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机构投资者监督与企业创新、机构投资者短视与企业创新、中国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三个角度综述了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企业创新;公司治理
  引言
  近年来,企业创新及其影响因素已经成为实务界和学术关注的焦点。尽管有大量的文献探讨过机构投资者影响企业创新的机理,但是,国内很少有文献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全面归纳概括。鉴此,本文试图全面梳理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文献,归纳概括出机构投资者企业创新的机理和渠道,并总结出现有研究存在的空白与不足,基于此挖掘出未来的研究机会。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发现,现有文献主要从公司治理以及投资视野两个角度探究机构投资者影响企业创新的机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以及对机构投资者投资视野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此外,现有研究基本从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水平与公司研发支出和创新产出的关系考察机构投资者整体以及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机构投资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个体之间的交互视角研究机构投资者个体及群体整体对企业创新所发挥的效力。
  一、机构投资者监督与企业创新
  机构投资者具有资金规模和信息优势,由于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较大,持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较大,使其比较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拥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去收集公司创新活动的相关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对公司创新项目的长期利益和价值进行评估,对公司管理层的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监督。Holderness and Sheehan(1988)发现,由于持股比例较大,为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机构投资者会选择参与公司研发投资等长期经营决策投票并对公司的创新产生正向影响。Black(1992)指出,在公司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拥有丰富全面的市场信息,对公司研发项目的长期利益和市场前景的评估可以作出更加客观、准确的判断,从而促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影响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而增强公司研发投资。在理论方面,Aghion et al.(2013)基于“职业关注”和“懒散的经理人”假说建立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创新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美国的数据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会减小管理者因“职业关注”带来的代理问题以及CEO因短期收益下滑而被解雇的可能性,使公司管理层更加关注公司创新活动,从而促进企业创新。Kim(2017)从投资视野角度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并运用美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检验发现,具有长期投资视野的机构投资者促进企业创新,而短期的机构投资者阻碍企业创新。Luong et al.(2017)运用26个非美国国家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外国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积极的监督、给管理者提供创新项目失败免受惩罚的保险以及促进创新知识的溢出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机构投资者短视与企业创新
  业绩评估压力会使机构投资者成为目光短浅者,注重短期投资收益、忽视企业长期投资价值,致使企业削减投资回报缓慢的研发项目开支,进而加大公司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抑制公司的创新活动。Falkenstein(1996)认为,拥有信息优势、专业的基金经理往往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寻找好的投资机会以最大化投资组合的收益,一旦所投资公司的业绩下滑,就会调整其持有公司的股票仓位,这种短视行为负向影响企业高风险的长期研发项目。此外,出于商业保密,公司总是很少披露研发活动的信息,致使机构投资者很难获得研发支出的信息,促使机构投资者不能有效地监督、评估研发支出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加剧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Froot et al.,1992)。Samuel(1996)运用美国1985—1990年557家制造业的数据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增加了公司的资本支出的同时减少研发和广告支出。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基本从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水平与公司研发支出和创新产出的关系考察机构投资者整体以及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机构投资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三、中国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
  来自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经验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受到企业产权性质和机构投资者类型的影响。赵洪江和夏晖(2009)发现,开放和封闭基金对公司创新投入存在正向影响。温军和冯根福(2012)的研究表明,证券投资基金负向影响企业创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受到企业产权性质的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创新,阻碍国有企业的创新。Min(2018)运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数据对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而促进企业创新。此外,Jiang & Yuan(2018)发现,机构投资者通过实地考察与公司管理层、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讨论可以更充分地观察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增强其信息优势,能有效地减小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使投资者容忍更多的短期创新失败,减少管理者的短视行为,更有效地激励管理层为股东价值的创造提供足够多的努力和付出,并使投资者要求更低收益以弥补公司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杨鸣京等(2018)认为,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同,并将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定义为实质创新,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定义为策略创新,其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调研整体上促进了企业创新,证券公司督促上市公司进行实质创新和策略创新,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保险公司對企业创新活动的监督只会促进企业的实质创新,对策略创新没有影响。
  结语
  通过以上相关的文献回顾可知,现有研究基本从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水平与公司研发支出和创新产出的关系考察机构投资者整体以及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机构投资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个体之间的交互视角研究机构投资者个体及群体整体对企业创新所发挥的效力。   参考文献
  [1]Holderness,C.,P.S.Dennis.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An Exploratory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8,20(1–3):78–89.
  [2]Black,B.S.Agents Watching Agents: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Voice[J].UCLA Law Review,1992,39(4):811–893.
  [3]Aghion,P.,J.V.Reenen,L.Zingales.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2(1):277–304.
  [4]Kim,H.D.,K.Park,K.R.Song.Do Long-term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Foster Corporate Innovation?[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7,1(7):1–33.
  [5]Luong,H.,F.Moshirian,L.Nguyen,et al.How Do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nhance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17,52(4):1449–1490.
  [6]Falkenstein,E.G.Preferences for Stock Characteristics as Revealed by Mutual Fund Portfolio Holdings[J].Journal of Finance,1996,51(1):111–135.
  [7]Froot,K.A.,A.F.Perold,J.C.Stein.Shareholder trading practice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horizons[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2,5(2):42–58.
  [8]Samuel,C.Stock Market and Investment:The Governance Role of the Market[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6.
  [9]趙洪江,夏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创新行为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05):33–39.
  [10]温军,冯根福.异质机构、企业性质与自主创新[J].经济研究,2012(03):53–64.
  [11]Min,C.An Empirical Study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J].European Scientific Journal,2018,14(01):227–239.
  [12]Jiang,X.,Q.Yuan.Institutional Investors’Corporate Site Visits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8,48(01):148–168.
  [13]杨鸣京,程小可,李昊洋.机构投资者调研、公司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J].当代财经,2018(02):84–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71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