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谈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兴 郎发照

摘 要:本文针对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计量属性、资产减值计提、存货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产生的主要影响进行大体分析,围绕推进财务管理转型、优化会计计量方式、改良存货管理方案、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四个层面,探讨了关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新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会计计量;存货管理;资产减值

引言:新会计准则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在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原有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存货管理、资产减值与风险防控等层面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实务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此还需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保证有效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为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新会计准则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表现

1.会计计量属性层面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对企业会计计量属性产生一定影响。首先体现在企业利润方面,在原会计准则模式下企业在非货币交易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归属于资本公积金,而在新会计准则下该部分产生的收益为当期收益,可直接体现在企业利润表中,依托公允计量模式便于更加直观地展现企业实际收益、调节企业利润。其次体现在会计计量方面,传统会计准则下主要基于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而新会计准则下可将企业未来发生的价值体现在会计信息中,因此应规避沿用历史成本引发的双计量问题。最后体现在会计定义方面,原会计准则下依据已出现的交易和结果进行资产与负债的定义,而新会计准则将未发生交易和结果列入企业资产中进行会计处理,实现对会计定义的更新。

2.资产减值计提层面

在原会计准则下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冲回,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潜规则”。而新会计准则对该情况进行限制,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需由企业预先完成资产处理后进行会计处理,为企业利润调控以及会计处理的规范化操作创设先行条件,借此推动企业会计处理实务操作的规范化发展。

3.企业存货管理层面

在原会计准则下采用先出后进的方式进行企业存货管理,在此模式下可最大限度缩小存货计算价值与实际价值间的偏差,实现对企业获利情况的直观反馈,便于为管理人员提供优化企业经营模式的依据,但在此模式下易导致在存货成本结转环节增加企业虚报利润的可能性,无法保证存货呈现的准确性。而新会计准则下推行固有存货管理方式,能够在保障存货质量的同时实现对存货价值的最大限度开发,系统提升存货管理工作质量。

4.企业风险管理层面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占据基础性地位,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着重强化财务管理在企业风险防控方面的价值属性,通过收集、分析相关会计信息,能够从中揭示出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为企业财务风险的事前防范提供重要支持。同时,新会计准则在预计负债的会计处理、应付职工薪酬、租赁等方面作出详细规范,通过采取公允计量等新模式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管理,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依据。以某企业的简易资产负债表为例,该企业流动资产、货币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余额为436078.40元、年初余额为337037.35元,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的期末余额为-154566元、年初余额为-27766元,其他应收款的期末余额和年初余额均为2014452元。

二、关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1.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分析企业利润波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兼顾对企业固定资产、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协同管理,应根据2019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针对企业财务状况、利润变化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并结合财务报表分析影响企业利润波动的因素、发掘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促使财务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转型,应基于管理会计思维、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完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以财务管理理念为核心,聚焦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工作方法的创新。

首先体现在资金调度方面,采用银企直联模式进行企业银行账户的集中管理,建立企业资金池、定期划拨资金,以此实现对企业资金的统一归集;依托一体化融资平台将归集后的外部融资、内部借款与流动资金进行统一调度,最大限度降低财务费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以月为单位进行资金预算管理,结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进行资金分配,严格依据资金使用计划进行资金的归集与拨付,落实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全过程监督,借此有效防范企业资金风险,并促使资金归集、预算执行效率超过90%。

其次体现在流程再造方面,要求企业针对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重新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方案,利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财务信息真实性的检验,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企业资源的调配,提高资金周转率与利用率,维持企业收支的平衡关系,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提供参考依据。基于业财融合理念实行管理流程再造,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财务管理前移至业务端,例如依托“发起订单-合同管理-应付管理-资金预算-资金支付-生成凭证”的流程实现对采购业务的管理,以合同为主线依据各付款节点安排上报预算、预测现金流量、支付资金,借此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并且自动生成凭证、执行审核管理,实现对企业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管控。

最后体现在财务分析层面,基于业务从源入口获取大量业财融合数据,整合企业财务报表、经营信息、资源配置情况、风险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等信息,依托问题导向从中揭示出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与增值性建议,为企业决策编制提供辅助支持。同时,引入管理会计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管控型财务共享中心,围绕企业现有业务系统、信息化平台间打造有效接口,整合业财融合数据辅助强化全价值鏈上的财务管理水平,聚焦完整业务流程实现数据源头追溯,并且将管理会计思想渗透在数据中,为企业预算、成本、绩效等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利润波动情况的分析,由财务人员针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目进行纵横向比较,根据利润波动情况进行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例如当发现企业利润报表中利润值增幅异常时,其常见原因为企业收到债务豁免;当利润值出现大幅下降时,其可能原因为财务管理部门采用先进先出法;当负债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现利润提升的情况时,其可能原因为企业拓宽借款费用的范围。

2.优化会计计量方式,完善财务制度建设

(1)优化会计处理方法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应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多维度解读,明确提炼出会计计量方式变化的特征以及新会计准则影响的具体方面,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实现对会计计量方式的有效创新。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为例,《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企业将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由“已发生损失法”修改为“预期损失法”,为足额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提供充足信息,满足防范信用风险的需要。在财务管理实务操作中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通常结合企业融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两种计提方法:

其一是单项计提损失准备,结合不同情形下的未来现金流量回收金额与情形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值的计算,通过折现与换算生成最终的预期信用损失计算结果。例如某公司应收客户公司账款1000万元,假设该账款逾期90天,该公司采用单项计提方法进行处理,将折现率设为9%,分别在不同发生概率的情形下进行回收现值与预期信用损失的计算。其中在基本情形下,发生概率为75%,回收金额为850万元,概率加权后为637.5万元,回收现值为607.14万元;在较差情形下,发生概率为15%,回收金额为720万元,概率加权后为108万元,回收现值为102.86万元;在极差情形下,发生概率为10%,回收金额为500万元,概率加权为50万元,回收现值为47.62万元;将上述三种情形汇总,在发生概率为100%时,概率加权为795.5万元,回收现值为757.62万元,预期信用损失为242.38万元。

其二是组合计提损失准备,结合信用风险特征将应收账款划分为企业、客户、风险等级等多种组合,围绕应收账款账龄、预期信用损失率两项指标建立减值矩阵,实现对预期信用损失的科学计算。例如某公司将所在区域范围内具有相似风险特征的客户整合至同一组合内,对其预期信用损失金额进行单独计量处理。首先运用信息系统整合此类客户在过去5年时间内的应收账款账龄分布特征,以1年内、1年-2年、2年-3年、3年以上作为账龄划分标准,分别计算出过去5年间年末的余额;其次面向不同账龄进行年度迁徙率数值的计算,以2017年至2018年为例,迁徙率为2017年末账龄余额至2018年末收回金额在2017年末账龄余额中占据的比例;再次整合各年迁徙率数值进行平均迁徙率的计算,并计算出历史损失率;最后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市场变化及客户公司财务状况调查结果等信息,将账龄为3年以上情形下的预期损失率设定为100%,并且其余3个账龄段的预期损失率同比历史损失率可能提升10%,由此确认坏账准备金额。

在实际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要求财务人员以金融资产信用风险为核心,针对风险变化情况进行审慎分析,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进行预期损失金额的预测,加快推进业财融合进程,实现对资产背后业务模式、业务环节的深入调查了解,用于评估业务动态对于信用风险的科学评估、获取精确计量结果。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求企业积极推动财务管理职能实现战略转型,引导财务人员参与到各项业务活动的执行全过程中,深化对于企业业务经营状况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寻求业财融合的有效切入点,运用信息化系统提供辅助支持,加快信息传递效率,更好地为企业资产信用风险的准确评估与计量提供支持。

(2)完善财务管理评估

需将新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融入财务管理工作中,综合运用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证严格依据制度要求实现对财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此外,还应针对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动态评估,例如在税务与报告层面,结合新会计准则与原财务管理实务间存在的差异,分析对于收入确认金额、可变对价、货币时间价值、会计科目改变等产生的影响;在系统与流程方面,需评估新会计准则对于现行操作流程、关键内部控制、新旧系统过渡等产生的影响;在业务方面,主要需分析会计变更对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决策、预算管理等产生的影响,并且针对债权人、债务人等利益相关主体完善沟通计划的制定。

3.改良存货管理方案,加强公允价值管控

一方面,应针对存货管理工作方案进行改良,综合考察新会计准则产生的影响,从中挖掘出存货管理方案的价值,调整影响企业利润水平的因素,确保实现对存货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具体来说,在编制企业存货管理方案时需针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分析预测,针对企业利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中寻求有利于存货管理的创新举措,维护存货管理价值,同时基于利润匹配原则针对企业原有存货管理方案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以后进存货为中心明确存货管理举措对于成本结转方案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有效识别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关键影响,实现对企业存货资源价值的充分开发,更好地助力企业达成利润目标。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还应针对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公允价值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公允价值调整需求进行财务工作方案的创新,为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的会计计量信息应当服务于经济决策,通过做好实务操作能够供财务人员针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整体评估与预测。例如在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评定环节,可选取公允价值作为衡量评定对象行为规范的参考依据,在可控变动范围内进行当期损益的记录,为资产评定工作创设便捷条件;针对非货币性金融资产,通常在资产交换环节应以当前损益为基准,积累公允价值、资产账面价值总额,实现对经济风险的可靠管控。

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经营范围涵盖IT技术、智能建筑等多个行业领域,涉及到复杂集成业务,具有技术复杂、项目周期长、采购数额大、存货占比高等特点,依据合同约定该公司在将货物运送至客户处后,在经由客户验收后还需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由此导致未结转成本的存货占比偏高。据统计在2017年至2019年间,该公司存货年均增长率超出流动资产與营收金额,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程度,且受行业技术更新、设备升级速度快的影响,存货减值风险将严重影响企业的营运能力,因此急需加强企业的存货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标。针对该公司存货占比较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是该公司采用客户验收、出具报告的形式进行收入与结转成本的确认,导致结转成本实效性较差;其二是客户群体对于项目验收提出较为严格的标准,使得资金回笼周期延长;其三是信息化建设不足,无法实现对合同执行过程的跟踪监督。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公司引入新会计准则进行复杂集成业务的核算处理,实行业务细化分类,将简单集成业务交付客户进行检查验收,待确认符合合同约定条件后实行一次性确认收入;将复杂集成业务整体认定为履约义务,围绕单位时段确认履约进度,将货物分批交付给客户,经由客户验收后进行履约进度的估算,完成收入与结转成本的确认,借此有效加快结转成本确认的时效性,保证实现对企业收入的分期、均衡确认,为财务管理及业务经营活动提供更加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上,应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进行存货管理制度的完善,要求业务部门建立合同台账,将发出商品的编码、到货时间等信息录入系统中,实现对项目执行进度的实时跟踪管控;在每季度末,由财务、业务部门间针对发出商品的数量、金额等信息进行核对,并针对可能存在减值风险的产品进行评估,提供销售指导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存货减值损失。此外,该企业还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由财务部门协同业务、法务等多个部门进行销售合同的细化与完善,面向客户方增设取消订单制约条款、违约金责任条款等,借此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4.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为实现企业风险的有效防控,仍需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工作,结合新会计准则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制度的完善及创新,针对会计凭证确定、财务报表处理、会计档案管理等编制详细要求,坚持不相容职权的有效分离,并聚焦资产安全、信息质量、节约成本等层面明确内控目标,借此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建设,优化企业风险管控水平。结合内部控制要求,应当秉持不相容职权分离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针对企业经营活动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执行等流程,并设置专门部门进行单独管控,借此实现职、权间的有效分离,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流程、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保证内部控制效用的有效发挥。

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企业财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出现实要求,例如新收入准则中提出“五步法”,分别考查财务人员对于客户合同的识别能力、能否识别出其中涉及到的单项履约业务、完成交易价格的计量与分摊处理、确认收入等,上述流程对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因此需引导财务人员熟知新会计准则内容与要求,结合企业实际财务情况编制具体的解决措施,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知识、技能、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保证财务人员能够准确识别运用企业的各项数据信息,并将新的工作措施与方法应用在财务管理会计实务中。此外,企业应针对原有重大决策、项目实施流程进行优化调整,基于业财融合理念引导财务人员共同参与到联合会议中,使财务部门直接介入到企业经营决策制定环节,借此有效发挥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作用,从活动方案、决策意见中识别出潜在的资金风险,并由业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出具的意见进行原计划方案的調整,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论

将新会计准则融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针对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确保企业各项财务工作得到正确处理、实现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价值的深度开发。基于此,未来还需结合企业财务工作实际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严格依据新会计准则执行财务工作,以此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艳.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实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04):97.

[2]龚鑫.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实务分析[J].新商务周刊,2018(23):59+61.

[3]董筱慧.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处理[J].财会学习,2020(14):93+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9753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