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探讨做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大多数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的内控机制构建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对提升事业单位内控能力有所启示。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
  引言
  新时代对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随着组织管理理论与技术的日趋完善,传统财务管理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断层逐步扩大,信息化、全面化、体系化成为财务管理的新趋势。为了应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减少不确定风险因子的影响,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督的内控体系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这需要事业单位基于组织实际情况,分析本单位内部控制的不足,借鉴其他组织内部控制经验,搭建符合实际需要、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合规性的内部控制机制。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必要性分析
  内部控制既包含财务部门为了保障资产安全而制定的监控手段,也囊括优化组织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运营效率的措施机制,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与财务管理理论的日趋完善,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发生新的延展。就目前来讲,内控在组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管理与监督两方面。如内部控制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性方面效果显著。数据是事业单位洞悉组织实际运营状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关键性资源,事业单位数据收集、分析、整合能力影响其决策质量。内部控制作为贯穿单位运营全环节的监控手段,不仅可以及时收集单位各部门账务收支、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信息,还能通过规范化的审批流程和对账手续提高数据获取的质量,一旦单位出现出纳人员、业务人员数据造假即可及时甄别、快速发现,降低违规行为对事业单位的负面影响。
  此外,内控机制在提升单位管理效率上作用明显。事业单位在构建内控体系前要对组织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到影响组织安全性的关键点,识别风险因子,根据岗位间互相制衡、不相容岗位任职者分离等原则梳理单位岗位设置,构建关键岗位有人盯、关键人员有人管、关键部门有人监的控制体系,形成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和互相监督的管理格局。这对事业单位减少责任推诿、优化部门关系、加强部门配合、提高服务效率等奠定基础。同时,事业单位决策落地是提升其社会服务质量的前提。事业单位不仅要基于数据收集、整合、分析制定服务方针、政策,还要确保这些措施能够落地。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严格的监督手段和审批程序促使全员完成岗位职责、执行政策方针,及时纠偏修错,保证业务活动顺利开展、服务目标正常实现。
  二、事业单位内控机制构建问题分析
  (一)內控意识有待提高
  鉴于大部分事业单位以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单位内工作内容琐碎、繁多,由此形成的岗位与职责界限模糊,管理复杂。内部控制作为贯穿事业单位服务始终的监控机制,受组织环境影响,执行难度高、程序多、工作量大,需要财务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梳理关键业务流程、识别风险点并不断学习内控理论与手段,容易引起财务人员工作疲劳,在激励机制不到位、高层领导不重视的情况下大部分财务人员更愿意处理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等工作,对自觉参与内控机制建立、提高风险监控能力的意向不高。从高层管理者角度看,仍有一部分事业单位的高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内控就是落实财政部下发给财务部门的内控制度,仅由财务部门负责落实即可,将内控管理控制从内部控制体系中剥离出来,甚至认为单位内已有规范员工工作行为的工作制度,无须浪费时间和精力重新梳理组织流程搭建内控体系。管理者内控意识的薄弱使得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同时,受传统财务管理的影响,部分财务管理中层管理者对新时代下内部控制的内容与性质的理解有所偏差,将内控会计控制与财务控制等同,认为做好账务收支的处理工作、做好财务报表就是做好内部控制,内控工作安排与执行片面化。
  (二)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
  完备的信息化系统不仅能提高单位信息获取的能力,将烦琐的日常化工作整合到同一平台,加强部门间的互动和交流,还可以将整合、分析、处理后的数据结果反馈给各部门,协助其查缺补漏,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漏洞、优化组织服务流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还未构建起适合单位需要的信息化内控系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受内控意识的影响,高层管理者未将内控系统的建设视为单位发展的关键事项,没有拨付专门的资金供财务部门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自然迟迟未动;二是受内控系统建设水平的限制,单位在搭建信息系统时无所适从,如不知道如何设置信息化评价指标,如何将内控业务模块纳入信息化系统中而不只是沿用旧系统内容仅将公文处理、请假审批等日常工作流程作为系统模块;三是部门之间协调度差,鉴于内部控制涉及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各流程,信息化系统的搭建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以收集全面化信息,重业务轻管理局面的存在使得非财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度较差,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难以推进。
  (三)监督手段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的探索中,基于组织实际情况借鉴企业等内控管理经验制定的内控措施未达到预期效果。为减少内控工作流于形式等现象的发生,构建内外部联合的监督体系必不可少。受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数量、素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事业单位还未成立专门的审计小组负责组织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可能由财务人员来充当,财务人员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付出额外时间与精力学习审计知识和技能,承担额外的审计责任,审计工作效果不佳。兼任形式的存在使得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可能具有亲密的关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难以保障。同时,权责分明、责任到人的岗位分工可通过岗位间的制衡机制实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为内部控制的执行提供条件。事业单位由于未进行业务流程的全面梳理,未对部门内各岗位职责和权限进行细致分析,岗位安排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监督的范围看,大部分事业单位将监督的角度置于经济活动完成后,即关注业务结果,缺少事前与事中监控,如预算方案粗糙、约束性差,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不到位,难以保障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路径
  (一)加强宣传,做好培训,提高内控意识
  思想意识的改善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前提,事业单位内控理念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在财务部门,管理层、业务部门的内控培训同样必不可少。首先,成立专门的内控管理小组、聘请专家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根据内控目标合理安排内控岗位、分解内控职责,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及对内控管理的抵触。同时,加强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根据需要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内控培训固化为机制即每年在某些特定时间开展内控知识的相关培训活动,通过内部讲座及外出学习等途径将内控管理的新理论、新手段传递给专门负责内部控制的财务人员,提高财务人员应对内控管理难题的能力与水平。其次,开展中高层管理者内部控制交流会,深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必要性的认识,为内控体系的搭建给予适当支持,转变重业务轻管理的想法,督促其他部门与财务部门紧密配合,引导基层工作者承担内控职责,形成全员参与、部门协同的内控格局。最后,加大宣传,以内部控制为主题通过内部网站宣传、单位宣传栏建设及时总结本单位内控机制的建设进程和结果,对表现优异者给予奖赏,树立典型,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数据是做好内部控制的核心资源,会计资料和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广泛性是事业单位搭建内控体系、提高内控水平的基础。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组织业务特点选择内部控制系统或财务管理系统,更换老旧设备和软件,建立事业单位防火墙,严格按照招投标流程选择服务态度好、企业信誉高、系统开发性强、售后服务到位的提供商,聘请专家搭建契合单位服务特点、囊括组织服务范围的信息化平台。其次,基于内部网及信息化平台畅通单位沟通渠道,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如,非财务部门可将部门数据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传送给财务部门,减少财务部门在信息获取上的难度,内控人员可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分析事业单位工作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查找影响组织目标实现、阻碍服务活动开展的关键流程和风险点,制定优化方案,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财务部门可通过内网中信息反馈入口或站内信等方式将各部门内部控制进程及结果反馈给各部门,根据内控执行结果对各部门提出改进意见,规范各部门服务流程。
  (三)做好内控监督,促进内控落地
  选取内控评价指标、采取内控监管手段是做好内控管理的第一步,内控措施的落实程度是影响内控效果的关键因素。内控监督手段多种多样,如,事业单位可通过成立独立审计小组等审计手段揭露工作问题、找出业务不足、评估服务效益,审核数据的可靠性和报表等资料的真实性,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资金结余、材料采买、设备保管等流程进行控制,严防组织内部对资产的滥用、私吞、毁坏,保障事业单位资产安全,督促单位员工严格按照内控要求开展工作、呈报数据。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完善内控制度的手段约束员工行为,确保内控措施落地。事业单位可成立由财务部门牵头、中高层管理者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专业人士参与的内控制度制定小组,基于业务流程梳理、关键控制点识别、政策法规研读制定针对性的内控措施,细化财务收支、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项目建设等各项内控制度,严把材料审批,前置环节材料不健全不可进行后续审批。基于岗位责任制监督内控措施执行也是组织常用手段。这需要事业单位重新梳理组织架构,由人事部门牵头、业务部门配合做好单位内岗位、职责、人员上的划分,选择合适的定岗定责办法,牢牢秉持责任到人、岗位分离、权责明确的原则,形成各岗位、各部门相互制衡、互相配合的岗位体系。
  结语
  内部控制是组织为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从总体上看,广义的内部控制包含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兩方面,前者的管理主体是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为规避资产被私吞等违法行为而采取的确保组织财产安全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会计处理流程。后者的控制范围更广,与组织生产、研发、运营、管理相关的各部门都被囊括在内,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保障有益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措施落实到位。基于此,事业单位要转变内部控制理念,识别内控管理不足,制定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确保组织财产安全性、保证业务活动正常开展的监督、审核和约束手段等,依托组织内明确的岗位分工与职责划分对组织会计事务及管理事务展开监控。
  参考文献
  [1]李仲.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20(06):12–13.
  [2]焦素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优化分析[J].商讯,2020(10):109+111.
  [3]魏英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研究[J].商讯,2020(09):64+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13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