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基于工作室平台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惠虹 陆天宇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则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与国家教育政策的优化,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实践,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但由于合作双方利益的差异性,往往在运行实施时出现“一头热”的不利局面,需要探索一种真正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而首先要解决的是建立合作平台,本文以“工作室平台”为例,分析依托该平台实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设思路及探索性实践经验,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参考意见。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现状分析
  1.1 校企合作传统模式常见形式与问题
  1.1.1 指导教学
  在该合作模式下,企业主要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的角色参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或委派企业专业人员以外聘教师身份进入课堂或实践教学中去。在该模式下,合作双方已经由单位合作主体转向个人与单位合作,企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缺乏行业对教育的宏观指导理念,不利于教育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也不能体现合作双赢的宗旨。
  1.1.2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期分段交替进行,主要是利用企业实验实训基地,及时将学校所学与企业所用不断整合优化,促进学生边学边做,强化实践动手与岗位就业能力。在该模式下,利益主体偏重于学校教学,由于学生主要还处于学习阶段中,企业需要投入部分成本与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且频繁、短期的工学交替不会给企业带来经营效益,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推进工作面临困难。
  1.1.3 订单式
  订单式培养主要是企业为长远发展需要,以资助学费或资金支持等形式与院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计划,为企业建设人才储备库,学生毕业后直接或经筛选后进入企业就业,在该模式下,学生在学校的培养注入了企业元素,培养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理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发展,学生就业途径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1.2 校企合作传统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综上分析得知,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数是单向的,没有真正找到对双方公平的利益共同点,目前主要存在问题包括:学校将“校企合作”目的单一理解为解决学生实训就业,企业将“校企合作”目的单一理解为直接或间接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侧重点不同,导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远不能满足共赢双收的需要,双方各占的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整合利用,改革创新形势紧迫,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校企良性运行的条件要素,理清改革思路。
  2 校企合作运行条件要素分析
  2.1 需要搭建合作平台-场所条件与合作载体
  校企合作的首要条件就是搭建合作平台,任何无平台的合作都将会缺乏条理性,校企合作双方都具备场地条件,而传统意义上的平台,如企业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等,均只履行了单一或单方的服务功能,难以实现同时符合双方利益需求的目的。因此,在具备场所条件的前提下,合作平台必须具备满足双方利益需求的多重功能。
  2.2 需要构建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不能只是空谈虚构,必须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是基础硬件条件,还需要进行内涵软件建设,合作机制的运行必须成立利益均衡合理的组织机构,成员必须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校企双方利益有差异,要实现利益共享并且要明确各级管理责权,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
  2.3 需要完善运行机制-保障体系与工作制度
  校企合作需要有稳定的运行保障体系,除了有必备的平台资源条件外,还应有优厚的政策与充足的资金支持,应充分考虑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组织机构进行管理与运行日常事务,还应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其中包括工作流程、议事制度等,以确保具体工作的实施。
  3 高职院校基于工作室为合作平台运行机制探索
  3.1 明确校企合作目的、理清双方合作思路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明确双方合作目的,校企合作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和企业互利合作与双赢。因此,双方合作的总体建设思路应该围绕充分整合、开发各自资源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建管理组织机构、完善运行保障体系、制定管理工作制度等环节展开。
  3.2 整合校企资源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按照整体规划、逐项推进的原则,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4个专业工作室,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平面彩色工作室、地基基础检测工作室等。
  我们尝试用“专业工作室”及“教师工作站”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思路,一方面,将企业办到学校,成立专业工作室,引进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将学校办到企业,成立教师工作站,引进学院人才培训理念。同时加强两者的互通衔接(见图1)。
  我们以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工作室建于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有独立的办公场地,其中办公条件、办公用品由企业提供。
  3.3 确定运行组织机构、提供运行保障体制
  鉴于校企合作的双重利益关系,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由学院委派资深专业教师担任工作室主任,企业委派工作室副主任人选,工作室成员由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采取企业化管理与运作模式,前期启动资金保障主要由企业前期投资与系部专业建设经费为主,对外以企业名义开展经营活动,校企双方利益按股分配,收益经费主要为技术服务人员津贴、差旅调研费、日常办公维护费及后期发展预留资金等,以确保工作室的日常运营及长远发展。
  3.4 明确双方职责权利、完善合作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双方主要职责权利包括:学院为企业经营提供生产基地、人力和智力资源;企业为学院构建经营实景平台、就业和市场资源;学院利用工作室服务教学、开展技术服务;企业利用工作室拓展经营、储备人才资源。
  工作室管理的主体具有双重性,我们以寻求双方共享利益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合作管理体系,采用“校主内、企主外”的管理模式,加强交流互补,促进工作室的长足发展。
  4 高职院校构建工作室为合作平台的意义
  4.1 整合专业实训室、构建一体化教室
  我们以工作室为龙头,按专业建设整体布局牵动各专业实训室建设与运行,构建“一体化”教室群,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为例(见图2):
  在教学组织环节中考虑学生技能训练发展规律,按照专业基础实训室-专业综合实训室-专业工作室逐层递进安排,完成专业实训室训练后,选拔其中优秀学生进入专业工作室岗位实习,工作室可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营造竞争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通过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整合实训室资源条件提供指导性意见,为构建一体化教室、形成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产生重大意义。
  4.2 紧跟行业技术信息、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专业工作室以企业经营模式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室的技术水平必须紧跟行业需求,通过收集行业技术信息和完成真实项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本专业最新动态,不断调整教学知识结构,从而在本专业领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认知和掌握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也为教师职教能力的提高指导了方向,提升了高职教育教学水平。
  4.3 接触真实工作岗位、实现学习就业对接
  学校培养应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教学成果应全面服务于社会,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只能带给学生陈旧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根据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体系角度分析,应把教学的实践融合到真实的操作中。通过建立专业工作室,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同时参与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检验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缩短技能学习与岗位就业的磨合期,使学生及早融入社会、融入岗位。
  在校企合作双赢的工作室模式下,一方面校企联合体形式运作解决了传统意义上“工学结合”作为企业的困难与顾虑,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宽松实习岗位也解决了“订单式”学生单一的就业渠道,学生通过边学边做,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
  4.4 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专业工作室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形式,需要专业教师参与真实工程项目,通过建立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专业教师技术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有利于教师个性和能力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通过真实项目的效果反映,也可以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条件是否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要求。
  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一所学院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为社会输送切实满足要求的人才是基本要素,学校作为非经营性机构很难实现技术服务功能,而通过工作室平台可以很好的结合企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在技术开发、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全面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专业工作室能够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稳定、广阔的平台,形成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知识技能更新扩展、市场项目实践锻炼三位一体式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教学模式,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161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