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网贷风险防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园网贷是近年来危害较大、影响较广的社会现象之一,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种不良现象。文章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校园网贷的风险,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希望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些工作思路,保护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免遭网贷危害。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网贷;过度消费风险;防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4.07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4-0-02
  0     引 言
  互联网发展与人们消费欲望增加使网贷行业应运而生,而社会经验不足、经济来源有限、攀比心理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成为网贷新目标。校园网贷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不利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措施进行预防与整治,使违法校园网贷逐渐丧失存活土壤。
  1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校园网贷的风险
  校园网贷虽然对部分经济能力较差、暂时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正向活动却难以通过正规银行渠道获得贷款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帮助,但面对当前不良网贷平台与恶性网贷现象充斥的网贷行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校园网贷仍然弊大于利。
  1.1   高校方面
  第一,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不良网贷平台的催款人员大多具有很多社会恶习,在校园中活动不仅严重影响教学秩序,而且对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第二,影响高校的办学声誉,由于不良网贷有可能造成学生自杀、“裸贷”等现象,使网络舆论大规模指向学校,责怪学校监管不力,令高职院校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第三,恶化家校和谐关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比在家时间长,且高职院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不多,一旦发生恶性网贷事件,学生家长大多不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自身与网贷平台的问题,而是怪罪学校,使二者关系恶化。
  1.2   学生方面
  第一,引发过度消费与攀比,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刚刚成年,收入仅来自家庭提供的生活费,难以支撑较高的消费需求,而网贷则为其提供了额外经济来源,使攀比之风日盛;第二,学生面临巨额账单与暴力催款,不良网贷平台的利率极高,普通高职学生一般难以负担高额利息,在遭受暴力催款时身心将受到极大伤害;第三,泄露个人信息,校园网贷行为一般需要提供个人以及父母甚至同学的身份信息与联系方式,但此类平台大多缺少信息监管,信息泄露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办理信用卡、透支信用等;第四,易引发犯罪行为,面对高额欠款、暴力催款以及对家人的愧疚,部分学生可能会以违法方式获取钱财还贷款。
  2     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对策
  2.1   建立预警措施
  预警措施主要是抑制不良网贷行为的发生概率,通过多种手段将不良网贷行为从网贷平台与高职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扼杀。
  2.1.1   政府方面
  政府应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社会大环境。第一,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与不良校园贷相比,正规校园贷不仅不会造成直接不良影响,而且会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创业带来极大帮助,因此政府相关立法部门应对校园网贷平台保持中立态度,以日渐完善的校园贷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约不良校园贷,维护正规校园贷的合法性。其中,包括互联网金融、金融准则、行为标准,追责制度等内容。第二,降低正规银行贷款门槛。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贷款是以创业为目的,但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贷款,所以银行应推出门槛较低的校园贷产品,帮助高职学生通过合法贷款途径获得资金,以招商银行推出的“大学生闪电贷”为例,该产品操作简单,只需通过招商银行APP即可办理,利息低至0.17‰,数额较大且还款周期长,最多贷款
  8 000元,可分24个月还清;此产品还运用了“大数据+风控”模型,对每一位申请人的信用及贷款用途进行审核,保障贷款活动的安全性。第三,倡导行业自律。校园贷发展时间尚短且领域内各平台之间并不存在完善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内的整体行为规范,不良校园贷平台频出,因此,平台自身若想实现长远发展,应坚持自律性,加强规范管制,如聘请法律顾问认真讲解校园贷相关法律规范、设置双重身份认证、共享贷款记录,构建贷款资格审核机制等,在保证平台合法性的前提下保障自身利益。
  2.1.2   高校与学生家庭方面
  第一,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拒绝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的高消费诱惑,从根源上克制不良网贷行为发生,对此不仅要通过教育幫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要帮助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财务管理意识以及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意识。第二,科普不良网贷的危害,较多学生并不清楚不良校园贷的危害,只沉迷于当前获得贷款的消费快感,而置事后的高额利息、暴力催款、个人信息泄露等后果于不顾,因此高职院校应专门设立此类课程,充分科普校园贷可能带来的危害。第三,提高家庭沟通频率,由于部分学生贷款行为的发生原因是冲动消费,所以家长应增加与学生的沟通频率,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与消费意向,并以正确价值观进行引导,如以奖励某项目标实现的形式赠予学生物品、鼓励学生进行兼职或以个人形式借款给学生进行创业等,打消学生向不良贷款平台进行贷款的意向。
  2.2   构建监督机制
  学校要在校园网贷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加以监督,保障贷款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双方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第一,政府方面要加大对各网贷平台的监管力度,面对极其恶劣的校园网贷风气,若采取“一刀切”式管理,虽然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但抑制了新时期的金融发展渠道,因此政府应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此类活动进行监督,包括网贷平台资质、贷款学生信用、贷款利率等内容,同时提供咨询服务,使此类活动维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第二,高职院校方面要重点关心已贷款与具有贷款意向的学生,对已贷款学生,要以其贷款活动是否合法为标准进行区分,若为非法活动,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报警处理,及时制止事件恶化;若为合法活动则及时了解其钱款去向,联系学生家长处理。对具有贷款意向的学生则要了解其目的,若为支付学费,学校应给予一定补助;若为创业,学校应帮助介绍合法贷款平台;若为攀比消费,学校则应通过教育打消其贷款意向。第三,平台方面,要建立自我监督机制。为维护平台合法利益,平台自身应自觉拒绝不良网贷行为,在贷款活动初期拟定合法合同,将利率维持在合法范围内并告知贷款者,在活动中期要将所经营的业务向相关部门及社会公示,在活动后期面对拒不还款人员应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权益。第四,学生个人方面应慎重考虑贷款行为,由于贷款属于超前消费的一种,所以学生应慎重考虑此贷款行为的必要性以及贷款具体事项,如贷款用途、金额、还款周期等内容,合理规划贷款事宜。另外,还要以诚信为本、熟知相关法律规范,以2018年的“704校花案”为例,此案所涉大学生在认识上陷入误区,认为不良校园贷属于违法放贷,所以不需要还款,面对平台诉讼与法院传告,被起诉的400名大学生无一应诉,但事实上,法律仍然维护贷款平台的合法贷款业务收益不   受侵害。
  2.3   完善应急处理措施
  第一,政府方面要加大对违法网贷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违法校园网贷平台,政府应面向社会明确对其的监管态度,即秉持高压态势,时刻关注当前市面上的所有校园网贷平台,不给非法校园网贷生存土壤。对已经发生的违法网贷行为,要根据性质及数额分别处理,并对社会公示,威慑其他校园网贷平台,如暴力催收行为造成学生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情况要以侮辱罪、故意伤害罪等罪名论处,对公开学生裸照、要求以肉偿、卖淫还款的情况要以传播淫秽物品罪,组织、强迫卖淫罪、强奸罪等罪名论处。此外,还要建立并维护维权渠道与举报渠道,如公布市长热线电话、建立专门举报邮箱等,利用群众力量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第二,高职院校方面要建立专门的网贷帮助中心,加大对已涉网贷学生的援助力度。高校应该建立校园网络借贷全面摸查小组,致力于减轻学生因不良校园贷产生的精神压力,帮助其通过多种手段尽快还清贷款,避免深陷其中,导致精神受到创伤。第三,网贷平台方面要主动配合恶性网贷事件调查活动,当学生因网贷出现自闭、自杀等现象时,网贷平台不可推卸责任,为维护平台自身形象,校园网贷平台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案件调查,提供包括借贷合同、转账记录等在内的详细资料,并对给学生造成实际伤害的事实进行相应赔偿;对于学生恶意贷款、拒绝偿还等现象也应主动提出诉讼,以法律为准则,而不应采取暴力催款等違法行为。第四,学生个人方面要积极寻求多方帮助,并采取多种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无论是法律援助还是学校与家庭的维护,都是学生保护自己的有力措施,所以高职学生在面对网贷压力时,要积极寻求各方帮助,分析具体贷款行为,履行还贷义务,并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     结 语
  面对花样繁多、诱惑巨大的校园网贷,必须认识到校园不良网贷的危害。政府、学校、家庭与个人共同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校园网贷发生概率,保护当代大学生,抵制校园不良网贷对学生家庭以及高职院校带来的不良影响,对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飞,张爱.校园网贷的产生、风险及防范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49):184-186.
  [2]刘宝磊.扶贫小额贷款运行模式创新思考[J].农业经济,2019(4):104-105.
  [3]李璨.大学生参与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7):131-132.
  [4]李焕增.基于法律视角下不良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措施[J].法制博览,2019(7):252.
  [5]刘宝磊.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农村地区居民遭受金融排斥的程度、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纳税,2018(8):149-1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05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