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标准化产品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晓娟

  摘 要:当今社会,高度的智能化、全面自动化使生产企业的生存环境得以不断改变,在产品的成本结构中,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大幅增加,因此科学的分配方式直接决定成本控制是否有效和成本计算的准确程度。依据传统的成本法则,制造费用以产量为基础平均分配,每款产品的差异性、利润的差异性,以此得出的结论会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成本决策。从一定程度上说,成本控制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标准产品制造业的行业背景分析,结合价值链理论,综合分析其成本控制的局限性与改进措施,再运用作业成本法对其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进行比对,探寻关于标准化产品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准确方法。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控制;标准产品
  一、标准产品制造行业背景以及行业现状
   产品的标准化是指性能、规格、产品(或零件)的类型、质量、工艺装备、所用原材料和检验方法等规定统一标准,并将这些标准贯彻实施的过程,标准化产品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小到生活中使用的中性笔,晾衣服的衣撑;大到装配式建筑如国家疫情期间在湖北武汉火速修建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都属于标准产品的范畴。标准化产品生产是我国振兴国家的工具,也是国民支柱产业,国家强大的基础。美国GE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战略和“两个一体化”、“中国制造2025”等,工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为工业的新浪潮中企业革命升级转型指明了战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各行业管理理念重点基本上是“四化”政策,即“数字化”和“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由于制造企业的环境和基础不同,即使目标相同,但实施路徑也是不同的。标准产品制造业企业生产模式伴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标准产品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影响下,生产模式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前提下,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在标准产品制造业企业中已经不再适合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继续沿用之前的制造费用标准会导致判断失误增多,如经营决策、成本控制、战略决策等,这样一来不仅让企业所获得的利润降低,而且还抑制企业自身的优势发挥。
   其次,在当前国内大背景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成本管理理念也不断更新,大部分产业都已着手发展政策方向的革新。同时伴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占据一定市场地位,绝大数企业响应经济潮流,不断对生产模式进行优化改进,而在这其中,先进管理技术如信息管理技术的引进和生产自动化的变化最为明显,这些变化使得生产企业的产品制造的强度和精度不断提高。与传统生产模式对比,其成本核算更加精细、精确,因为整个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使得企业不需要投入更多一线人员但生产流程技术要求更加的严苛,所以管理费用在其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如果继续使用以往成本核算模式,多数制造业企业将无法对生产过程中的真实成本进行准确计量。长此以往,势必会因为决策者得不到准确数据而制定不合现状的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导致企业出现大量不必要的亏损。各类企业为适应发展所需,纷纷针对成本的计量去寻求新的成本核算方法。
   除了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内部环境的不断变迁也给成本核算带来了挑战。首先提升的间接成本的比例使得成本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都已开始加强计算机平台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部分先进企业已经逐步实践资金密集型和实践技术型的生产方式,并将之前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摒弃,使得企业职工数量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减少,从企业角度出发,这一情形使得直接人工费大幅度降低,但是间接费和期间费中的管理费用显著增多,改变了企业以往的成本结构。其次,国家大力倡导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消费者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产品市场随之做出相应改变,企业会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生产供应的动态调整以维持和开拓新的客户,让传统单一的标准化生产转变为如今多样又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而对于成本的记录,伴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与增多,企业沿用的历史成本记录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对金融衍生品成本计量的新的计量方式。
   二、标准产品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1)成本控制环节考虑不全面
   成本控制不仅仅涉及生产环节,还会涉及到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只片面地考虑了生产环节,而忽略了产品生产、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之间内在联系。材料采购前未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导致材料单价过高、材料采购计划编制无针对性使得大批量材料未得到及时使用,增加存货量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未制定好合理销售方法、宣传不到位等,导致企业知名度较低,使得产品滞销,使企业不得不采用降价出售、增加销售人员等常规做法增加销量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导致销售成本大量增加。
   (2)内部核算方法落后
   目前,成本控制核心是控制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难以追溯到产品。标准产品制造企业没有合理运用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思想,分析企业价值链上的相关环节,不能有效控制标准产品制造企业成本。未对采购、生产及销售环节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归纳,因此企业可以控制成本的环节仅仅是事后控制,而无法保证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只是简单地将人工等费用进行核算,而未根据成本动因量将制造费用的分配更加合理。因此,制造费用的分配不够合理,最终使得成本不能恰当控制。
   (3)人员综合素质薄弱
   财务基础工作薄弱,规范准确地记录财务数据是会计核算也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应重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及适用性。
   生产人员技术能力薄弱,生产效率低下、废品率高,导致质量较差,将增加售后及返工的成本,并从宏观角度影响企业的商业信誉。    (4)成本记录方式不科学
   对于标准化产品生产成本公允价值的计量在我国尚未推广开来,原因是我国部分标准生产业仍以传统模式运作,加之其成本具有统一和多样性的双重特点,公允价值不易取得,而且计量相对主观,企业往往因追逐利润而忽略真实性。但传统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忽略了价值转化,往往仅能计量原材料的部分价值,致使会计信息不准确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因此,分析并讨论一种适合标准化产品生产成本的计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缺乏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理念
   标准产品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只局限于企业内部,不仅涉及企业内部,也应当考虑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因为标准产品制造企业采购及销售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也挺高,标准产品制造企业企业是高资源消耗的企业,所以供应商能否稳定地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对企业产品质量非常重要。企业选择客户和维护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和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对于标准产品制造企业,采购和销售额度较高,供应商和客户的选择对标准产品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产生巨大影响。
   三、增强成本控制的路径
   1.内部价值链改善措施
   (1)统筹考虑成本控制各个环节
   首先是从采购环节来进行成本控制,结合价格与质量的关系,严格控制采购成本并区分其与采购低价格产品的关系,但应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结合市场的调研情况,编制合理物资采购计划以为后续环节的成本控制打好基础,加强物资采购内部审核机制,以审慎决策每一批物资的采购;二是加强与材料验收以及出入库的成本控制,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依托5G技术,通过电子二维码的形式,实时监控货物运输状态,并依据送货凭证和进货计划对货物进行验收,核对货物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和质量等,保证与其一一对应,以对货物的质量和运输损耗进行更好的控制;三是加强产品质量控制,通过制定落实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必要成本浪费,以减少客户退换货和售后服务费用;四是加强销售环节的成本控制,可以通过合理选择企业宣传形式,强化售后人员专业技能以减少直接销售成本;五是充分应用本量利模型对单位生产加工成本、最佳生产销售数量以及单位产品的销售利润进行统筹考虑,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
   (2)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
   作业成本法应用过程中,应先划分作业动因,充分结合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已设置作业成本中心,企业所产生的所有支出都可以在这一过程落实在作业内,将间接成本依据作业进行评估,据此完成分配。抛弃车间中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应用作业成本法降低生产成本。和传统成本计算模式比较,作业成本法主张存在作业是产生成本的原因,但其本质上相同,差异点在于间接成本计算的方式。作业成本法在计算成本时,可以将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进行明确区分,在看出成本信息的同时为成本控制、经营提供支持,因此作业成本法可以在评估作业产生的动机前提下,高效配置成本费用,使成本分配更为科学化、具体化。
   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控制模式,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极大改善企业管理经营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相比较传统成本控制方法,作业成本法有着更为明显的优点:首先,可以从成本动因上来改善成本控制,提高增值作业效率,并消除非增值作业;其次,可以通过其获得更为准确的产品线成本信息,从而提高经营决策质量;最后,作业成本法可以为实施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差异化战略提供信息支持。
   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地发现非增值作业并消除不必要作业。制造业企业在制造产品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非增值作业,比如机械保养和有根据的低负荷作业时间及产品不合格的时间都是非增值作业,但是这些非增值作业也要消耗相应的资源,并产生一定的成本。非增值作业又可分为必要的非增值作业和不必要的非增值作业。如工人上班时间的正常休息和上班后下班前对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都是不增值但必要的非增值作业,劳动组织不完善或材料供应不及时导致的人员窝工是非必要的非增值作业。通过將全部资源费用以作业或作业中心的形式进行梳理归类,可以有效地发现非增值作业并对其进行辨识,通过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创造更多利益。而对于非增值作业的动因,由于部分资源耗费动因并不在本环节发生,还要考虑关联环节。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可以消除或降低非增值作业,侧面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降低成本。
   (3)加强基础体系建设,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根据企业全面管理理论,一切作业活动的影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各类企业针对“人”的因素,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并通过企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来对管理人员和直接作业人员进行控制以增加作业效率。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努力是完善的战略成本控制框架的基础,只有每一名员工在作业中充分理解并执行这一战略,才能真正地在整体上实施这一战略。因此,企业应当通过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培训以增强成本观念意识并提升其专业基础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应当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要求,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别建立企业的管理职能分工表和工作任务分工表。采取管理措施和组织措施,对于管理人员多采用内部管理绩效合同使项目管理者利益与项目利益紧密结合。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提升其专业能力,减少成本分析中的误判错判。而针对现场生产工人,则应制定一系列的施工管理制度,如:加强劳动纪律,定点上下班;落实劳动定额管理,实行计件工资制;日常生活中管理人员加强对生产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废品率,侧面减少生产成本。要想从根本上完成成本控制的目标,必须把“人”的因素控制好。
   (4)将成本计量方式由历史成本计量转变为公允价值计量
   历史成本也可以称为原始资本,是资产初始的交易价格,即取得资产时的公允价格;而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发生的各项有序交易过程中,企业通过出售某项资产所能得到的价格,公允价值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成本计量过程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好地将成本变化的动态性展现出来,使用经验丰富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将成本更为准确的计算和评估,使得成本统计数据可靠性增加。实际实行中结合查作业成本法,将成本进行归集分类,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出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突出主要矛盾,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除了計量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提升财务人员整体专业水平,避免企业出现记账不合理的情况。设置专门销售费用科目,并根据科目正确填报,如产品的运输费以及销售人员的工资应计入销售费用而不是管理费用。使成本划分合理、准确,降低企业成本控制的难度。
   2.外部价值链改善措施
   标准产品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在价值链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这些环节上,价值增值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加强对供应商和企业客户的关注度,增强供应商之间的相互联系合作,建立供应商评价方法选择最优供应商组合,从功能、价格、质量、交货等方面考虑供应商选择问题。如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可以大幅降低原材料价格受市场波动引起的变化而导致的企业正常经营风险。通过与客户的沟通调研,了解客户对产品的期望,提升服务水平同时降低服务成本,并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从而使企业有稳定的客户,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销售产品拿到回款可以保持企业正常的运转,从而提高企业控制成本效率。
   供应商和客户同属于外部价值链上的企业,标准产品制造企业要认真研究分析整个价值链上的相关环节,对上下游企业必须进行成本控制,才能使企业更能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价值链可更好的明确企业产业涉及到的纵向业务,以使得成本分析更加全面。
  四、结论
   本文将价值链成本控制与标准产品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标准产品制造业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局限性,并对其成本控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运用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相结合,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其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改进方案,使得成本控制更加合理可行。
  
  参考文献:
  [1]廖联凯,郭艺威,王月媚.家电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应用研究以创维集团为例[J].财会通讯,2017(14):53-57.
  [2]劳富顺.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17(1): 48-51.
  [3]温素彬,张海琳.管理会计工具及应用案例价值链成本管理及应用[J].会计之友,2018(24):132-136.
  [4]王小鹏,宋露.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及应用[J]商业会计,2018(01)68-79.
  [5]黄裕玲.浅谈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角度下的意义与应用[J]中国市场,2020(22):10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53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