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小飞

  [摘要]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正确的对策措施。文章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现状, 问题, 对策,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目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谋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全面发展低碳经济,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顺应了国际社会的长期发展趋势。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客观地看待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一系列制约因素。
   1.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根据产业演化规律,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将长期居高不下。只有当国家得到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转向由服务业主导的国民经济。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的特征十分明显,而重化工业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基本特征。
   从贸易结构来看,在现阶段全球各国分工体系中,美、欧、日等国家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在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等方面均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相当一部分产品是依靠劳动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高价的技术、设计等。于是当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国内高质量的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2.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度比其他天然石化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烧煤炭所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之多。这样一种高碳结构对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带来巨大挑战。
   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消费的比重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则高达69.5%。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消费比重仍将高达60%以上。同时,受到资源禀赋的影响,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还将继续增长,煤炭的消费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3.低碳技术开发和资金储备不足制约低碳经济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和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的“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但目前我国还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特别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创新、技术获取和储备都是问题。可见,技术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转向“低碳”最大的制约。
   麦肯锡报告称,从2010年到2030年中国构建绿色经济需要40万亿,年均需2万亿左右,这一巨大的技术成本对我国无疑是不堪重负的。目前我国发展低碳技术项目,投资主要依靠政策性贷款、政府临时性拨款或国际机构捐款等,难以维持长期性的研发和推广。此外,金融系统的支撑力度也不够,多数银行不愿意进行技术性的贷款,多愿将资金放贷于商业性项目。
   4.我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处在能源需求飞速增长的阶段。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提出扩大内需来政策,而扩大内需不仅需要刺激居民消费,也需要国家大规模投资于民用基础设施,这就必然引起钢材、水泥、电力等的需求及相应供应的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中国的郊区、农区等地带也日益成为发达国家转嫁污染的首选之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引进的项目进行环保测评,必然导致一部分产业离开中国,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影响。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不管是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的角度,中国都必须抓住低碳工业革命的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以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所在。一方面,要依靠现有的技术淘汰落后产能、陈旧技术的设备和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在资源化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等方面创新,以寻求技术突破,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从中长期看,我国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该包括:高排放行业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理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的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同时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技术的研发,更要注重节能减排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实际利用和普及率。
   2.以调整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而言,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属于低碳行业,能耗和物耗都十分有限,污染较小。因此,在发展低碳产业之际,应当重视并大力扶持低能耗、零污染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适当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如修改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照明电器、机动车等能耗较高产品的标准,严格控制钢铁、石化、电子电机、水泥、造纸等行业的排放和能耗,并强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适当运用财政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研发,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3.以增加碳汇,形成发展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兴起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卖方可以将购买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减排目标。中国的碳汇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我国已经占到全球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我国的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企业正通过CDM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的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同时再将减排所取得的排污权出售给碳交易商等中介机构,取得利润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4.以民众参与,企业自觉的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政府要通过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节能减排行动,鼓励建立低碳示范社区、生态社区和循环经济社会。评选低碳示范城市,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减少浪费、适度消费的行动中来。要充分调动社会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让广大群众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引导民众参与低碳,引导企业建立“低碳经济”形象。同时,政府部门要以身作则成为低碳示范,提倡办公室节约用纸,避免不必要的公文重复发放,充分利用OA系统,实行政务电子化,下班随手关闭电脑和电灯等细节,领导干部出行提倡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严把公款消费关,杜绝政府工作人员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现象。
   5.以完善政府立法与设立统计监测考评机制等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在立法方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与此同时,完善现有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更为完善的能源消耗和减排统计数据库,将目前统计考核体系之外的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和农村地区纳入;健全低碳化政策目标和考评指标体系,对我国碳减排的成本、效率和潜力进行研究;建立责任制,碳减排工作落实到地区工作,在官员政绩,企业绩效的考核中纳入碳减排指标。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创新政策工具,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激励和监管并重,逐步发挥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的减排潜力,同时法律和制度体系也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10-14
  [2]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济导刊,2009,(10):30-31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4]王茜.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11,(3):5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033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