应积极主动收集师生在科研成果市场转化及创新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中重视在技术攻关、人员聘用、资金筹措、业务推广以及培训提升等方面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第一,应积极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借助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与服务平台等信息化网络平台滚动发布技术支持需求信息,与校内专任教师和学生的研发项目进行对接,提升学院技术服务水平,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师生创办企业增值。第二,应积极满足学生创业项目和创办企业人才引进及聘用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有力保障,是创造性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2]。借助本校搭建的“互联网+”就业精准服务平台等就业创业信息化系统,实时发布用工招聘信息,与本校学生求职需求进行有效配对,提供岗位适配人才,从而真正促进创业带动实习就业,形成以创促就的良好局面。第三,应充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拿出专项经费设立创业种子基金,重点扶持孵化基地遴选项目的产品研发、试制、专利申报和市场推广等,协调银行、小额担保贷款中心等金融机构,实行退转军人、农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创业扶持计划,解决初创企业资金筹措困难。第四,积极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与服务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发布项目和企业产品信息,帮助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进行业务推广。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是协同机制的枢纽,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创业者沟通的桥梁,协同机制的构建尤其重
  要[3]。因此,需要整合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校企合作单位、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定期组织召开企业洽谈会,促进科研成果和创新型项目交流,有效提高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五,开展创新创业类培训,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借助中特高院校专业集群建设优势,积极开展企业创办和运营管理相关的专利技术转让、门户网站设计、产品包装等专项培训,不断开发线下培训课程,增加培训人数,并扩增就业创新创业类培训课程线上视频资源,扩大受益面。第六,创新建设共享型创客空间,增添办公基础设施,搭设公共路演平台,建设路演线上直播空间,实现学生创业团队拎包办公,流动使用,使之成为创业学生交流思想、业务往来的精神家园和实践园地。让学生参与企业模拟管理,借助创业模拟虚拟系统,让学生全面体验创业的过程及感受,通过不同的团队组合、经营管理、投资模式等,去感受创业效果,在训练中、实践中快速成长[4]。
  三、构建初创企业孵化创新模式
  中特高建设单位应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引导成熟企业带动初创企业和优质项目发展,促使孵化项目更快走上市场,中小微企业更好地运营发展。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并由试点专业承担对接任务,联系行业内领军企业或其重点实验室、项目部进驻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为母体公司,剥离边缘化业务或上下游业务,下放学生创业项目和入驻工场小微企业,增强创业项目和小微企业存活发展活力,并在模式试行成功后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集群。这里,母体公司剥离边缘化业务或上下游小型业务有两种处理模式。
  第一種方式: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建设创业种子生长培基,由学院给予项目启动资金,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加入项目组,并依托高职院校诊改平台,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实时监测系统,跟踪创业项目实施情况。大学生创业项目实践在承接母体公司分拨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发展方向,健全业务团队,确立商业模式,壮大经济实力,经过3—6个月的运营,基本成型后入驻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始实体经营。由母体公司与其签订入股协议,借助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与服务平台进一步跟踪监测企业运行情况,由孵化基地和母体公司做好相应技术指导和运营管理,直至孵化期满从创新创业工场毕业,足额返还启动资金。   第二种方式:作为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承接项目,直接由母公司与入驻小微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企业间业务对接。待入驻企业盈利后,将利润中的一定比例作为收益回报给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可将签约母体公司列入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优质企业名单,享有与学院在员工培养、就业招聘、科研合作、技术开发、平台共建等方面优先合作权利和相关的管理优惠政策以及经营成本补贴。通过构建初创企业孵化创新模式,助推新创企业走向市场,有效提高初创企业存活比率。
  四、推动创业孵化基地智能改建
  中特高建设单位应全面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智能化改建工程,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扩充大学生创业园管理与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智慧管廊和检测系统,新建24小时自助型共享服务中心,对入驻企业的实时监测、管理与跟踪服务。推动创业孵化基地智能改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设孵化基地管理与服务平台。科学设计孵化基地管理与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创业项目平台管理流程的科学、高效、规范。项目入孵申请信息填报、线上专家审批和互联办公全部实现一站式智能服务,加速入孵进度;入孵企业团队人员、主营产品、运营反馈、项目投融对接等信息全部实现网上填报;实时监测企业运营情况,通过数据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对于存在运行弊端的企业进行预警提示,指派专家介入,及时更改,叫停止损。同时,孵化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专员及时跟进入孵企业,针对其个性化需求提供专业技术、管理咨询和管理运营解决方案等专业支持与服务。
  二是建设智慧管廊和检测系统。建设智慧管廊和基础设施监控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监控工场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工场电力、网络、供暖等情况,及时报修,对可能出现的隐患问题提前预警,提早改善,保障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有效防控各种安全隐患,并实现节约节能。
  三是建设自助共享型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资料打印、证件拍摄、创业者日常微办公等全天候、便利化服务。并面向孵化基地所在地域临近高校、住宅、商圈等开放,提供资料打印、资料装订、证件拍摄、临时微办公等一体化服务,提高孵化基地的开放性、共享型、社区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英,王守民,王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20(10).
  [2]刘昊天.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12).
  [3]刘珊,李周璇.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发展特点与机制构建初探[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2).
  [4]刘万太,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科技资讯,2020(14).
  项目基金: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年度专项课题“优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创建研究与实践”(GZE1317008);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2019-2020年职业教育“走出去”研究课题“装备制造业工业汉语语料库的构建方式与应用领域研究”(2019YSRC07);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重点课题“装备制造业工业汉语语料库的建设研究与实践”(HZXY2019Y018)等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陈 晨(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夏青山(196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研究;刘建国(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主要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05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