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竺正海 肖红霞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农村人才匮乏缺失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出现了大量剩余毕业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要逐步实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实现全民的总体小康的目标又急需大量的建设人才。因此,大学生要充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认准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美好前景,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奉献精神,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为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要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创业,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可靠条件,这将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
  1 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1 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全面实现这一个系统工程,必然离不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驱动作用。目前,农村急需大量建设创业人才,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政治、专业素质、旺盛精力的人才,他们可以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个行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引导者,成为新农村的教育、医疗、现代农业、基础建设等领域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同时,生物、化学、农学、轻工、园艺、环境等专业的学生可在生态保护、循环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村官等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2 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机会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尝试、新模式、新趋势,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难的困难境。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农村创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1 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这十大措施中,有八大措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具体内容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治安问题、小城镇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等,这些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创业的机会。例如,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等需要保险、财经、物流、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的人才。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自主创业的同时,用知识反哺农民,在农村创立新的事业,不仅能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农村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客观上将会加快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的步伐。可见,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完全能找到利益的均衡点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2 影响大学生创业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 我国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重视,纷纷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招聘会、提供需求信息等形式,为学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辅导科学化、专业化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和课堂教学传授,缺乏贯穿大学教育并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正因为如此,当前大学生普遍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受外部条件影响波动较大,眼光偏高、期望较大,不愿意到基层去更是通病,对此,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和就业。
  2.2 大学生缺乏创业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进入绝大多数高校决策者的视野,开展创业教育的氛围还不浓厚。高校仅仅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的辅助渠道之一,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代管。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高校的核心考核指标之中,尚未形成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联结和互动。因此,大学生普遍创业意识比较淡薄,不仅乐意在城市创业的大学生不是很多,而且想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创业教育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意愿程度。
  2.3 大学生对农村创业热情不高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不少大学生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而选择到农村创业成功的事例。与此同时,国家也对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但大学毕业生依然对农村创业持怀疑的态度,热情不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大学生认为到农村创业没面子;二是创业环境的艰苦,如交通条件、文化条件等相对落后,许多学生吃不起苦;三是创业的内容、项目少,投入资金大,无成功的把握等。长江大学对2011届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问卷表明,愿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可见,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意识还相对较弱,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创业任重道远。
  3 高校为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提供条件
  新农村建设包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新的目标要求,这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创业的机会。笔者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去扎根创业,无疑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就高校而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从自身条件出发,加强大学生创业精神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为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3.1 加强创业精神的教育 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核心指标考核体系之中,既要与职业生涯教育紧密结合,又要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生涯辅导等多种形式,调动全校力量共同加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农村培养出一批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同时,通过邀请成功人士和知名校友回校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逐步加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基层意识、勤俭节约等创业意识教育,具体而言,对师范生重在培育他们“隆师敬来,扎根基层,自强不息”的品质,对农学生重在培育他们“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品质,对医学生重在培育他们“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基层创业品质必然会使在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到农村同样也能大有作为,到农村同样也可以实现理想。
  3.2 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高校必须全面考察农村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利用教师教育优势、农林教育优势、医疗卫生教育优势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高校可以分年级分步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即一年级重视起点教育,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二年级重视发现教育,帮助学生查找专业学习的重点,增强学习的动力;三年级重视超越教育,帮助学生加强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四年级重视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搭建平台,开展创业方面的有益尝试。总之,高校在重视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3 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这样才能找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与创业相结合,通过走访调研、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农民培训等方式,充分做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合作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今后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创业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若能积极投入到农村创业的洪流中,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必然会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周俊等.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吸引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
  [2]唐华生,杨大荣.地方高校与新农村建设共生双赢的理论和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周树青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新农民意识培养[J].河北北方学报(社科版),2009(12).
  注:本文为湖北省荆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地方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20092P025B)的研究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161309.htm